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手足口病56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0-09-15 浏览次数:392次
作者:王金堂, 丁希伟, 付 宇, 邓 娜 作者单位:(郧阳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儿科,湖北 十堰 442000)
【关键词】 手足口病;病毒;疱疹
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HFMD) 是由柯萨奇A16、肠道 Ev71等病毒引起的以口腔黏膜和手足皮肤疱疹为特征的丙类传染病,近年发病率逐年增高,并发症引起的死亡率亦增多,各地儿科医生对此病的救治取得了一定的经验。现将我院收治的56例小儿手足口病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均为在我院就诊的1~9岁儿童56例,男30例,女26例。发病时多在4~8月。大多无明显前驱症状,首发皮疹56例,口腔黏膜疱疹48例,大多分布于颊黏膜,也可见于舌尖、舌面、唇黏膜等处,l至数个不等,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1~3 mm,色红,破溃后形成溃疡;手足疱疹52例,肛周及臀部皮疹20例,发热30例。
1.2 治疗及预后
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及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用双黄连粉针剂,利巴韦林或阿昔洛韦等口服或静脉滴注;发热予退热处理,白细胞及C反应蛋白增高者给予抗生素,心肌损害者给予辅酶A、辅酶Q10、ATP等,严重心肌损害者加用1.6-二磷酸果糖。经治疗56例手足口病患儿全部治愈,无死亡或遗留后遗症,无重复感染。
2 讨论
手足口病是以手掌、脚掌、口腔黏膜出现水疱为特征的一种病毒性皮肤病,国内外均有散发流行病例报道。其病原体已证实大多为柯萨奇Al6型病毒,也可由A5、A10引起,以A16型常见。本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易在夏秋季流行,皮疹部位多为手、足、口腔。在四肢远端和手足、臀部等部位出现疱疹,不结痂,在口腔黏膜也有疱疹和溃疡,常伴发热,1周左右痊愈。
本文 56例儿童中1~3岁所占比例最高为 71.4%(40/56),皮疹部位多为手、足、口腔,但有20例 (35.7%)患儿臀部也出现皮疹。本病多发生在4~8月份,即以夏季发病为主。传染途径是咽分泌物通过咳嗽、喷嚏、谈话等产生的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亦可通过污染食物、衣物、患者唾液、疱液、粪便污染的手、日常用品、玩具等由消化道间接感染;污染的公共游泳池、医疗器械的交叉传染等容易在入托儿童之间流行。
本病为病毒感染,有明显的自限性,病程一般5~7 d,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预后良好。但近年来报告的71型肠道病毒引起的HFMD症状较重,还可伴发爆发性心肌炎、无菌性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1]。重型手足口病的患儿除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外,予大剂量甲泼尼龙行短程冲击疗法(2~3 d)有明显效果。急性心肌炎伴心力衰竭时,及早快速洋地黄化、供氧、利尿;发现肺水肿尽早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一般都能取得满意效果[2-3]。
目前诊断主要依据流行病学、发病年龄及临床特点,尚无特异性的实验室诊断标准,故早期病例或不典型病例容易漏诊和误诊,早发现、早隔离对控制流行极为重要。保持居室空气流通、加强日常用品消毒、患儿分泌物、排泄物的处理都是切断传播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王晓华,李文琳.小儿手足口病1 602例报告[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22(4):272.
[2]李敬风,李 涛,雷尚兵,等.重症EV71感染手足口病抢救成功1例报告[J].郧阳医学院学报,2008,27(4):354.
[3]丁继光,孙庆丰,郑 戈,等.重型手足口病20例临床特点及救治经验[J].疾病监测,2008,23(10):627-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