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外间隙扩大的MRI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0-06-03 浏览次数:491次
作者:汪秀玲 综述 作者单位: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影像科,江苏 徐州 221002
【摘要】 发育期脑外间隙在2岁内尤其1岁内变化较大,脑外间隙扩大包括蛛网膜下腔和硬膜下腔的扩大,以前者为主。正常小儿脑外间隙有一个发育性的扩大过程,属于正常生理现象,因此不能将正常发育所致的脑外间隙扩大误为病理性的扩大即脑外积液;而判断脑外积液也一定要结合脑发育的过程。 MRI可以明确显示小儿脑外间隙的扩大,判断脑外积液的性质是硬膜下积液还是蛛网膜下腔积液,并对判断引起脑外积液的原因,找出原发病有极大的帮助。本文对小儿脑外间隙扩大的MRI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 脑外间隙;扩大;小儿,磁共振成像
在新生儿、婴儿期脑成熟过程中既有灰白质分辨的变化和髓鞘形成,同时脑室及脑外间隙大小也发生巨大变化,明确其变化特征,对理解颅脑发育、鉴别脑发育异常、脑萎缩、脑脊液循环异常所致脑积水、脑外积液、缺血缺氧性脑病(HIE)等都有意义。而目前随着MRI的广泛应用,对小儿以上正常发育期的生理变化及病理改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且MR影像特征对临床诊断及治疗起着愈来愈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对2岁以内小儿脑外间隙扩大的MRI研究进行综述。
1 小儿正常脑外间隙及脑外间隙发育性扩大的MRI表现
脑外间隙包括蛛网膜下腔和硬膜下腔。在MRI T2WI上,脑外间隙呈高信号,主要是蛛网膜下腔的脑脊液信号,硬膜下腔是一潜在的间隙,正常时表现为细线状,仅1~2 mm宽。当硬膜下腔扩大时,可将其与蛛网膜下腔分开,使得脑外间隙表现为双层结构。王晓明等[1]研究统计表明婴儿期脑外间隙MRI上显示双层结构者占50.8%。在小儿3~12个月之间,可以看到脑外间隙在额顶颞部即脑周前半部及外侧裂池呈双层结构,内层较宽主要呈新月状为蛛网膜下腔,外层均匀约1~2 mm为硬膜下腔,中间的条状低信号带为蛛网膜。这种双层结构在枕部显示不清,在新生儿以及较大婴儿此征象亦难以观察到。提示1岁内婴儿脑外间隙增宽多包括蛛网膜下腔扩大和硬膜下腔扩大,而以前者为主。
脑外间隙的MRI测量方法:王晓明等[1]通过额叶前方(侧脑室前角层面)脑外间隙、颞极前方脑外间隙、外侧裂池宽度、纵裂宽度对脑外间隙进行MRI测量,测量均在MRI T2WI上进行。测量结果显示,从出生到2岁,脑外间隙的大小依年龄不同变化较大,具体测量正常值不同。但研究结果表明额前部脑外间隙最大宽度为6 mm,颞极为9 mm,外侧裂为8 mm,纵裂为5 mm。指出若超过此值时提示脑外间隙异常增宽[1]。
McArdle等[2]报道新生儿正常的脑外间隙宽度为4 mm,宫尾益知等[3]和Rosengren等[4]报道若1岁内蛛网膜下腔宽度>8 mm、1岁时>4 mm为脑外间隙扩大。外侧裂出生时最大,随着岛叶及颞叶的发育逐渐缩小。
所有研究结果均表明正常发育过程中,额叶及颞极前方蛛网膜下腔从新生儿期到6个月逐渐增宽,其中以3~6个月数值最大,然后逐渐缩小。因此若在此期见到脑外间隙较宽但在正常值内,切勿误认为异常。
小儿脑外间隙发育性扩大的原因:有人认为脑脊液产生吸收在发育过程中一时性失衡和生后数月颅骨发育比脑发育先行,均可致脑外间隙增宽;另外,随着脑白质髓鞘化,从出生到6个月脑组织含水量急剧下降,脑容积缩小之后神经细胞增殖,脑容积又扩大,也可能是导致脑外间隙扩大、其后又逐渐缩小的一个原因,这是生理性的变化[1,5]。
总之,发育期脑外间隙在2岁内尤其1岁内变化较大,脑外间隙较宽,它包括蛛网膜下腔和硬膜下腔的扩大,以前者为主,2岁后逐渐达到平衡状态。
2 小儿脑外间隙病理性的扩大及MRI表现
脑外间隙病理性的扩大即脑外积液,又称外部性脑积水,包括蛛网膜下腔积液、硬膜下腔积液,最早于1917年提出[6]。正常小儿脑外间隙有一个发育性的扩大过程,属于正常生理现象[1],但在临床上常常把这种正常生理现象和脑外积液相混淆,随着MR的应用广泛,对此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引起脑外积液的相关疾病或病因:有文献统计一组46例2岁内小儿脑外积液中,以感染性疾病(化脓性或病毒性脑膜炎、病毒感染、病毒性肺炎)、硬膜下腔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及HIE为多见,约占67.4%。各种原因不明者占26.1%,遗传性疾病和先天畸形为6.5%。脑外积液中,以单纯的蛛网膜下腔积液为多见,占80.4%,单纯的硬膜下腔积液占8.7%,蛛网膜下腔积液和硬膜下腔积液并存占10.9%[7]。
HIE所致脑外积液均为蛛网膜下腔积液,积液多为对称性的,且多为脑损伤的后遗症。MRI上可见HIE的特征性改变,如白质减少、脑萎缩、蘑菇状脑回、脑软化、脑室旁白质软化(PVL)、脑室形态不整和扩大。
硬膜下、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的脑外积液常为硬膜下腔和蛛网膜下腔积液并存,亦可为单纯性硬膜下腔或蛛网膜下腔积液。积液可不对称地发生在单侧,并且常见大脑表面静脉(皮质静脉)损伤征象,即脑表静脉增粗、不整等,脑室常有扩大。
感染性疾病所致脑外积液中,化脓性/病毒性脑膜炎可见蛛网膜下腔积液或硬膜下腔积液,以前者多见。脑膜炎尤其是化脓性脑膜炎时,硬脑膜和软脑膜于MRI上可表现为短T1长T2高信号,有一定的特征性;而全身病毒感染(病毒感染、病毒性肺炎)所致脑外积液中,仅表现为对称性蛛网膜下腔积液。感染性疾病所致脑外积液中脑室形态一般无异常。
原因不明及其他原因所致脑外积液者,MRI上仅表现为单纯的双侧对称性蛛网膜下腔积液,而其他征象少见。
脑外积液中蛛网膜下腔与硬膜下腔积液的MRI表现鉴别:蛛网膜下腔积液局限于蛛网膜下腔,MRI表现为积液与脑沟相通,脑表面静脉呈蛇形走行在脑脊液中,尤以引流入上矢状窦的大脑上静脉最为清晰;硬膜下腔积液时MRI表现为脑表面静脉受压移向脑实质表面,在积液中没有蛇形静脉走行。
脑外积液的发生部位、年龄与原因:脑外积液主要集中在大脑半球凸面的前部脑外间隙,即额、颞部脑外间隙,而且多出现在1岁内。这与脑发育的过程及开放的颅囟大多在1岁内闭合有关[6]。蛛网膜颗粒发育成熟是在胎生30~39周从后向前发育[8],所以胎儿时脑积水表现为侧脑室后角不对称扩大,以及顶枕部蛛网膜下腔扩大,与出生后不同。同样早产儿可看到枕部脑外间隙增宽,而足月儿很少看到[9-10]。
总之,婴幼儿期脑发育是快速增长时期,正常发育的小儿脑外间隙有一个先增大再缩小(主要是蛛网膜下腔的扩大)、然后过渡到成人大小的过程。因此不能将正常发育所致的脑外间隙扩大误为脑外积液,而判断脑外积液也一定要结合脑发育的过程。 MRI可以明确显示小儿脑外间隙的扩大,判断脑外积液的性质是硬膜下腔积液还是蛛网膜下腔积液,并对判断引起脑外积液的原因,找出原发病有极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王晓明,陈丽英,杨洪涛,等.新生儿、婴儿正常脑发育的MRI研究Ⅱ.关于脑室大小及脑外间隙[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6,30(12):850-854.
[2] McArdle CB, Richardson CJ, Nicholas DA, et al. Developmental features of the neonatal brain: MR imaging. Part Ⅱ: Ventricular size and extracerebral space [J]. Radiology,1987,162(1 pt1):230-234.
[3] 宮尾益知,石津映,丸山博,等.年別醳部CTスキャン所のレ学的測値[J].と涊澞,1978,10(2):459-462.
[4] Rosengren K, Carlsson C. The normal encephalogram during the first two years of life [J]. Acta Radiol Diagn (Stockh),1972,13(1):461-466.
[5] 御供政甮.CTによる醳棯涊育の僔察[J].と涊澞,1985,17(1):115-118.
[6] Maytal J, Alvarez LA, Elkin CM, et al. External hydrocephalus: radiologic spectrum and differentiation from cerebral atrophy [J]. AJR Am J Roentgenol,1987,148(6):1223-1230.
[7] 王晓明,郭启勇,林 楠,等.婴幼儿脑外积液的MRI研究:脑外间隙发育性与病理性的扩大[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40(5):470-474.
[8] Girard NJ, Raybaud CA. Ventriculomegaly and pericerebral CSF collection in the fetus: early stage of benign external hydrocephalus? [J]. Childs Nerv Syst, 2001,17(4-5) :239-245.
[9] 西巻滋,韖和男,田仁志,等.正常に苵澽した超未熟児26例における室のCT所[J].日本新生児学会藯滻,1991,26(5):716-719.
[10] 星 ,仁志田博司,高橋尚人,等.超未熟児におけるXCT上の室測[J].日本新生児学会藯滻,1991,26(3):429-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