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儿科学》

微生态制剂防治极低出生体重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0-08-19  浏览次数:400次

  作者:黄柏枝,杨华英,黄肖梅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太平人民医院小儿科,广东东莞 523900

  【摘要】 目的 观察应用微生态制剂(双歧杆菌)预防极低出生体重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有效性。方法 选取生后存活7d并且开始胃肠道喂养的极低出生体重儿183例,随机分为预防组95例,对照组88例。两组均治疗原发病,预防组在此基础上每日增加给予口服或鼻饲双歧杆菌0.25亿个活菌/次,每天2次,用药时间从生后第7天起,连用7d。观察治疗期间两照组发生NEC的情况及体质量变化,对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7d分别留取新鲜粪便标本进行细菌学检查。结果 预防组NEC发病率为2.10%(2/95),对照组NEC发生率为10.23%(9/8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住院期间预防组每日体质量增加(8.109±2.127)g,对照组的为(6.489±2.327)g,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7d后两组患儿肠道细菌总数、杆菌、球菌总数及杆球菌比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预防组治疗前、治疗7d后杆球菌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极低出生体重儿预防性口服双歧杆菌能够降低NEC发病率,促进体质量增长。

  【关键词】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极低出生体重儿;微生态制剂;双歧杆菌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新生儿期最常见和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尤其好发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表现为腹胀、血便、肠壁积气等[1]。虽然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应用及医疗水平的提高,许多早产儿得以存活,但过去30年NEC的发病率并未下降[2]。对于NEC的防治,除了传统上禁食、全胃肠外营养、对症治疗等手段外,近年来国外学者提出一些新的防治方法,其中微生态制剂的应用是近年研究的热点。本研究旨在观察微生态制剂对预防早产儿NEC发生的有效性及对其住院期间体质量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5年1月至2008年5月在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治疗,生后存活7d并且开始胃肠道喂养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1500g)183例,入院日龄0.15~24h,胎龄28~32周,平均(30±1.75)周。患儿均有1或2种以上原发病,随机分为预防组95例,男56例,女39例;胎龄28~32周,平均(30.1±1.6)周;入院体质量0.85~1.48kg,平均(1.1±0.4)kg。对照组88例,男52例,女36例;胎龄38~32周,平均30.0±1.5周;入院体质量0.87~1.42 kg,平均(1.1±0.3)kg。两组合并症情况见表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性别、胎龄、入院体质量、喂养方式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具有可比性。表1 两组合并症分布情况

  1.2 方法

  预防组除了治疗原发病外,每日给予口服或鼻饲微生态制剂双歧杆菌0.25亿个活菌/次(丽珠肠乐,珠海丽珠医药集团丽珠制药厂生产,0.5亿个活菌/个,生产批号:20040308),每日2次,用药时间从生后7d起,连用7d。对照组只治疗原发病不给予双歧杆菌。观察治疗期间两组发生NEC的情况[观察项目有腹胀、呕吐(呕吐物的性质或胃管抽出物的性质)、腹泻、血便的情况,若有一项或一项以上异常即作X线腹部平片检查,NEC的诊断标准按“艾弗里新生儿科学”(7版)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和分度[3] ]及体质量变化。治疗前及治疗7d后分别留取预防组及对照组新鲜粪便标本进行细菌学检查,按照张秀荣的方法[4],进行快速薄层涂片、固定、改良革兰染色、镜检,每份标本分别计数3个显微镜油镜视野下(10×100倍)的细菌总数,分别计数革兰阳性杆菌(G+b)、革兰阴性杆菌(G-b)、革兰阳性球菌(G+c)、革兰阴性球菌(G-c)数量,取平均数,分别计算G+b、G-b、G+c、G-c百分比值及特征菌的改变。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t或配对t检验等。

  2 结果

  住院期间预防组每天体质量增加(8.109±2.127)g,对照组的为(6.489±2.327)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预防组NEC发生率为2.10%(2/95例),2例均为BellⅠ级;对照组NEC发生率为10.23%(9/88例),其中BellⅠ级6例,BellⅡ级2例,BellⅢ级1例,两组NEC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预防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肠道细菌总数、各菌群数及杆球菌比值检测结果见表2。从表2可见,治疗7d后,两组患儿肠道细菌、杆菌、球菌总数及杆球菌比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预防组治疗前后杆球菌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杆球菌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肠道各菌群变化 两组治疗前比较,P均>0.05;两组治疗7d后比较,P均<0.01;同组治疗前后比较:除*P>0.05外,余P<0.01。

  3 讨论

  NEC是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常见消化系统急症,随着的NICU建立和发展以及机械通气的应用,发病率近几十年有增加趋势,与早产儿存活增加有关,是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死亡的重要原因[5]。体重<1500g的早产儿存活者中有5%~30%可发生肠狭窄[6],多会影响患儿生活质量,故预防比治疗显得更为重要。早产儿肠道菌群定植及优势化时间较足月延迟;母乳喂养的足月儿出生5d大便微生物菌群16srDNA条带即达到稳定,条带模式更多变,个体间条带相似性较小,双歧杆菌为主要菌种;而早产儿需10d,早产儿与足月儿肠道菌群定植模式不同,早产儿肠道内细菌种类缺乏,尤其是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缺乏,应用微生态制剂可促进早产儿肠道正常菌群的定植和优势化[7]。Lin等[8]等给体重<1500g的极低体重儿口服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发现口服益生菌组180例中2例出现NEC,而对照组187例中13例出现NEC,表明口服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有预防NEC发生的作用。国内的研究[9]亦表明添加双歧杆菌可以降低由人工喂养、缺氧冷刺激所引起的新生大鼠肠损伤程度,具有抗NEC的保护作用。本组研究中预防组NEC发病率为2.10%,对照组NEC发生率为10.23%,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给予极低出生体重儿预防性口服双歧杆菌能够减少NEC发病率。

  微生态制剂防治NEC的机制尚不明确[10],本研究中,预防组患儿杆菌和球菌比值治疗前、治疗7d后能保持在正常范围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患儿杆菌和球菌比值治疗前与治疗后7日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肠道菌群的细菌总数处于恒定数量的前提下,G+b、G-b、G+c、G-c的比率保持动态平衡,正常粪便杆菌和球菌的比例约为75∶25即3∶1。肠道各类菌群数量变化,杆菌和球菌比值减少或倒置都说明肠道菌群紊乱,而且,菌群紊乱程度和病变程度呈正相关[10]。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及处于重症监护的新生儿肠道内正常菌群定植延迟,肠道内细菌种类缺乏,尤其是乳酸菌和双歧乳杆菌缺乏,因此,更易导致潜在致病菌过度生长,尤其在应用抗生素情况下[10]。因此,我们认为,给予极低出生体重儿预防性口服微生态制剂可以促进新生儿肠道正常菌群的定植和优势化,维持肠道正常菌群比率,从而达到预防NEC发生的目的。应用微生态制剂可直接补充早产儿肠道内有益的生理菌群,益生菌可增强宿主的肠道屏障作用,改善肠道微生物的平衡,促进优势菌的生长,建立健康的肠道菌群;同时还能增强免疫功能;产生多种维生素,改善人体维生素代谢水平;产生多种有机酸,导致肠道值下降而抑制腐生菌的生长;增强肠道黏膜对致病因子的保护屏障[8]。但微生态制剂的安全性尚需大量试验研究评估其最适剂量、类型(如种、系、单一或联合、活菌或死菌),用药时间等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志娟.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2003,30(4):169171.

  [2] 芦惠.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4,3(6):239240.

  [3] Taeusch H W,Balard R A.艾弗里新生儿病学(影印版)[M]. 7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578582.

  [4] 张秀荣.肠道菌群粪便涂片检查图谱[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115.

  [5] 姜毅.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研究进展[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6,21(6):122124.

  [6]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 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416420.

  [7] 陈艳娟,谢润华,余文霞,等. 微生态制剂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及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23(14):11081109.

  [8] Lin H C,Su B H,Chen A C,et al.Oral probiotics reduce the incidence and severity of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in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J].Pediatrics,2005,115(1):14.

  [9] 陈竞芳,卓玲,吴斌,等.双歧杆菌对新生大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损伤及肠道菌群影响[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8,20(1):1014.

  [10]宋朝敏,王红,吴斌.益生菌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5,17(6):479480.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