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低血糖20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09-06-22 浏览次数:621次
作者:刘东海,徐瑞峰
【关键词】 新生儿 低血糖 资料与方法 男12例,女8例。本院出生者10例,外院转入9例。家中分娩1例,胎龄33~41周,其中<37周4例,>40周1例,小于胎龄儿5例。出生体重1200~4900g,其中<2500g6例,>4000g4例。母亲患妊娠高血压综合征2例,糖尿病2例,先兆流产1例,先心病1例。胎儿宫内窘迫及出生时窒息缺氧3例,先天性心脏病1例,母乳不足、喂养不当3例。 根据入院时的症状将其分为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其中有症状组12例,男8例,女4例。发生于本院出生者3例,外院转入8例。家中分娩1例,胎龄<37周4例。>40周1例,小于胎龄儿4例。出生体重<2500g4例,>4000g1例。无症状组8例,男4例,女4例。本院出生者7例,外院转入1例,小于胎龄儿1例。出生体重<2500g2例,>4000g3例。 血糖测定方法:对所有入院的新生儿及怀疑低血糖者,入院后常规用美国强生微量血糖仪监测血糖,低血糖者,立即抽取桡动脉血,用血生化仪复测血糖。 诊断标准[1]:不论胎龄及日龄大小,新生儿期全血血糖值<2.2mmol/L可诊断为低血糖。有低血糖病史,头颅CT检查有脑病改变者,诊断为低血糖脑病。 临床表现: 在20例低血糖患儿中,12例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其中抽搐5例,主要表现为眨眼、凝视、四肢抖动。发绀4例,呼吸暂停3例,反应低下3例,吸吮无力3例。 治疗:发现低血糖者即予10%~12.5%葡萄糖液2~4ml/kg静注,随后以10%~12.5%葡萄糖液静滴维持,输糖速度为6~8mg/(kg·分钟),监测血糖下调并整输糖速度,严重者可用12.5%~15%葡萄糖液按8~12 mg/(kg·分钟)静滴。如用上述方法无效,加用氢化考的松5~10 mg/(kg·日)治疗,至血糖恢复1~2天停药,仍无效者用胰高血糖素治疗。低血糖纠正是指在未输液情况下,进奶前0.5小时所测血糖维持正常水平2~3天。所有患儿均于入院后24小时内抽血查C-反应蛋白、心肌酶,有条件者3日内做头颅CT检查。 结果 20例患者血糖均恢复正常,血糖恢复正常时间为3~255小时,无1例死亡,治疗中1例因呼吸暂停,用呼吸机治疗2天,2例用糖皮质激素,1例用胰高血糖素。在治疗过程中,3例出现高血糖,最高血糖14mmol/L,在停补葡萄糖液,改用稀释的生理盐水或降低葡萄糖浓度,血糖自行恢复正常,未使用胰岛素。 有症状组低血糖确诊日龄、始测血糖及低血糖持续时间分别为38.54±26.42小时,0.93±0.3mmol/L和89.58±61.64小时,而无症状组低血糖确诊日龄,始测血糖及低血糖持续时间分别为4.12±9.65小时、1.58±0.47mmol/L和29.87±18.71小时。两组比较,在低血糖确诊日龄,始测血糖及低血糖持续时间等方面均有显著差异(P<0.05)。有症状组12例中有10例行头颅CT检查,均有脑病改变,其中弥漫性脑水肿2例,脑实质密度降低8例,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无症状组中有4例行头颅CT检查,未发现明显脑病改变。表明低血糖确诊越迟,始测血糖越低,低血糖持续时间越长者,越容易出现临床症状,也越容易造成脑损伤。 有症状组12例中,C-反应蛋异常者6例,正常者6例;心肌酶异常者9例,正常者3例。无症状组8例中,C-反应蛋异常者2例,正常者6例;心肌酶异常者3例,正常者5例。有症状组C-反应蛋白和心肌酶异常者均高于无症状组,表明有临床症状者更易造成心脑等器官损伤,出现炎性物质的产生和酶学异常。 讨论 新生儿期是一生中低血糖症发生最多的时期[2]。由于新生儿肝糖原储存不足,肝糖原分解及糖原异生能力低下,生后消耗过多,易导致低血糖。尤其是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生后生活能力低,摄入热量不足,糖原和产热的棕色脂肪易被消耗而发生低血糖,巨大儿特别是糖尿病母亲所生儿,由于胰岛细胞处于分泌亢进状态,体内胰岛素过多,因而低血糖发生率也较足月儿为高。窒息时缺氧,糖原无氧酵解加剧使糖的消耗增加,加之患儿进食少,消化吸收功能弱,更易发生低血糖[3]。其主要危害是可能造成脑损伤,脑损伤的实质是细胞的能量代谢障碍。脑代谢所需的大部分能量依赖于血糖的浓度和血流速度,血糖降低时血流速度代偿性增加,此时如脑的自身调节功能降低,则发生出血性和高压性脑损伤。新生儿低血糖有母亲因素和新生儿因素。新生儿因素中以早产和小于胎龄儿多见。原因可能是早产和小于胎龄儿体内糖原储备少,出生后代谢率高,糖原储备很快耗竭,而糖原异生不足;同时低出生体重儿吸吮力弱,出生早期摄入不足也是重要原因。母亲因素中主要是妊高征和糖尿病。
新生儿低血糖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部分患儿可无临床表现。震颤、发绀、反应低下、吸吮无力及呼吸暂停等是新生儿低血糖的常见症状。早产儿、小于胎龄儿及有原发病者更易出现临床症状。而出现临床症状者更易合并脑损伤。本组12例有症状者中,有10例行头颅CT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脑病改变。低血糖患者是否出现症状与其确诊日龄、初发血糖值及血糖恢复时间有关,确诊时间越晚,始发血糖越低,低血糖持续时间越长者,更易出现临床症状和脑损伤。同时有症状者多可导致心肌酶和C-反应蛋白的异常。 新生儿低血糖重点在早发现、早干预。有报道表明,新生儿低血糖80%发生在生后6小时内。若不能及时提供能量,则肝糖原迅速下降导致低血糖症;而此时母乳分泌少,不能满足生理需要也是造成新生儿低血糖症的重要因素。因此,生后及早供给能量是预防低血糖的有效措施[4]。尤其对早产儿、小于胎龄儿及有高危因素者,应早期监测血糖,同时应积极治疗各种原发疾病,以避免发生低血糖,避免脑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薛辛东,杜立中,主编.儿科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48~149.
2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主编.实用新生儿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01~205:661~666.
3 徐琦新.新生儿低血糖危险因素与防治.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1,16(2):109.
4 张玉华,单若冰,于海青,等.新生儿低血糖的防治.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1,16(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