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糖尿病21例诊疗效果及预后
发表时间:2010-07-26 浏览次数:390次
作者:龚红蕾, 黄 锋, 邱亭亭, 陈 玲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南通 226001)
【摘要】 目的:探讨儿童糖尿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儿童糖尿病21例分为两组:胰岛细胞抗体阳性组11例,胰岛细胞抗体阴性组10例。检测空腹血糖、尿糖、尿酮体、胰岛细胞抗体、电解质、二氧化碳结合力,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胰岛素,C肽等生化指标。结果:单纯糖尿病ICA阳性组7例,ICA阴性组10例。并发酮症酸中毒ICA阳性组4例,ICA阴性组无,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儿童早期控制血糖、适时调整胰岛素用量十分重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尽量避免感染,防止酮症酸中毒的发生。
【关键词】 糖尿病;胰岛细胞抗体;儿童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糖尿病的发病呈上升趋势,已经成为危害儿童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糖尿病以血糖升高为表现的临床综合征[1],它不仅是单纯的血糖升高,还表现有糖毒性、线粒体功能异常、过度氧化应激等病理生理异常,这些异常共同导致血管病变。为了对儿童糖尿病有进一步认识,早期预防、早期有效控制血糖、提高糖尿病儿童生存质量,2005年2月~2009年2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儿科收治儿童糖尿病21例,现对其临床特征进一步分析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儿童糖尿病21例,男10例,女11例;年龄2~14岁;病程3天~4年。发病季节:春季4例,夏季4例,秋季7 例,冬季6例;入院后均病例记录病程,测体重,测空腹血糖、尿糖、尿酮体、胰岛细胞抗体、电解质、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胰岛素、C肽等。均符合WHO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临床表现:入院时多饮、多尿、多食20例,伴体重下降7例。病程>1年10例,其中>4年2例。发病诱因胃肠感染4例,上呼吸道感染1例,饮食过多1例,胰岛素自行加量2例,空腹未及时进食2例。无明显诱因15例。临床表现:糖尿病合并酮症13例,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4例,表现为精神萎靡、嗜睡、深大呼吸、呼气中有烂苹果味。并发低血糖4例,其中表现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肢体抖动2例,昏迷惊厥和阵发性昏迷各1例。
1.2 实验室检查 空腹取血10 ml,2000 r/min离心,取血清,做空腹血糖、血电解质、胰岛功能系列检查。应用美国Biorad全自动酶免分析仪进行HBA1C、胰岛素抗体(ICA)测定。应用日本Tosh,AIA全自动免疫分析仪进行胰岛素,C肽的测定,留尿做尿常规检查。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tata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血糖升高21例,其中表现一过性低血糖4例。尿糖阳性21例。尿酮体阳性17例。CO2CP下降伴低钾血症4例,CO2CP正常17例。21例患儿HBA1C及 GSP高于正常数值。入院时血胰岛素降低1例,正常范围20例。血清C-肽6例降低。ICA阳性11例,ICA阴性10例。
糖尿病21例患儿根据ICA阳性或阴性分为两组,两组各指标比较见表1。
从表1可看出,糖尿病ICA阳性组与ICA阴性组血糖均高于正常数值,虽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ICA阳性组有4例表现有一过性低血糖发作;HBA1C及 GSP高于正常数值,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21例糖尿病患儿入院时病情控制不佳;ICA阳性组糖尿病与ICA阴性组糖尿病患儿胰岛素均数在正常范围内;因部分患者入院时已在外医院接受胰岛素治疗,C-肽均数虽在正常范围内,但ICA阳性组有6例C-肽降低,两组数值偏低,说明胰岛素合成少。
ICA阳性组和ICA阴性组并发酮症酸中毒分别为4例,0例,经χ2检验,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ICA阳性组患儿体内胰岛调节功能比较差,遇感染等情况,易并发酮症酸中毒。
3 讨 论
儿童青少年主要患1型糖尿病 。复旦大学儿科医院报道中国新生儿糖尿病致病相关基因研究认为,部分1型糖尿病患儿对胰岛素治疗效果差,与KCNJ11、ABCC8等变异有关[2]。 1929年由德国科学家Glaser和Halpern首次发现糖耐受因子(GTF),他们发现酵母提取物可加强胰岛素的作用。认为GTF的作用是帮助胰岛素结合到细胞受体上,含量存在个体差异,对糖的耐受性不同。本文结果显示,ICA阳性组糖尿病患儿,体内胰岛调节功能比较差, 血糖波动比较大,特别在夜间及清晨易有低血糖发作,遇感染等应激情况时易并发酮症酸中毒。在治疗过程中特别注意根据血糖水平调节胰岛素用量,胰岛素治疗要注意个体化[5]。
在胰岛素治疗过程中注意补充钾盐,防止发生低钾血症。由于糖尿病患儿糖从尿中排出比较多,尿液多,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水份的补充,特别对并发酮症酸中毒昏迷患儿应插胃管,定期注入注射用水,保证体内水的需要和理想的控制血糖。当血糖降为17 mmol/L,注意补充5%葡萄糖溶液,但此时4 g糖加1U胰岛素,以免会引起血糖剧烈波动,早期控制血糖可减少微血管并发症的危险,HBA1C应控制在6.5%以下。有学者认为HBA1C每减低1%,心血管事件危险性下降18%[3]。ICA阳性组糖尿病中有一12岁女患儿,糖尿病史2年,血糖波动大,多次发生低血糖或酮症酸中毒,使用诺和灵笔皮下注射病情控制不理想,后使用胰岛素泵,病情得到很好控制。杨志霞等[4]认为在应用胰岛素量、患者依从性、低血糖发生率方面,胰岛素泵组好于多次皮下注射组,另外1型糖尿病患者可能更适用胰岛素泵。饮食方面注意计划饮食,控制总热卡,保证蛋白质的供应,避免高糖、高脂食物,多选择高纤维食物,烹调以清淡为主,定量定时,少量多餐。糖尿病患者病情稳定后可参加学校的体育活动,运动方式和运动量应个体化,量力而行。社会、学校和家庭应给予糖尿病患儿更多关心,使他们能与正常儿童一样健康成长。加强自我血糖检测,避免肥胖,减少糖脂毒性定期随访。
【参考文献】
[1] 罗小平.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37-443.
[2]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组.第九次全国儿科内分泌遗传代谢病学术会议纪要[J].中华儿科杂志,2008,46(6)437-439.
[3] Nathan DM,Cleary PA,Backlund JY. Intensive diabetes treatment and cardiaovascular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type 1 diabets[J].N Engl J Med,2005,353(25):2643-2652.
[4] 杨志霞,郭莹辉,杨永生,等. 胰岛素泵和多次皮下注射治疗糖尿病的比较[J].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07,27(4):283-285.
[5] 沈水仙,郑章乾.儿童糖尿病酮泵酸中毒的诊断和治疗[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7,14(5)457-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