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50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0-06-23 浏览次数:391次
作者:刘秀云 陈小荣 吴敏 孙淑萍 王映峰 张晓云 (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儿科,内蒙古 包头 014030)
摘 要 目的:探讨母乳性黄疸的临床特点。方法:对50例母乳性黄疸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50例患儿全部治愈。结论:掌握母乳性黄疸的特点对本病的及时诊治很有帮助。
关键词 母乳性黄疸;临床分析
母乳性黄疸1960年由Arias及Gartner首先报告,指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无其他原因以血未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的高胆红素血症。欧美发病为0.5%~2.6%,日本10%~15%,近年来国内由于对母乳性黄疸认识提高,加以大力提倡母乳喂养,开展母婴同室,母乳喂养率明显上升,随之母乳喂养性黄疸的发病率也明显增加。本文对50例母乳性黄疸患儿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等进行讨论。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我院1999-2003年收治的50例母乳性黄疸患儿,病例的诊断标准[1]为:(1)母乳喂养或以母乳喂养为主,黄疸在生后2天~2周内出现并持续不退;(2)血清胆红素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3)排除感染、溶血、缺氧、头颅血肿、肝功能障碍及遗传代谢性疾病等所致的黄疸;(4)停哺母乳后黄疸迅速减轻或消退。病例中男30例、女20例;完全母乳者45例、母乳为主偶加牛乳者5例;足月儿46例、早产儿4例;早发型(生后3~5天内出现黄疸)10例、晚发型(出生6~8天后出现黄疸)40例。
1.2 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主要表现为程度不等的黄疸,其中轻度18例(血清胆红素<205.2μmol/L)、占36%,中度30例(血清胆红素205.2~342μmol/L)、占60%,重度2例(血清胆红素>342μmol/L)、占4%;患儿食奶好,大小便颜色正常,生长发育良好,肝脏在右肋下2cm以内,肝功能正常。HBsAg检测阴性;50例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浓度在130~405μmol/L之间,未结合胆红素在115~388μmol/L之间,结合胆红素≥17μmol/L者2例,1例为18.2μmol/L,另1例为28.5μmol/L。
1.3 治疗及转归 早发型母乳性黄疸10例,均指导患儿生后早开奶,在产房中即可开始,按需喂奶,每天至少喂奶9次以上,限制辅助液体的添加,其中血清胆红素>256μmol/L 3例,予以间接性光疗,每天光疗8小时停16小时。晚发性母乳性黄疸40例,治疗主要是停母乳,改牛乳或配方奶喂养,其中血清胆红素>256μmol/L 10例,予以间接光疗,方法同上;血清胆红素>342μmol/L 4例,予以白蛋白静点每次1g/kg,连用3天加用蓝光照射48小时。肉眼黄疸消失时间:最短4天,最长10天,平均7天。50例患儿全部治愈,无发生核黄疸者。
2 讨论
本文通过对50例母乳性黄疸总结分析,母乳性黄疸的患儿一般情况尚可,除黄疸外没有其他异常临床体征,血清胆红素升高以未结合胆红素为主。临床一旦确诊即可给予停母乳或辅以蓝光治疗,一般愈后良好。母乳性黄疸可分为两型[2-3]:(1)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又称母乳喂养性黄疸,见于早期新生儿,由于初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较高,更重要的是母乳喂养不足所致,母乳量少,肠蠕动差,胎粪排出延迟,引起肠肝循环增加。(2)晚发型母乳性黄疸,见于晚期新生儿,此型更多见,发病原因尚未肯定,可能是母乳中含有较高浓度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将已结合胆红素水解,增加肠肝循环。确诊母乳性黄疸尚无特异性方法,主要靠临床,在除外感染、溶血、缺氧、甲状腺功能减退、半乳糖血症及遗传性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缺乏症等多种可引起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的疾病后方能作出诊断,其中母乳喂养或以母乳喂养为主的病史可为诊断提供主要线索,停哺母乳后黄疸迅速减轻或消退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母乳性黄疸有以下临床特点:(1)母乳喂养,足月儿多见;(2)黄疸在生理性黄疸期内(2天~2周),但不随生理性黄疸的消失而消退;(3)黄疸程度以轻~中度为主,重度较少见,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4)患儿一般情况良好,生长发育正常,肝脏不大,肝功能正常,HBsAg阴性;(5)停哺母乳后48~72小时黄疸即可明显减轻,如再哺母乳黄疸可有反复,但不会达到原来的程度;(6)预后良好,很少引起胆红素脑病。
母乳性黄疸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可以达到很高水平,甚至≥342μmol/L,但至今未见引起核黄疸的报道,原因可能为:(1)母乳性黄疸血清胆红素高峰时间一般在生后2~4周,而此时新生儿的血脑屏障功能已较完善,游离胆红素难以进入脑组织引起脑细胞的病理性损伤;(2)母乳性黄疸患儿一般状况良好,不存在感染、缺氧、酸中毒等异常情况,使游离胆红素与白蛋白得以牢固结合,更难以透过功能已趋成熟的血脑屏障;(3)停母乳后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很快下降。
参考文献
[1] 常立文,刘婕,陈晔. 母乳性黄疸的诊断和治疗[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1,16(5):272
[2] 朴梅花,李在玲,李莉,等.β-葡萄糖醛酶与母乳性黄疸的关系[J].中华儿科杂志,2001,39(6):327
[3] 黄德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防治[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4,19(6):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