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92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0-07-08 浏览次数:409次
作者:周小娣, 蔡 晋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南通226001)
【摘要】 目的: 探讨脑实质不同CT值及低密度分布范围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特点。方法: 选用资料完整并有头颅CT检查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92例,按CT扫描测定的脑实质CT值及低密度分布范围分轻、中、重度3组,观察其主要症状、体征,进行临床分析,统计病死率。结果: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特点随着脑实质CT值及低密度分布范围变化其临床表现不断变化。重度组临床症状重、预后差、病死率高。轻、中度组预后较好。结论:通过头颅CT检查及临床表现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做出早期判断、及时治疗来降低该病的病死率。
【关键词】 缺氧缺血性脑病;CT检查;新生儿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新生儿的常见疾病,病死率高,临床表现不典型,脑实质CT表现呈现多样性,为此,我们对我院自2003年1月~2008 年12月收治的92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进行分组观察,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参照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标准[1]收集患者92例,按脑实质的CT值及低密度分布范围分轻、中、重3组[1],轻度组31例,其中男16例,女15例。本组早产儿17例,低出生体重儿18例,有出生窒息史24例,胎儿宫内窘迫史11例;中度组32例,其中男16例,女16例,本组早产儿19例,低出生体重儿22例,有出生窒息史27例,胎儿宫内窘迫史13例;重度组29例,其中男14例,女15例,本组早产儿21例,低出生体重儿23例,有出生窒息史29例,胎儿宫内窘迫史19例。
1.2 方法 观察记录肌张力、惊厥、呼吸衰竭,意识、前囟张力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主要症状、体征以及头颅CT表现;统计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病死率。
2 结 果
2.1 3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头颅CT表现 3组头颅CT值均≤18,均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轻度组示低密度发布2个脑叶内,中度组低密分布大于2个脑叶,重度为弥漫低密度且有脑室、脑实质出血。 2.2 两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表现 见表1。
2.3 转归 轻度组31例,治愈26例,好转5例,死亡0例;中度组32例,治愈23例,好转8例,死亡1例;中度组29例,治愈16例,好转7例,死亡5例。
3 讨 论
本资料显示3组缺氧缺血性脑病,其中87.0%(80/92)具有出生窒息史,46.7%(43/92)具有胎儿宫内窘迫史。异常产科原因,其中以窒息、胎儿宫内窘迫所占比例最大,直接造成了各种程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或在此基础上继发颅内出血,本资料还提示早期新生儿组中,低出生体重儿68.5%(63/ 92),早产儿62.0%(57/92)所占比例较大。早产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以及低出生体重儿宫内发育迟缓等皆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病理学基础。
由于新生儿的生理解剖特点,反应性差,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脑血管调节功能受损以及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病因不同 [2],以致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本资料显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特点是随着其病因、病情程度不断变化:轻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除早产、窒息等产科病史外,临床表现较轻预后好;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表现为惊厥,意识改变,颅内压增高,肌张力改变。我们认为,当发现新生儿嗜睡,反应迟钝或兴奋时,应考虑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并在生后2~5天行头颅CT检查,以利早期确诊,判断病情及时治疗。
本资料显示,临床诊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92例,脑实质CT检查均发现CT值低于18的低密度改变,分组分析结果表明:中、重度新生儿组低密度分布大于2个脑叶或弥漫性分布,明显不同于轻度组,其中重度病例伴有脑室内出血、脑实质出血,严重影响缺氧缺血性脑病患者的预后。可见脑实质低密度区的形态、大小、范围具有诊断价值,也是预后评估的基础之一。但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分度与临床表现并不能完全一致,惊厥、呼吸衰竭、昏迷、死亡等在中度组和重度组均有,提示对病情的判断不但需要根据CT影像学还要结合临床表现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参考文献】
[1] 李毅. 儿科疾病诊断标准[M]. 3版.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5-7.
[2] 胡亚美. 实用儿科学[J]. 新生儿科杂志,2002, 12(4): 450-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