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儿科学》

224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相关因素分析

发表时间:2009-06-22  浏览次数:718次

作者:杨银凤,康波    作者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银川 750004

【摘要】  为探讨引起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病相关因素,以指导预防和治疗,对我院2005年1月—2007年4月收治的224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进行分析。结果,病理性黄疸占同时期出生儿的47.36%,出生体重<2500g、2500~4000g、>4000g三者病理性黄疸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生胎龄<37周、37~42周、>42周三者病理性黄疸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引起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主要病因顺位为围产因素、感染因素、母乳性黄疸、溶血因素、其他因素,分别占49.11%、35.27%、8.48%、3.12%、4.02%。认为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更容易发生病理性黄疸,积极防治新生儿感染可以降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生。

【关键词】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胆红素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产生是多种原因所致,临床常以某一原因为主[1]。严重者可发生胆红素脑病导致神经系统后遗症。现对我院儿科2005年1月—2007年4月治疗的224例病理性黄疸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宁夏回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2005年1月—2007年4月间出生的新生儿体格检查、胆红素、血糖等资料。

  1.2  诊断标准[2]

  新生儿黄疸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诊断为病理性黄疸:(1)生后24h内出现黄疸,血胆红素>102μmol/L;(2)足月儿血清胆红素浓度>220.6μmol/L,早产儿>255μmol/L;(3)血清直接胆红素>26μmol/L;(4)血胆红素值每天上升>85μmol/L;(5)黄疸持续时间较长,超过2~4周或进行性加重。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不同出生体重及胎龄病理性黄疸发病率的比较(表1)  表1  不同出生体重、胎龄儿病理性黄疸发病率的比较(略)

  我院产科 2005年1月—2007年4月共出生婴儿473例,男261例,女212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224例,发病率47.36%,其中男122例(54.46%),女102例(45.54%)。

  2.2  黄疸出现时间

  <24h 68例(占30.36%),2~3d出现87例,3~7d出现52例,8~14d出现8例,>14d出现9例;其中出生<7d出现黄疸者占92.41%。所有病例均为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血清胆红素在220.6~256.5μmol/L 188例(占83.93%),血清胆红素值>256.5μmol/L 36例(占16.07%),其中3例患儿在入院时有拒食、肌张力增高等症状。

  2.3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不同发病因素比较(表2)  表2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不同发病因素分布(略)

  病理性黄疸的发病因素有围产因素、感染因素、母乳因素、溶血因素、其它因素;围产因素中宫内窘迫及缺氧窒息34例,剖宫产26例,吞入羊水18例,低血糖13例,产前用催产素11例,头颅血肿8例;感染因素中肺炎及上呼吸道感染37例,皮肤感染26例,脐炎8例,胃肠道及其它感染6例,败血症2例。

  2.4  治疗及转归

  绝大部分病例在排除光疗禁忌证后,均予蓝光治疗为主,蓝光治疗予24h间断照射,每天照射时间不少于8h,并辅以肝酶诱导剂苯巴比妥、中药茵栀黄注射液,部分病例依病情加以蒙脱石散剂、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四磨汤等治疗;7例ABO溶血的患儿在进行以上治疗的同时,予输注白蛋白、人体免疫球蛋白等。由于诊断治疗及时,无1例发生胆红素脑病;有其它原发病的积极予以病因治疗;因合并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致呼吸衰竭转上级医院治疗3例,放弃治疗(其中1例为消化道畸形)2例,其他患儿均治愈出院。治愈率为97.77%。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是围产期新生儿常见的症状之一,造成黄疸的原因是由于新生儿血中存在过多的胆红素。新生儿黄疸可以是一个生理的过程,也可以是一个病理的过程。病理性黄疸的诊断,各家标准尚有一定的差异,为更全面的分析病理性黄疸的病因,考虑到胎龄、日龄对病理性黄疸的影响,本文选择了概括率较高,且较权威的诊断标准作为本文病理性黄疸的诊断标准[2]。

本文结果显示,病理性黄疸的发生率为47.36%,胎龄<37周(早产)者病理性黄疸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P<0.05),出生体重<2500g(低出生体重)者病理性黄疸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P<0.01),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是由于早产及低体重儿肝酶系统发育不完善,胆红素代谢异常所致;生后24h之内出现黄疸者占30.36%,出生<7d者占92.41%;所有病例均为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新生儿生后头几天红细胞破坏增加,间接胆红素产生增加,且出生时间愈短,新生儿肝酶系统发育愈不完善,是生后最初几天新生儿病理性黄疸高发的主要原因;提示对早产、低体重儿及生后最初几天新生儿黄疸更应提高警惕,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本文结果显示,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病因为围产因素和感染因素,分别占49.11%、35.27%,这两者所占比重很大,提示加强围产期保健、预防感染可以有效降低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

    诊治新生儿黄疸的核心在于积极预防核黄疸的发生,因为核黄疸可以给新生儿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本文中血清胆红素>256.5μmol/L者36例(占16.07%),其中3例患儿在入院时已有拒食、肌张力增高等早期胆红素脑病的症状。该部分患儿有进一步发展为胆红素脑病的危险,必须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血清胆红素增高是促发胆红素脑病的主要发病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早产、窒息缺氧、感染、溶血症、低蛋白血症等因素也是促发胆红素脑病的重要因素[3]。因此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时应注意与无上述高危因素者分别处理,在处理高危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时应更积极。

【参考文献】    [1]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34.

  [2]金汉珍,黄德珉,关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69.

  [3]刘义.新生儿黄疸的评估与干预[J].中华儿科杂志,2001,39(6):321.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