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儿科学》

267例小儿手足口病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0-10-25  浏览次数:411次

  作者:梁翠玲,唐海燕,雷彩娜,胡琳敏 作者单位:(广西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

  【关键词】 儿童;手足口病;肠道病毒感染

  手足口病近年在儿童中常见流行,是一种以手、足、口腔出现水疱为主要特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该病的主要病原体为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二者所致的手足口病临床难以区别,但EV71引起的症状较重,并可伴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瘫痪及病毒性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1]。为了解该病的主要流行病学因素和临床特征,现对我院小儿科收治的267例小儿手足口病住院病历进行查阅、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组资料来源于我院病案室归档的2009年4月~2010年4月期间的小儿手足口病住院病历。

  1.2 方法 对267例患者的住院病历档案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组267例患儿均符合手足口病诊断标准[2]。其中男142例(53.18%),女125例(46.82%),男女之比为1.1∶1。<1岁37例(13.86%),2岁~183例(68.54%),3岁~42例(15.73%),>5岁5例(1.87%)。发病高峰在4~7月份期间(4~7月份共240例,占89.89%),1月份2例,2月份5例,3月份10例,4月份53例,5月份101例,6月份49例,7月份37例,8月份5例,9月份5例。散居儿142例,幼托儿120例。农村患儿139例,城镇患儿128例,城乡之比为1∶1。

  2.2 临床表现 2例病情较重,其余病情较轻。潜伏期2~7天。102例有前驱症状,时间为1~2天,表现为发热、哭闹不安、厌食、流涎等。176例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体温在37.6~39.5℃之间,持续1~5天,少数患儿伴头痛、流涕、咳嗽、乏力、口腔溃疡等症状。所有患儿手、足和(或)口腔出现皮疹,部分患儿臂部、肛周及膝部出现皮疹,手部皮疹多在手掌、手指屈侧,为红色斑丘疹,部分很快发展为2~4mm大小的水疱,疱壁薄,疱液清亮,疱疹周围绕有红晕;足部皮疹多在脚掌、脚趾屈侧以及踝关节附近皮肤,皮疹形态与手部皮疹相似;双膝皮疹多为红色斑丘疹;口腔黏膜上,为红色斑丘疹、溃疡,口腔溃疡多伴有疼痛、流涎,影响进食。臀部皮疹多发生在肛周、骶部皮肤,以红色斑丘疹多见,形态与手部皮疹相似。皮疹特点:①不痛不痒,皮疹消褪后不脱屑,不留色素沉着;②各部位皮疹出现的时间没有明确的先后顺序,多在1周内消退;③多数病情轻,病程短,多在7天内痊愈。

  2例重症患儿均为男孩,其中1例2岁,合并支气管肺炎;另1例2.6岁,合并急性心肌损害。经积极、有效的抢救及对症、支持等治疗,2例重症患儿均治愈出院。

  2.3 实验室检查 267例患儿均进行了血常规检查,其中有124例发热患儿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相对升高。93例白细胞总数升高,20例胸片示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2例重症患儿均采集咽拭子送钦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肠道病毒分离检测,检测结果均为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阳性。

  2.4 治疗及转归 以抗病毒治疗为主,辅以对症支持治疗。给予口服维生素C、板蓝根等治疗,或静脉点滴利巴韦林等抗病毒及抗生素预防感染。经治疗,大部分患儿均于1周内治愈出院。

  3 讨论

  手足口病为儿科常见病之一,极大多数病情较轻,预后良好。患儿及隐性感染者为传染源,经粪口传播或经呼吸道飞沫传播,传染性强,5岁以下儿童免疫力低下,为主要发病人群,一般无明显地区性,好发于夏秋季[2]。流行期间,常发生于幼托机构和儿童较多的大家庭中,有时可在短期内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本组资料中,患儿以5岁以下居多,共262例,占98.13%,城乡差别不明显,发病时间以4~7月份为主,即夏季为主。

  手足口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至今尚无疫苗可以预防,亦无特效药物治疗。根据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特点控制本病的流行,重点是做好婴幼儿的预防。因此,需加强卫生条件的改善,对家长、幼儿园等托幼机构进行广泛而有效的卫生知识宣传。家长要注意孩子的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①饭前便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与其他患儿密切接触;②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③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④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加强幼儿园的卫生管理,纠正儿童不良卫生习惯,对儿童玩具、餐具、衣物、用品要经常消毒。同时应加强对医务人员关于手足口病的诊疗技术、隔离、消毒等知识的培训,确保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以减少手足口病的发生和流行。

  在公共卫生措施方面,建立监测网络,将临床上监测手足口病的发生与实验室确诊病例EV71或其他神经毒性肠道病毒感染相结合,及时发现疫情,采取适度的应对措施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我国已将手足口病列为丙类传染病,将有助于对本病的监测和控制[3]。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86-1290.

  [2] 王侠生,廖康煌,杨国亮.皮肤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314.

  [3] 卫生部.卫生部关于将手足口病纳入法定传染病管理的通知[EB/OL].(2008-05-02)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