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频药物穴位导入治疗小儿哮喘120例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0-01-25 浏览次数:525次
作者:张蔚, 何薇 作者单位:519015 广东 珠海,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儿科(张蔚);510000 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何薇) 【摘要】 目的 探讨中频药物穴位导入治疗小儿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中重度哮喘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给药同时给予中频药物穴位导入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3 d临床症状及体征的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的咳嗽、喘息及哮鸣音情况及观察组的咯痰情况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对照组咯痰情况较治疗前无改善(P>0.05),治疗后哮鸣音及喘息的改善情况两组无明显差异性(P>0.05),而咳嗽、咯痰及总的改善情况观察组要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频药物穴位导入治疗可以改善哮喘患儿病情,减轻患儿咳嗽、咯痰症状,提高患儿的疗效。
【关键词】 哮喘/穴位疗法;哮喘/中医药疗法;宣肺平喘;中药外敷;儿童
儿童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难治病之一,易反复发作,属中医哮证等范畴。对哮喘的治疗,西医提出了分级控制的方案。中医外治法治疗哮喘历史悠久,与内服方同样具有确切的疗效。本课题旨在观察中频药物穴位导入治疗儿童哮喘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所选支气管哮喘患儿120例,来自200805~12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分院及珠海分院住院及门诊,均属于中、重度小儿热性哮喘。将120例患儿采用单双号顺序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其中男40例,女20例;6个月至3岁26例,4~7岁16例,8~14岁18例;中度发作12例,重度发作48例。对照组60例,其中男46例,女14例;6个月至3岁22例,4~7岁26例,8~14岁12例;中度发作16例,重度发作44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发作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符合2003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的诊断标准[1]。
1.2.2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辨证分型参照新世纪高等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2]。
1.3 病例选择标准
1.3.1 纳入标准
(1)6个月至14岁;(2)符合上述中医诊断标准中属于发作期的热性哮喘;(3)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中属哮喘发作期中到重度的病例(具体参考2006 GINA标准)。
1.3.2 排除标准
(1)哮喘缓解期、轻度哮喘发作期、危急哮喘发作期及除热性哮喘以外的其他证型发作期哮喘;(2)存在有可能造成气喘或呼吸困难的其他疾病;(3)不能按规定接受治疗措施,无法判断疗效者。
1.4 治疗方法
(1)两组均常规予以解痉平喘治疗(具体药物参考2006 GINA方案)。(2)观察组加用中频药物治疗仪治疗,仪器:HYD型电脑中频药物导入治疗仪(北京东杰华医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贴片处方组成:采用上述公司自制药液(川贝、柴胡、鱼腥草、麻黄、石膏等加入控释剂及透皮剂);功效:宣肺解表止咳、平喘理气化痰;选穴:双侧肺俞穴(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用量:每日1次,每次2片,每片2.5 mL药液;用法:取专用贴片2片,将药液加入贴片中(2~2.5 mL/片),将贴片背纸撕去,连接电极上然后通电;时间:每次15~20 min。(3)疗程:3 d。
1.5 观察方法
两组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3 d后的症状及体征变化,给予治疗前后评分。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以《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药新药治疗哮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及《新编中医儿科临床手册》[4]为参考标准,根据以下临床症状及体征制定等级评定标准,见表1。表1 哮病症状分级量化表(略)
疗效判定标准(症状、体征变化情况采用四级分度法):(1)临床控制:症状及肺部哮鸣音消失或不足轻度者;(2)显效:症状明显好转,肺部哮鸣音明显减轻(+++减至+);(3)好转:症状有所好转,肺部哮鸣音减轻(+++减至++或++减至+);(4)无效:症状及肺部体征无减轻或加重。
2.2 治疗前后两组各自的症状及体征情况
见表2。表2 两组哮喘患儿症状体征治疗前后评分比较(略)注:与治疗前比较at=6. 28,17.48,14.41,11.88,27.56,ct=14.69,16.39,7.17,18.69,P<0.05;与对照组比较,bt=5.70,1.93,2.16,4.42,P<0.05。 表2显示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的咳嗽、喘息及哮鸣音情况及观察组的咯痰情况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咯痰情况较治疗前无改善(P>0.05)。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改善情况,可以看出治疗后哮鸣音及喘息的改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咳嗽、咯痰及总的改善情况观察组要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哮喘患儿治疗后疗效比较
见表3。表3 两组哮喘患儿治疗后疗效比较(略)注:与对照组比较,aχ2=13.90,P<0.05。 表3显示两组最后疗效比较,总有效率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可以得出结论,哮喘患儿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均有疗效,但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且在改善患儿咳嗽、咯痰症状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3.1 中频药物穴位导入治疗的特点
中医外治法用于治疗小儿呼吸道、消化道疾病已历史悠久,常用外治法包括贴敷、推拿、针灸等,《张氏医通》的白芥子涂法是最早出现的贴敷疗法。中药穴位导入治疗仪经皮穴位给药治疗仪是国外先进技术与中国传统医学相结合的一种治疗仪,集电疗、热疗、药疗、灸疗为一体,从而起到促进经络疏通,行气活血,使相应部位组织受刺激,增进血液循环,扩张局部毛细血管,增加皮肤通透性,使具有消炎、止咳、化痰、平喘功效的中药成分经皮肤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而发挥治疗作用。
3.2 所选药物及穴位依据
经络是体表与脏腑相联系的通路,《素问·皮部论》说:“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府藏也。”这样,皮-络-经-腑-脏成为疾病传变的层次,脏腑、经络的病变能反应到皮部。十二皮部又是疾病传变的第一道防线,故临床运用穴位经皮给药同样也能达到调理脏腑的目的。肺俞属足太阳膀胱经穴,太阳皮部曰“关枢”,太阳主一身之表,外邪侵袭太阳首当其冲,故选以肺俞穴可达到激发太阳经气、益气固本的作用。 所选贴片药液为川贝、柴胡、鱼腥草、麻黄、石膏等加入控释剂及透皮剂而成。麻黄药理作用广泛,已有报道的作用有:拟肾上腺素能神经作用、平喘、镇咳、祛痰、发汗、利尿、抗变态反应、抗炎、解热、抗病原微生物、兴奋中枢、及影响神经肌肉传递等作用[5]。实验研究证明麻黄碱是平喘的有效成分[6]。石膏:《本经》云:“主中风寒热,心下气逆,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贝母目前应用主要所涉及的药理作用包括镇咳、祛痰、平喘、抗菌、镇静、镇痛、心血管活性、抗溃疡、抗血小板聚集、抗肿瘤等[7]。周颖等[8]研究了贝母的有效成分贝母甲素、贝母乙素、西贝素、西贝素苷和蒲贝酮碱5种甾体生物碱平喘机制(对气管M受体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5种贝母生物碱均可使卡巴胆碱引起气管条收缩的量效曲线右移。柴胡除有解热作用外,还有抗病毒、抗细菌内毒素、抗炎及免疫增强作用,此外,柴胡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和较强的镇咳效果[9]。鱼腥草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抗炎、抗过敏及提高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10]。诸药合用,共奏宣肺解表止咳、平喘理气化痰之效。
3.3 疗效
经皮穴位治疗仪治疗本病有很好的疗效。杨剑等[11]使用穴位经皮给药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发现经皮给药组治疗后肺功能FEV1%、PEF%pre改善优于对照组(未使用经皮穴位治疗)。而本研究中结果显示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的咳嗽、喘息、哮鸣音情况及观察组的咯痰情况均有明显改善,但对照组治疗后咯痰较治疗前增多。治疗前后两组的哮鸣音及喘息的改善情况无明显差异性,而咳嗽、咯痰及总的改善情况观察组要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机制可能与中药外敷通过离子导电后加强了宣肺化痰之效,有助于缓解小气道痉挛,减轻炎症渗出,促使咳嗽、咯痰的症状好转。
3.4 前景
中频药物穴位导入治疗是根据中医内病外治方法结合透皮吸收周期性治疗系统研制而成,融现代离子渗析电化学疗法与生物学及药剂学方法,克服了传统离子导入技术的时滞性和对药物成分的高选择性的缺点,药物通过皮肤经毛细血管进入血循环而发挥作用。它具有以下优点:(1)可以把药物直接导入病灶局部,并在局部保持较高的浓度;(2)导入机体的是纯药物离子;(3)用直流电导入机体的药物,在体内保留的时间较长,因而作用的时间也较长;(4)离子导入法不损伤皮肤,无疼痛或胃肠刺激症状,不过极少数患者可能对贴片产生过敏;(5)本疗法可将药物经皮肤及相应组织直接导入病变部位及靶向给药,可避免肝脏对药物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的干扰与降解作用,避免静脉或注射给药的副反应。本观察组60例患儿使用经皮穴位治疗,无一例发生皮肤过敏或烫伤。综上,中频药物穴位治疗仪使用方便、经济,可提高哮喘患儿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本研究中采用中频药物穴位导入辅助治疗哮喘可以改善哮喘患儿病情,减轻咳嗽、咯痰症状,提高疗效。它使用简便,经济易行,值得在临床广泛使用。但是本研究尚有不足之处:(1)本研究缺乏客观临床指标,如能进行肺功能检查及峰流速检测,会使结果更客观;(2)本研究临床观察疗程不足,时间不够,如能观察第2疗程,可能会使结果更全面,更能体现出中频穴位导入治疗哮喘的优势。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3,26(3):132138.
[2]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7779.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64.
[4]管鹏声.新编中医儿科临床手册[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86287.
[5]刘绪文,张晓霞.麻黄研究综述[J].中外健康文摘:新医学学刊,2007,4(4):365.
[6]聂树禄,赵兵,姚黎.麻黄碱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101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1(18):17711772.
[7]张荣发.川贝母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业,2006,15(8):6263.
[8]周颖,季晖,李萍,等.五种贝母甾体生物碱对豚鼠离体气管条M受体的拮抗作用[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3,34(1):5860.
[9]田利鲜.柴胡的药理作用和临床运用[J].湖北中医杂志,2008,30(1):5960.
[10]姚森,周玖瑶.鱼腥草的药理与临床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1):238.
[11]杨剑,李风森,杜丽娟.穴位经皮给药对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患者肺功能的影响[J].新疆中医药,2007,25(3):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