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儿科学》

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因分析

发表时间:2010-09-20  浏览次数:421次

  作者:王 箴1, 孙 洁2 作者单位:(1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蛇口人民医院儿科,广东 深圳 518067;2郧阳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儿科,湖北 十堰 442000)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病因。方法:对60例ITP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单疱病毒Ⅰ型及Ⅱ型、风疹病毒、肝炎病毒的检测,人微小病毒B19 (HPVB19)检测采用多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检测的抗体为IgM。结果:检测发现ITP患者中巨细胞病毒、EB病毒、单疱病毒Ⅰ型及Ⅱ型、风疹病毒、肝炎病毒、HPVB19抗体呈不同的阳性率。结论:小儿ITP与多种病毒感染有关,病毒感染致病机制为免疫介导。

  【关键词】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毒;儿童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pura,ITP)是儿科常见的血液系统疾病之一,其特点为,血小板生成减少或破坏增加,导致出血。目前病因不明,考虑与多种病毒感染密切相关,为探讨儿童ITP的病因,我们总结分析了我院60例ITP患儿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00年3月-2007年3月收治的60例ITP患者进行了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人微小病毒B19 (HPVB19)、单疱病毒Ⅰ型及Ⅱ型、风疹病毒、肝炎病毒的检测。其中男性41例,女性19例,年龄1个月~14岁。诊断均符合血液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及疗效标准[1]。

  1.2 检测方法

  HPVB19检测,采用多聚合酶链反应(PCR),试剂盒购自华美工程公司,其余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的抗体为IgM。

  2 结果

  60例患者均进行了CMV、单疱病毒、风疹病毒、弓形体检测,其中CMV抗体阳性4例,阳性率为6.67%,单疱病毒Ⅰ型及Ⅱ型抗体阳性15例,阳性率为25%,其中单疱病毒Ⅰ型抗体阳性者为14例,单疱病毒Ⅱ型抗体阳性1例。风疹病毒抗体13例阳性,阳性率为21.7%。无弓形虫感染者。30例患者进行了EB病毒抗体的检测,其中4例阳性,阳性率为13.3%。35例患者进行了HPVB19的检测,其中12例阳性,阳性率为34.3%。22例患者进行了甲、乙、丙、戊型肝炎病毒检测,其中8例阳性,阳性率为36.4%,包括:抗HBsAg(+)及抗HBc(+)2例,6例为抗HBsAg(+)、抗HBc(+)及抗HBe(+)阳性。60例中,难治性及慢性患者22例,占37%,其中EB病毒检测阳性者2例,HPVB19检测阳性4例。

  3 讨论

  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常在病毒感染后发病,多种病毒感染均可致病,如EB病毒、CMV、微小病毒、带状疱疹病毒、风疹病毒、流感病毒等。既往认为抗原相似是病毒感染导致ITP的主要机制,但此说法难以解释多种病毒致病。Musaji A等[2]用乳酸脱氢酶增高病毒(lactate dehydrogenase-elevating virus,LDV)和鼠肝炎病毒感染已用少量抗血小板抗体处理的小鼠,病毒加强了抗血小板抗体的病理作用,但不是通过F(ab)2片段作用的,而是吞噬作用参与破坏血小板,至少部分是由激活的巨噬细胞表达的Fc受体介导的。临床丙种球蛋白治疗作用已证实了上述观点。

  本文CMV感染的阳性率为6.67%,其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绝大多数ITP患儿体内存在循环免疫复合物,并且其量与血小板计数成反比。我们发现发生ITP的患儿血浆中抗血小板抗体PAIgG明显升高,血清中检出高滴度的CMV抗体,提示免疫因素参与了CMV导致ITP的形成,CMV除刺激机体多克隆B细胞活性及产生自身抗体外,还有病毒本身对骨髓造血细胞的直接抑制作用[3],主要是巨细胞病毒可直接或间接抑制所有造血祖细胞集落的形成,尤其对淋巴系和巨核系祖细胞的抑制最为显著。此外,有报道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患儿骨髓巨核细胞内出现病毒包涵体,以及巨核细胞形态异常,说明病毒可能直接损伤巨核细胞而使血小板减少。

  本组病例HPVB19感染的阳性率为34.3%。HPVB19是已知对人类有致病性的微小病毒,存在于人类体液中,具有独立复制能力,对骨髓组织有高度亲和性。Yoto等[4]认为HPVB19的非结构蛋白(NS-1)介导的对巨核细胞的细胞毒效应是产生ITP的原因,HPVB19的靶细胞为产生血小板的晚期不成熟巨核细胞, HPVB19对靶细胞的直接攻击导致血小板减少。

  本组病例EB病毒感染的阳性率为13.3%,EB病毒是B淋巴细胞多克隆活化因子,它能刺激受感染的B细胞产生与正常组织蛋白发生交叉反应的自身抗体,其抗原决定簇位于血小板糖蛋白(GP)Ⅱb上。单疱病毒感染的阳性率为25%,人类疱疹病毒感染引起ITP机制被认为是受该病毒感染的单核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抑制血小板的生成。肝炎病毒也可引起ITP,有报道注射乙肝病毒疫苗偶发的ITP患者体内发现抗血小板抗体IgG、IgM,提示这种类型的ITP也是免疫机制介导的。风疹病毒感染率达21.7%,该病毒感染机体后可能通过使机体产生γ干扰素刺激巨噬细胞导致自身抗体介导的ITP。

  从本文资料可以看出,小儿ITP与多种病毒感染有关,病毒感染致病机制为免疫介导,为临床部分ITP患儿治疗使用抗病毒及免疫抑制剂提供了依据。至于不同的病毒感染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将有助于为难治性ITP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张之南主编.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245-249

  [2]Musaji A,Cormont F,Thirion G,et al.Exacerbation of autoantibody-mediated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by infection with mouse viruses[J].Blood,2002,104(7):2 102-2 106.

  [3]张宝荣.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近况[J].河北医药,2002,24(4):309-310.

  [4]Yoto Y,Kudoh T,Suzuki N,et al.Thrombocytopenia induced by human parvovirus B19 infections[J].Eur J Haematol,1993,50(5):255-257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