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儿科学》

晚发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42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09-11-27  浏览次数:466次

晚发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42例临床分析作者:王文星    作者单位:贵州 遵义,贵州省湄潭县人民医院儿科   【关键词】  晚发维生素K缺乏 颅内出血 临床分析   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是指生后2周发生的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颅内出血,在本地近年有明显增多趋势,现将本院儿科近年收治的42例病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201~200701本院儿科住院的晚发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患儿42例,其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20 d至2个月,其中35例来自农村,7例来自城镇。发病至就诊时间为4 h至2 d。诊断标准:①纯母乳喂养儿;②生后2周至3个月突然发病;③呕血、便血、皮下出血,注射部位出血不止等;④面色苍白,意识障碍,抽搐,颅内高压表现,头颅CT示有颅内出血;⑤PT延长,出血时间正常,血小板正常;⑥给予维生素K后出血停止[1]。    1.2  维生素K预防情况  37例未给予维生素K预防(均自家中出生),5例分娩后给予维生素K 5 mg 1次肌注。    1.3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包括:烦躁不安、意识改变25例,抽搐19例,面色苍白22例,发热或体温不升10例,呕吐10例,皮肤黄染24例,呼吸不规则9例,前囟饱满42例,贫血27例,颈抵抗15例,四肢肌张力增高27例。42例中,有4例合并婴儿肝炎综合征,17例伴发腹泻病。    1.4  治疗及转归  所有病例均予以维生素K1 10 mg,每日1次,连用3 d,新鲜全血10 mL/kg(出现失血性贫血者),用1次。甘露醇降颅压(20 %甘露醇0.5 g/kg,每4~6 h 1次,地塞米松0.3~0.5 mg/kg,每12 h 1次,与甘露醇交替使用),镇静、止惊、保持昏迷者呼吸道通畅等治疗。病情稳定出院后门诊针灸治疗2个疗程以上。结果13例死亡,5例放弃治疗。成活24例中12例随访至200805,5例合并继发性癫痫,3例合并脑瘫,癫痫并脑瘫2例,2例未见异常。2  讨论    维生素K作为羟化酶参与维生素K依赖因子(Ⅱ、Ⅶ、Ⅸ)的合成,新生儿肝脏对凝血酶原的合成不成熟,维生素K通过胎盘的通透性差。母乳维生素K的质量及水平均低,新生儿肠道菌群未充分建立,致使维生素K不足。有报道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的发生率2.4 ‰,死亡率30.3 ‰[3]。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按年龄分为早发型,经典型和晚发型,早发型罕见,经典型预后较好,晚发型多发生在生后0.5~3个月,且病情较重,多为颅内出血,预后差。本组随访的12例中仅2例正常,其他均有不同程度的残疾。由于广泛采用了维生素K1作预防,使本病发病率明显减低,但近年有增加的趋势,本组42例中37例未使用维生素K1预防,特别是近1年17例中就有16例未预防使用维生素K1;37例均为在家生产,应引起足够重视,特别是应对边远农村地区加强优生优育政策的宣传。在本组病例中有5例曾预防使用维生素K1,但其中3例病前患有腹泻病并使用过头孢类抗生素,2例患婴儿肝炎综合征,因肝胆疾病、腹泻使用抗生素等,可影响预防使用维生素K的合成吸收,且5例均为生后1次5 mg肌注,所以导致该病的发生。    治疗的关键是迅速止血,有报道应用维生素K1后6 h能达到止血效果[2]。本组所有病例均使用维生素K1 10 mg静脉注射,每日1次,连用3 d,止血效果较好。也有报道立止血效果好,但本组未使用。有效控制脑水肿和颅内高压预防脑疝形成对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使用20 %甘露醇、速尿、地塞米松等,因新生儿及小婴儿肾发育不完全,甘露醇宜小剂量,与其他药物交替使用。本组采用20 %甘露醇0.5 mg/kg与地塞米松交替使用,无1例发生肾功能损害。病情稳定后的后期治疗和功能锻炼对减少后遗症的发生和减轻后遗症的严重程度也很重要,有报道高压氧治疗有一定疗效,但本组病例由于条件限制未能采用。本组随访的12例中10例有不同程度的残疾,是否与后续治疗不力有关有待近一步论证。【参考文献】  [1] 吴瑞平,胡亚美,江载芳,等. 实用儿科学[M]. 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479,1849.  [2] 王清江,郑之卿. 临床小儿神经病学[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407.  [3] 江荣. 小儿颅内出血的临床探讨[J]. 蚌埠医学院学报,2000,25(6):1718.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