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对哮喘儿童行为及家长心理状况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0-09-13 浏览次数:385次
作者:林菊清 黄春香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湘雅二院
【摘要】 目的:探讨哮喘儿童行为及其家长的心理卫生状况,以及心理干预治疗在哮喘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根据病例对照研究的原则,应用美国Achenbach儿童行为调查表(CBCL)分别对76名哮喘儿童及正常儿童行为问题进行了调查,应用Symptom Checklist 90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其父母进行心理状况调查,并对38名哮喘儿童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了5个~6个月的心理行为干预治疗。结果:哮喘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45.2%(35例),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6.6%(13例),两组差异有显著性。其父母的心理精神压力亦高于正常儿童的父母,主要表现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方面。对哮喘儿童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心理行为的干预治疗,可明显改变哮喘的症状,减少复发。结论:哮喘儿童及其家长容易出现心理行为问题,对哮喘儿童进行必要的心理行为干预治疗,对控制哮喘症状、干预和矫治不良行为、改变家庭环境均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 儿童哮喘;家长;心理行为;干预治疗
随着医学向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社会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支气管哮喘是儿童时期常见的慢性疾病,严重威胁着儿童的健康。近几年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1]。支气管哮喘目前尚无有效的根治方法,需长期坚持治疗[2]。许多患儿因长期反复发作,对其及家长身心健康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3]。本研究旨在通过心理干预治疗,增加家长对疾病的了解,减轻家长的精神症状,增加患儿及家长的治疗依从性,从而减少疾病的复发,最终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病例组:随机抽取2007年1月~2008年1月在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儿科确诊为哮喘的儿童76例,其中男50例,女26例。年龄6岁~14岁,平均9.7岁。全部病例均符合全国儿童哮喘诊断标准[4]。
对照组:采用1∶1配对方法,从我院门诊体检或从学校随机抽取同性别、同年龄、父母文化程度相同或相近的无慢性疾病的健康儿童76名。每位儿童请一位家长参加本调查。
1.2 方法
采用美国Achenbach儿童行为调查表(CBCL)、Symptom Checklist 90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自制调查表作为主要调查工具,分别对两组儿童及其家长进行调查,并将哮喘组儿童随机分成两组,治疗5个~6个月后再次进行以上测试。以上各量表均由专业医生向家长详细讲解量表内容及填写方法,由家长仔细填写。具体如下。
1.2.1 一般情况调查:采用自制调查表,包括儿童的姓名、年龄、学习成绩、父母的文化程度、职业、家庭经济、家庭关系、父母的婚姻关系、母孕期疾病等等。
1.2.2 家长心理状况测试:以症状自评量表(SCL-90)[5]为工具,该量表包括9个因子90个项目,9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另有7个项目(19、44、59、60、64、66、89)未归入任何因子。每个项目分5级评分,从1级~5级,1级症状最轻,5级最重。此量表由照看者根据自己近1周的情况如实填写。
1.2.3 儿童行为测试:以家长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5]为工具,向家长详细讲解量表内容和填写要求,由家长根据儿童近半年来的行为表现逐项填写,共9个因子113条行为问题,按“没有”“偶尔有”“经常有”3级进行评分。按照Achenbach 儿童行为量表的中国常模,以各因子P98作为判断有无行为问题的界值,而各行为因子超过正常上限的98%,判断为有行为问题。
1.2.4 心理干预治疗方法:将哮喘儿童分为观察组38名及治疗对照组38名。两组儿童均采用相似的药物吸入疗法。观察组除了药物治疗外,还配合心理行为干预治疗,其中包括①对患儿及家长进行支持性心理治疗,充分调动患儿的积极性,增强患儿战胜疾病的信心,向其说明该病的特点,只要积极配合,定会取得较好的疗效,每周2次。加强自我管理。②进行放松训练,消除不良情绪,使患儿逐渐掌握自我放松的技术和程序,每日2次,每次15 min。教会患儿在哮喘发作时学会放松,以减轻患儿紧张焦虑及害怕的心理。③改善家庭作用,避免学校问题。对患儿家长进行指导,改变不良家庭教育方式,清除“家庭负性气氛”。④个别指导:对个别患儿进行系统脱敏疗法和暗示疗法。
1.3 资料处理方法
分析软件:SPSS15.0统计软件包;统计方法:描述性分析,配对t检验。
2 结果
2.1 家长症状自评因子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哮喘患儿家长SCL-90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对照组,除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外,其余各因子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1。 表1 哮喘患儿家长SCL-90各因子得分与对照组比较
2.2 哮喘儿童行为因子粗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儿童行为量表测试结果显示哮喘儿童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45.2%(35例),显著高于对照组16.6%(13例)(P<0.01);哮喘组与对照组儿童的差异主要见于抑郁、体诉、社交退缩、攻击性、违纪,其行为问题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见表2。表2 哮喘儿童与正常儿童行为粗分比较
2.3 哮喘组儿童心理干预治疗后结果比较
干预组与治疗对照组治疗前后哮喘发作情况比较:干预组经药物加心理行为干预治疗5个~6个月后,其中有5例复发,但症状较治疗前明显减轻,11例明显减轻,20例有所减轻,2例无改善。患儿家长感觉患儿较以前开朗,体力增加,同伴关系好转。
干预组与治疗对照组治疗前后行为总分及其家长症状自评因子总分的变化:治疗前两组行为总分及家长症状自评因子总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各因子总分均有所下降,但观察组下降幅度较大,且P<0.0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见表3。表3 两组治疗前后的行为总分、家长症状因子总分比较
3 讨论
随着健康观念的发展,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医护人员已经意识到仅仅治愈患者躯体疾病是不够的,作为一个整体的人,需要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方面的协调发展,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健康。至于儿童,要达到个体的健康,除了其自身的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方面的协调发展外,还要关注其所处的环境(包括家庭、学校)及社会文化等因素,因为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他们的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也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父母的影响,国内已有许多相关报道证实,父母的遗传因素、个性特点、教养方式、心理状态等均影响着儿童的个性发展和健康[6]。
SCL-90测试结果显示,干预前家长的各因子得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说明患儿的疾病对家长的心理状况有一定的影响,对家长进行心理干预是必要的。存在心理问题的哮喘患儿家长主要见于初次发病及频繁复发的家长。对于初次发病的哮喘患儿家长来说,一旦知道哮喘治疗上的困难、疾病容易复发、需要长期激素治疗等,可以引起其心理上的不安,产生一种对未来不确定的焦虑或抑郁情绪,并出现躯体不适。而对频繁复发的哮喘患儿家长来说,除了有对疾病预后的不确定外,还因为频繁住院导致正常的家庭生活、个人工作受到影响,部分家庭存在经济困难,不知道如何控制患儿疾病的复发以及对治疗疾病所在医院或医生的诊疗水平产生怀疑等,导致躯体化、抑郁、焦虑等精神症状的出现。
通过本次研究,哮喘儿童的行为障碍检出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与国内文献报道一致[7]。说明哮喘的长期发作是引起儿童行为问题的一个高危因素[8]。而各种心理因素又可促发或加重哮喘症状,使患儿发生各种行为问题,形成恶性循环。哮喘儿童在抑郁、体诉、社交退缩、攻击性等多方面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哮喘急性发作期的症状越重,缺氧越明显,带给患儿及父母和家庭的冲击力也就越大,伴随缺氧类似窒息的焦虑、紧张、“失去控制感”会加强,加之需要抢救以及缺课等的影响,更易引起患儿的心理行为异常。
通过心理干预,哮喘患儿的疗效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其行为问题较干预前明显改善,哮喘的症状也明显改善,家长的心理压力亦有所缓解,说明本研究采取的心理干预是有效的;同时,也说明家长的精神状态与哮喘患儿的疾病预后有关。因为通过心理干预,家长了解了哮喘疾病的一般知识,特别是如何预防疾病的复发。家长的精神压力减轻,依从性增加,哮喘患儿疗效亦随之提高。说明治疗哮喘除了药物治疗外,预防和矫治哮喘儿童的心理行为也同样重要。
【参考文献】
[1] Pearce N,Weiland S,Keil U,et al.self-reported prevalence of asthma symptoms in child in Australia,England ,Germany and New Zealand: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using the ISAAC protocol[J].Eur Respir J,1993,6:1 445~1 461.
[2] 候 伟.儿童哮喘发病与治疗相关因素回顾性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4,12(5):391~393.
[3] Ritz T,Steptoe A,Dewilde S,et al.Emontions and stress increase respiratory resistance in asthma[J].Psychosion Med,2002,62:401~406.
[4]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儿童支气管哮i喘防治常规(试行)[J].中华儿科杂志,2004,42(2):100~106.
[5] 汪向东,王希林,马 弘编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增刊:50~52,95~100.
[6] 陶国泰主编.儿童少年精神医学.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78~81.
[7] 张 玲,杨志斌,魏治文,等.支气管哮喘患儿心理学特点的对照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0,38(3):163~165.
[8] Gostmaker SL,Walker DK,Weitzman M,et al.Chronic conditions socioeconomic risks and behavioral problem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Pediatrics,1990,85: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