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儿科学》

83例儿童上气道咳嗽综合征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0-10-27  浏览次数:387次

  作者:苏超云 作者单位:广东省化州市人民医院儿科,广东化州525100

  【摘要】 目的 调查分析儿童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发病率、临床特征和治疗现状。方法 入选83例临床确诊的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患儿,对其临床特征、辅助检查结果、治疗等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83例UACS患儿中慢性鼻窦炎26例(31.33%),慢性咽炎16例(19.28%),鼻炎10例(12.05%),过敏性鼻炎6例(7.23%),鼻息肉和增殖体炎各3例(分别占3.62%),腺样体炎2例(2.41%)。均以慢性咳嗽为主。经过抗感染、对症治疗、抗过敏等治疗及必要的手术治疗,所有患儿1周内咳嗽消失或明显减轻,其中76例痊愈,痊愈率为91.57%,7例好转,好转率为8.43%。结论 UACS以慢性咳嗽为主要表现,而鼻—鼻窦症状不典型,是导致儿童慢性咳嗽的重要病因。积极治疗鼻、鼻咽、鼻窦疾病,对治疗UACS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咳嗽;儿童;呼吸道感染

  通常将咳嗽症状持续>4周定义为慢性咳嗽[1]。儿童慢性咳嗽是儿科临床常见的问题之一,也是呼吸道疾病的最常见临床表现,在呼吸疾病门诊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病因多种多样,处理措施各异。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pper airway cough syndrome,UACS)是其中最常见的原因之一。UACS是指各种鼻炎(过敏性及非过敏性)、鼻窦炎、慢性咽炎、慢性扁桃体炎、鼻息肉、腺样体肥大等上气道疾病所引起的慢性咳嗽[1];因为在体查中大部分病例均发现鼻腔分泌物通过后鼻孔向咽部倒流,刺激咽部、声门甚至气管等处的咳嗽感受器而导致咳嗽,所以既往诊断为鼻后滴漏综合征。UACS虽属耳鼻喉科疾病范畴,但在幼儿期至学龄期儿童中(尤其是学龄前),UACS是儿童慢性咳嗽最常见的病因,而且绝大部分在儿科首诊,因此儿科与耳鼻喉科的合作与重视尤为重要。现分析我院儿科2008年1月~2009年1月门诊及住院慢性咳嗽患儿中83例UACS患儿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2008年1月~2009年1月在我院儿科门诊或病房首诊病例,全部经我院耳鼻喉专科医师会诊为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并排除了咳嗽变异型哮喘、先天性气道畸形、气道异物吸入等原因所致的慢性咳嗽。全部病例均以反复咳嗽为主要表现,持续时间为4周~2年,无明显肺部阳性体征和X线胸片异常。83例患儿住院10例,门诊73例,年龄1.5~14岁,男49例,女34例。

  1.2 诊断方法

  根据儿童慢性咳嗽诊断程序[1],详细询问病史,尤其是咳嗽发生的初始时间、持续时间、诱因最严重的时段等特征、过敏史和家族中的过敏史,既往的诊治经过。请耳鼻喉科医师检查患儿鼻、咽、鼻咽部的体征。拍摄鼻窦克瓦拉位片、胸片,视具体需要行鼻窦及胸部CT检查。必要时结合过敏原试验、PPD皮试、支原体衣原体抗体、肺功能检查、24h食管pH值监测及纤维支气管镜等排除相关病变,从而确定UACS所致慢性咳嗽的临床诊断。

  1.3 治疗

  儿童慢性咳嗽的处理原则是明确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2]。UACS中过敏性与非过敏性鼻炎、鼻窦炎、慢性咽炎、慢性扁桃体炎、鼻息肉、腺样体肥大等均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如过敏性鼻炎者尽量避免接触致敏原,并给予抗组胺、抗白三烯药物,或使用免疫调节剂,局部应用鼻用糖皮质激素、血管收缩剂等;鼻炎、鼻窦炎患者又根据分泌物细菌培养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及温生理盐水冲洗鼻腔、鼻窦,必要时辅助手术治疗,对鼻息肉、增殖体肥大者转耳鼻喉科手术治疗。

  2 结果

  2.1 病因分析

  83例患儿中,全部患有一种以上的鼻、鼻咽或鼻窦疾病。其中以鼻窦炎最多,共有26例患儿,占31.33%;其他依次为慢性扁桃体炎17例,占20.48%;慢性咽炎16例,占19.28%;鼻炎10例,占12.05%;过敏性鼻炎6例,占7.23%;鼻息肉和增殖体炎各3例,分别占3.62%;腺样体炎2例,占2.41%。其中有2例鼻息肉患儿同时患有鼻窦炎;有6例慢性扁桃体炎患儿同时患有慢性咽炎;2例增殖体炎患儿亦患有慢性咽炎。

  2.2 临床特点

  83例患儿均具有慢性咳嗽的特征,其中最长病史已超过2年,病史最短亦接近2个月。咳嗽均以清晨或体位改变时明显;伴有鼻塞、流涕的病例有18例,占21.69%;伴有痰鸣、咽部异物感的有26例,占31.33%;其中有20例患儿伴有头病及反复低热,占24.10%;有白色、黄白色分泌物附着或有分泌物自后鼻孔流入咽部者48例,占57.83%,2例腺样体炎患儿及3例增殖体肥大患儿体查均见咽部淋巴滤泡增生及鼻咽部大量黄白色分泌物。26例鼻窦炎患儿均经鼻窦克瓦拉位X线照片诊断,其中10例还经鼻窦CT明确诊断;全部26例患儿均经鼻窦分泌物细菌培养,其中23例培养出致病菌,3例无菌生长,致病菌分别为:肺炎球菌、B组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支原体、厌氧菌等。

  2.3 误诊分析

  83例UACS患儿首诊被诊断为其他疾病的48例,误诊率为57.83%,其中8例是在三级综合医院首诊,19例在二甲医院首诊,21例在一甲以下医院或个体诊所首诊。其中误诊支气管炎或肺炎者25例。误诊咳嗽变异性哮喘者10例,误诊反复呼吸道感染者5例,误诊结核感染者3例,误诊胃食管反流性咳嗽者2例,心因性咳嗽者1例,感染后咳嗽2例。其中在二甲以下医院首诊误诊的40例患儿全部使用过抗生素。

  2.4 治疗效果

  对全部确诊病例均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有痰者以盐酸氨溴索祛痰为主,鼻窦炎者以生理盐水灌洗鼻窦并根据药敏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过敏性鼻炎者选用了氯雷他啶、酮替芬、顺尔宁等。对3例鼻息肉及2例增殖体肥大者均转耳鼻喉科实施手术治疗。所有83例患儿均在1周内缓解了咳嗽症状,其中咳嗽完全消失76例,治愈91.57%,咳嗽明显减轻7例,好转率为8.43%。

  3 讨论

  儿童慢性咳嗽是一个常见的临床症状,临床上尽可能明确导致慢性咳嗽的病因尤为重要。其中特异性咳嗽多有特异性的治疗措施,而非特异性咳嗽多由于其症状单一,缺乏典型的体征和伴随症状,往往病因隐匿,临床上容易误诊。而临床上所指的“狭义的慢性咳嗽”即是指这一类型。近年有文献报道儿童慢性咳嗽的病因分析中,UACS占病因的首位,其研究的50例慢性咳嗽中UACS(既往称鼻后滴漏综合征)占20例,所以该文作者提出对于慢性咳嗽患儿,根据咳嗽特征,应首先做鼻咽部检查、鼻窦X线照片或CT检查,以确定患儿是否为UACS[3]。

  本组83例导致慢性咳嗽的UACS患儿中,主要由鼻窦炎、慢性咽炎、慢性扁桃体炎、鼻炎、过敏性鼻炎、腺样体炎、鼻息肉等引起,大部分病例临床表现单一,部分病例伴有鼾鸣、清咽等,极少病例伴痰鸣或打鼾。所有病例X线胸片均无阳性表现。由此可见,UACS的致病原因复杂,而且病变部位多位于后鼻腔、鼻咽部,位置隐匿。而且首诊医生多是儿科或呼吸科的医生,由于检查器械的限制和工作重点的不同,很容易造成漏诊和误诊。本组统计的误诊率就高达57.83%。因此,对初诊慢性咳嗽的患儿常规请五官科医生会诊作鼻咽部的体查,并及时行鼻窦X线照片或CT检查是必要的。本组中26例鼻窦炎的患儿全部经鼻窦克瓦拉位X线照片确诊,其中10例还经过鼻咽、鼻窦CT协助诊断,对X线照片中所显示的鼻窦区黏膜增厚、透光度减低或窦腔内积液等所提示的慢性炎症表现,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在作出有效的治疗(个别病例实施了鼻窦镜鼻窦腔内冲洗)后,咳嗽症状消失,复查鼻窦X线片全部提示慢性炎症表现吸收。有报道称[4]鼻窦冠状位CT扫描是诊断慢性鼻窦炎和辨别解剖变异最有意义的影像学检查,CT显示鼻黏膜增厚大于6cm,窦腔内有液气平面或模湖不透明是鼻窦炎的特征表现。对于直接观察到咽部有黏性分泌物自鼻咽流下的患儿,可作为诊断UACS的关键依据,并应进一步检查鼻咽鼻窦,以明确其基础病因,及时彻底治疗鼻窦炎、腺样体、增殖体炎等。

  对于本组83例慢性咳嗽患儿中,过敏性鼻炎为6例,占总例数的7.23%,全部6例均行皮肤点刺过敏原试验。发现过敏原为尘螨4例,蛔虫2例。此外,对所有83例患儿在例行粪便常规检查中,发现蛔虫卵25例,蛲虫卵18例,鞭虫卵2例。经以相关脱敏和驱虫治疗后,咳嗽和鼻炎症状也随之消失。由此看来,寄生虫卵的异体蛋白反应应为过敏原之一,尤其是农村的孩子。因此,对这部分同时患有寄生虫病的慢性咳嗽患儿,驱虫治疗亦尤为必要。

  因此,对UACS患儿,尽早针对病因治疗是关键的治疗措施,而且UACS是慢性咳嗽儿童的重要病因,所以对该类患儿,必须重视与五官科医生合作,重视后鼻腔、鼻咽部、鼻窦的体查和影像学检查,尽量明确病因,积极对因治疗,定期随访,以达到治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2007年修订).儿童慢性咳嗽诊断与治疗指南(试行)[J].中华儿科杂志,2008,46(2):104-107.

  [2]Chang AB, Glomb WB. Guidelines for evaluating chronic cough in pediatrics; Accp evidence-based ch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J]. Chest,2006,129(1 suppl):260-283.

  [3]赵顺英,任亦欣,江载芳.慢性孤立性咳嗽患儿50例病因和诊断程序[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6,21(2):109-111.

  [4]盛锦云.鼻后滴漏综合征[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4,19(12):705-707.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