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儿科学》

小儿艾滋病15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0-11-22  浏览次数:393次

  作者:李爱文 作者单位:广西柳州市工人医院,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儿科,广西柳州545005

  【关键词】 婴儿;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预防和控制

  近年来,小儿艾滋病的发病率日益增多,现将在我科收治的15 例艾滋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对婴幼儿艾滋病的认识及早期诊断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5例中,男8例,女7例。年龄2~6个月2例,6个月~1岁2例,1~3岁6例,3~5岁5例。

  1.2 流行病学

  15例患儿均无输血史,13例患儿父母均确诊为HIV感染者,有一方以上为吸毒人员,2例为单亲母亲,从事性服务职业,亦确诊为HIV感染者,15例患儿母亲在妊娠期间均未孕检。

  1.3 临床表现

  15例均为中~重度营养不良,有反复发热1个月以上,反复肺部感染、肺部罗音、哮鸣音10例,其中1例确诊为卡氏肺囊虫肺炎,反复腹泻2个月以上,解水样便、脓血便12例,反复出现鹅口疮12例,肝脾淋巴结肿大10例,抽搐1例,小头畸型1例。

  1.4 实验室检查

  1.4.1 HIV抗体检查

  15例均为阳性,后经自治区疾病控制中心检测,确诊为艾滋病。

  1.4.2 血常规检查

  ①WBC均<10×109/L 12例,<4×109/L 10例。②Hb<110g/L 14例,<90g/L 8例,<60g/L 2例。③PLT<100×109/L 6例,<50×109/L 3例。

  1.4.3 大便常规检查

  10例大便中RBC+~+++,WBC+~+++,OB+~+++,大便中培养出阴沟杆菌2例,真菌6例。

  1.4.4 尿常规检查

  10例尿中蛋白+~++,4例RBC+~++/HP,尿液正常5例。

  1.4.5 血生化检查

  15例均做生化检查,3例总胆红素升高(131~442μmol/L),9例丙氨酸转氨酶升高(48.25~195u/L),8例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86~176u/L),2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1例丙肝抗体阳性。

  2 治疗与随访

  确诊后12例自动出院,3例对症治疗后好转出院,10例失访,3例死亡,2例在当地疾病控制中心治疗。

  3 讨论

  艾滋病是由HIV感染的一种传播迅速、病死率极高、目前暂无法治愈的恶性传染病,主要有三种传播途径,而儿童主要传播途径是母婴传播(本组15例均为母婴传播)。小儿感染HIV后潜伏期较成人短,一般为6个月~5年[1]。本组有2例6个月以内发病,考虑在妊娠期间已发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其共同的临床特点:①有明确艾滋病接触史;②反复感染发热;③进行性消瘦,中~重度营养不良;④迁移性腹泻;⑤机会性感染:如真菌感染、卡氏肺囊虫感染;⑥血常规检查均有贫血,WBC不高,部分患儿PLT减少;⑦尿常规改变以蛋白尿为主。

  截止2006年9月底,广西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25529例,其中艾滋病患者2388例,死亡298例,估计目前广西感染者人数约7万例,且大部分是已有症状后才确诊。女性HIV感染者在潜伏期间孕育的小孩就成了受害者。且广西艾滋病病人多为吸毒人员,经济条件欠佳,在妊娠期间不做孕检,故导致了艾滋病患儿的出生。本组15例患儿的母亲均未孕检。HIV感染后临床表现多样,病初并无特异的表现和体征,就诊时家人往往隐瞒家族史和个人史,所以临床诊断困难,极易误诊及延误诊治,并极易感染毫无防备的医务人员。随着HIV感染小儿病例的增多,我们临床儿科医生要提高对艾滋病的认识,提高警惕,对有上述特点的可疑患儿注意筛查,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提高艾滋病患儿的诊断率,在治疗过程中要做好自我防护,同时应宣传孕检的重要性,最大限度减少艾滋病患儿的出生。

  【参考文献】

  吴梓梁.小儿内科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1100-1102.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