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儿科学》

替代疗法联合化疗治疗小儿噬血细胞综合征

发表时间:2010-04-28  浏览次数:490次

  作者:陈飞 作者单位:316000 浙江省舟山市妇幼保健院儿科

  【关键词】 噬血细胞

  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又名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是一类由免疫系统紊乱所致的疾病,病死率极高。作者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6年1月临床诊断为HPS的10例患儿治疗经过,对替代疗法联合化疗的方案加以探讨。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例中男4例,女6例;年龄5个月~10岁,平均4岁。所有病例均符合诊断标准[1],其中感染相关性HPS 5例(EB病毒感染2例,CMV感染1例,肺炎支原体感染1例,败血症1例),家族性HPS 1例,原因不明4例。临床症状:患儿均有发热(体温>38.5℃,持续>7d),肝脾肿大10例,淋巴结肿大5例,以颈部淋巴结肿大为主,皮肤黏膜出血4例,双侧胸腔积液2例。

  1.2 实验室检查 贫血9例,血红蛋白46~82g/L。白细胞减少8例,白细胞(0.4×~3.6)×109/L,其中中性粒细胞<1.0×109/L 5例。血小板均<100×109/L,其中<50×109/L 8例。血生化检查:谷丙转氨酶升高7例(83~1020U/L),总胆红素升高4例,最高达156μmol/L。乳酸脱氢酶升高9例,最高4951U/L,白蛋白降低8例,血清铁蛋白均升高>1500ng/L,甘油三酯升高8例。r-IFN均升高>2000pg/ml。凝血功能检查:6例呈低凝状态,KPTT>50s,PT>20s,纤维蛋白原均<1.5g/L。骨髓象:增生活跃,均可见吞噬各种血细胞的噬血组织细胞。病原学检查:EB-IgM阳性2例,CMV-IgM阳性1例,MP-IgM阳性1例,葡萄球菌感染1例。

  1.3 治疗方法 感染相关的5例HPS均给予病因治疗:EB病毒和CMV感染者予以更昔洛韦抗病毒,肺炎支原体感染者予以阿奇霉素治疗,败血症者根据药敏试验予以万古霉素抗感染。同时根据每天检测的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血白蛋白、血纤维蛋白原水平,予以相应补充浓缩红细胞、血小板、白蛋白、纤维蛋白原。所有病例均予地塞米松(DXM)+足叶已甙(VP-16)+环孢霉素A(CsA)化疗。初始8周内,DXM 10mg/(m2·d)静滴,疗程2周,以后每2周减半,VP-16 150mg/(m2·d)静滴,前2周每周连续2次,以后每周1次,如果ANC<0.5×109/L,前2次取消。CsA 1.5mg/(kg·d) 静脉泵维持。若治疗有效,8周后维持治疗,DXM 10mg/(m2·d)静滴,每2周连用3d,VP-16 150mg/(m2·d)静滴,每2周用1次,CsA 6mg/(kg·d)口服,1次/12h。总疗程1年。有神经系统症状者前8周,每2周鞘内注射MTX1次。化疗期间每周3d口服复方SMZ和伊曲康唑预防真菌和卡氏肺囊虫感染,同时予护肝、补钾等对症治疗。

  2 结果

  好转或治愈7例(其中感染相关性HPS治愈4例),死亡3例。1例家族性HPS治疗2周后家长放弃治疗,回家0.5个月后死亡。1例原因不明者入院时即有多脏器功能损害,一般情况较差,治疗1周后病情好转不明显,后死于DIC和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EB病毒感染者治疗5周后自动出院,0.5年后死亡。

  3 讨论

  HPS亦称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或噬血细胞性网状细胞增生症。1979年首先由Risdall等报道,其特征是发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本综合征:一类为原发性或家族性,另一类为继发性。后者可由感染、肿瘤、药物等所致。原发性HPS或称家族性HPS,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病死率极高。如不给予干细胞移植或者骨髓移植等有效治疗,患儿一般在发病2个月内死亡。发病年龄越小、病死率越高。本文1例家族性HPS发病时,年龄5个月。继发性HPS又分为感染相关性、非感染相关性(肿瘤及免疫性)、药物性等。儿童多为感染性,可由病毒、细菌、真菌、支原体、立克次体、结核杆菌等感染后引起。本组10例中明确感染5例,另4例原因不明者入院前均用过抗生素及抗病毒药物,故亦不能完全除外感染因素。临床凡有原因不明的发热>1周,伴有肝、脾、淋巴结肿大,黄疸,肝功能异常,尤其短时间内全血细胞减少者应考虑本病[2],并及时做骨髓检查,以免造成误诊。小儿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表现差异很大,预后与原发疾病密切相关,由恶性疾病引起或原发病因不明者,或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和DIC者,预后较差。有报道[3]若骨髓中有较多分散集结的红系造血岛,提示预后相对较好。

  噬血细胞综合征未经治疗者病死率高。与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有低血小板、低血红蛋白、低纤维蛋白原、高r-IFN等,而低血小板、低纤维蛋白原血症时,患儿随时有并发消化道、皮肤、肺、脑等部位大量出血而死亡的可能。替代疗法即补充血小板、浓缩红细胞、纤维蛋白原等,以提高人体中相应的成分,是避免死亡的最重要措施。本文好转或治愈的7例HPS,早期 均给予充分替代治疗。而死亡的3例HPS中2例因后期放弃治疗而死。1例原因不明者入院时已属晚期,有多脏器功能损害,即使给予积极替代治疗,亦不能阻止病情进展。10例HPS入院时r-IFN均明显偏高,最高者>5000pg/ml。细胞因子可加强组织细胞活性,促发吞噬现象。DXM+ CsA+VP16化疗可抑制抗原提呈,减轻高细胞因子血症,减少r-IFN的释放,从而减轻吞噬现象。本组7例好转或治愈病例经DXM+ CsA+VP16化疗4周后复查r-IFN均明显下降,血小板迅速回升。

  【参考文献】

  1 Henter JI,Elinder G,Ost A,et al. Diagnostic guidelines for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Semin Oncol,1991,18(1):29.

  2 De Kerguenec C.Hillaire S,Molinie V,et al. Hepatic manifestations of hemophagocytic syndrome:a study of 30 cases,Am J Gastroenterol,2001,96(3):852~857.

  3 童向明,金洁,宋菊珍,等. 骨髓红系造血岛的形态观察及临床意义.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3,26(5):277~279.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