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综合治疗小儿脑性瘫痪272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09-11-13 浏览次数:542次
中医综合治疗小儿脑性瘫痪272例临床分析作者:喻闽凤, 刘英, 余红英, 占科 作者单位:330006 南昌,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 【摘要】 目的 对中医综合治疗脑性瘫痪(简称脑瘫)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方法 对272例脑瘫患儿采用针刺(头、体针结合)、艾灸、穴位注射、中药洗浴、推拿按摩及中药口服等综合治法。结果 年龄越小,疗效越好,特别对年龄较小、肌张力低下型的患儿疗效显著。结论 脑瘫贵在早期诊断,早期综合干预,中医针灸及穴位注射等治疗手段针对肌张力低下型患儿疗效明显。 【关键词】 脑性瘫痪/中医药疗法; 针刺手法; 针灸治疗学; 穴位注射; 推拿手法; 中药外用法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继脊髓灰质炎后引起致儿童肢体残疾的最重要疾病。国内脑瘫患病率为1.8%~4%[1]。近年来,脑瘫患儿逐年增多,国内外康复专家们公认,脑瘫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多数脑瘫患儿需终身康复,笔者近5年来采取中医综合干预手段治疗小儿脑瘫,疗效明显。现分析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305~200812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收治脑瘫患儿272例,其中男189例,女83例;<6个月2例,6~10个月56例,11个月至4岁125例,5~6岁78例,7~10岁11例;城市90例,农村182例;272例患儿中,从未接受治疗90例,约占1/3,其余182例均接受西医的常规治疗,如神经节苷脂、鼠神经生长因子、脑活素、胞二磷胆碱等药物静脉或肌肉注射,康复训练或家庭按摩,均未接受系统的中医综合治疗。 1.2 病例纳入标准 按1988年全国小儿脑瘫会议制定的诊断与分型标准[2]。(1)引起脑性瘫痪的脑损伤为非进行性;(2)引起运动障碍的病变部位在脑部;(3)症状在婴儿期出现;(4)有的合并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及其他异常。 1.3 病例排除标准 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正常儿暂时性的运动发育迟缓。 1.4 临床分型 (1)痉挛型164例,其中低出生体重儿15例,早产儿36例,新生儿窒息42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27例,新生儿颅内出血21例,核黄疸2例,不明原因21例。瘫痪部位:四肢瘫72例,截瘫16例,偏瘫27例,三肢瘫9例,双瘫12例,双重性偏瘫28例;(2)肌张力低下型21例;(3)共济失调型17例;(4)混合型10例,其中6例手足徐动型并肌张力低下,4例手足徐动型并肌张力增高;(5)分类不明型60例。 1.5 伴随症状 伴癫痫者39例,伴视力障碍、双眼白内障11例,伴智力低下者132例,伴流涎者142例,伴双眼斜视者78例,伴语言障碍者121例,伴耳聋者6例,伴小头畸型者2例,伴营养不良者13例,3例同时伴有视力障碍、白内障、语言障碍、眼球震颤、智力障碍或流涎等。 1.6 头颅CT表现 表现为脑萎缩,基底节病变,脑软化、外部性脑积水,灰质皮质异位,海马萎缩,侧脑室扩大,脑积水及胼胝发育不全等。(1)痉挛型主要表现大脑运动区异常,如额顶部的低吸收区,侧脑室扩大及侧脑室中央部异常等,脑室越扩大,痉挛性脑瘫表现越重;(2)手足徐动型表现为第三脑室扩大,基底核损伤;(3)共济失调型以第四脑室扩大及小脑吸收区为主,并可见小脑萎缩;(4)肌张力低下型可表现为侧脑室扩大,脑积水及胼胝体发育不全;(5)混合型脑瘫CT改变多种多样。个别患儿CT无异常改变,而临床症状较重。 1.7 治疗方法 1.7.1 针刺 针刺以头针、体针结合。(1)头针选穴:百会、四神聪、智三针、运动区、言语二区、三区、运用区、平衡区;(2)面部选穴:攒竹、阳白透鱼腰、丝竹空、承泣、四白、太阳;(3)上肢选穴:肩髃、臂臑、曲池、外关、阳池、合谷、八邪;(4)下肢Ⅰ选穴:环跳、承扶、殷门、委中、承山、纠内翻、纠外翻、跟平、涌泉;(5)下肢Ⅱ选穴:髀关、风市、伏兔、阳陵泉、足三里、绝骨、申脉、照海、解溪(内、外解溪)、太冲;(6)腰背部选穴:大椎、心俞、脾俞、肝俞、肾俞、腰阳关、命门、秩边。针刺方法:统一采用毫针(直径0.35 mm),留针30 min,20 d为1个疗程。其中仰卧位与俯卧位每日交替进行,仰卧位时头针、面针、双上肢及双下肢Ⅱ;俯卧位时头针、腰背部、上肢及双下肢Ⅰ。<6个月或四肢肌张力增高明显者,不留针。 1.7.2 温针灸 以上穴位针刺后,加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热敏灸艾条施以温和灸。临床辨证分寒、湿、瘀、虚4型,分别选用热敏灸艾条1,2,3,4号。 1.7.3 穴位注射 根据病情分别选择注射的穴位:以大椎、曲池、足三里为主。双下肢剪刀状交叉选风市;双足尖点地选解溪、跟平穴;双大腿提腿无力,选伏兔、阳陵泉、足三里;双上肢举起困难,选臂臑;竖头不直选风池、天柱;腰软、坐立不直,选肾俞、腰阳关、承扶等。穴位注射用药:神经节苷脂(齐鲁制药公司)、脑活素(锦州奥鸿制药公司)、丹参注射液(上海第一生化制药厂)等,每穴0.2~0.5 mL,每日4~6穴。20 d为1个疗程。 1.7.4 推拿按摩 (1)头部用穴位点按法;(2)背部用脊背六法:包括推脊法、捏脊法、点脊法、叩脊法、拍脊法、收脊法;(3)四肢用循经推拿,异常肌肉按摩(对于肌张力高的肌肉通过按摩缓解紧张,降低肌张力;对于肌力弱的部位,通过按摩,提高肌力)、穴位点按等。 1.7.5 外用药 (1)流涎者:益智仁、吴茱萸、制胆星等份研末敷足心;(2)肢体肌张力高者:木瓜、鸡血藤、当归、川芎、地龙、桃仁、红花、伸筋藤、枸杞各20 g浸白酒按摩或水煎浴足;(3)脑积水、囟门未闭者:制胆星、吴茱萸、益智仁各等份猪胆汁调敷囟门。 1.7.6 内服中药脑瘫饮补益肝肾 熟地、枣皮、淮山、云苓、泽泻、丹皮、木瓜、鸡血藤、钩藤、僵蚕、赤芍、甘草、杜仲、枸杞、续断加减,该方为院内制剂,以上各药水煎服,每袋150 mL,口服,每次1袋,每日2次。 每个疗程20 d,休息15~25 d左右进行下一个疗程以巩固治疗,5个疗程后观察疗效。2 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按照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博爱医院拟定的小儿脑瘫疗效评估试行方案[3]。 2.2 各年龄段脑瘫患儿的治疗效果 见表1。表1 各年龄段脑瘫患儿的治疗效果表1结果表明,6~10个月肌张力低下型患儿的疗效显著,其中5例经3~5个疗程综合治疗,达到基本痊愈,上幼儿园后与正常幼儿比较,各方面均无明显差异。11个月至4岁疗效次之,其中2例视力障碍、白内障患儿,西医建议手术治疗,但通过综合治疗,视力随运动功能的改善而逐步进步,最后达到视物清晰。 2.3 各临床类型脑瘫患儿的治疗效果 见表2。表2 各临床类型脑瘫患儿的治疗效果表2结果表明,临床约25%为痉挛型患儿,而以肌张力低下型患儿的疗效显著,中医综合治疗临床各型的有效率均较高(90%以上)。3 讨论 272例病例中,来自农村患儿居多,且男孩为主。农村医疗条件差,围产期认识、综合发现、及时处理疾病能力差。而男孩就诊率高,是因为农村财力、物力、人力等因素,重男轻女,不能陪同女孩前来就医。又因脑瘫在6月龄之前的早期诊断较为困难,不易发现或误诊为其他病;故<6个月之前患儿比例少。 针灸治疗小儿脑瘫是根据中医脏腑经络理论,循经、远端及邻近取穴,具有调和阴阳、疏通经络、醒脑健脾、补益肝肾、益气活血、解痉止痛、安神镇静、扶正祛邪等功用,以达到降低肌张力,提高肌力,增强智力,改善患儿运动功能和认识能力。与现代医学大脑皮质功能定位理论结合,针刺治疗可刺激大脑皮质相应运动区,改善局部血液供应,促进脑细胞功能恢复。穴位注射(水针)将药物注入穴位,达到针刺和药物的双重作用,以激发经络之气,营养神经肌肉组织,从而调整和改善机体功能与病变组织的病理状态,使机体内气血畅通,达到治疗目的。推拿按摩具有调和气血阴阳,活血逐瘀,补益肝肾,疏通经络,恢复脏腑及肢体活动功能的作用。推拿按摩能直接刺激肌肉和神经组织,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营养神经肌肉,恢复肌组织弹性,改善骨和关节的活动性和稳定性,降低肌张力,恢复肌力,促进机体发育,防止肢体畸形出现。中药洗浴有致热和药物双重效应,起到疏通经络,缓解痉挛的作用,可降低肌张力,改善患儿运动功能。中药脑瘫饮滋补肝肾,肝主藏血,在体合筋,肝藏血正常,则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筋脉活动正常。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先天禀赋不足,肾中精气不足则出现小儿动作、语言、牙齿、头发发育迟缓等,髓海失养则发生脑发育不全、智力障碍等症状。心主神明,为智慧之源。《素问》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神得养则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对外界信息反应灵敏、正常。心气不足,心血亏虚,神失所养可出现智力低下、语言发育迟缓、神志不宁,易惊易惕或反应迟钝、精神萎靡。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在体合肌肉,主四肢。《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脾主运化水谷之精以生养肌肉,故主内”。因此脾气健运,则机体的肌肉、四肢健康,能维持其正常的功能活动;若脾失健运,清阳不升,布散无力,则肌肉瘦削,四肢软弱无力,甚至萎软不用。 小儿大脑皮质细胞的分化从胎生第5个月开始,逐渐形成分层结构,皮质细胞的增生、长大和分化在胎生末期和新生儿初期达到最高潮,以后逐渐减弱,3岁时,皮质细胞已大致分化完成,8岁时已与成人无区别,神经传导系统的发展是从胎生7个月开始的,神经纤维逐渐从白质深入到皮质,但到出生时不但有水平方向,而且有斜线和切线,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复杂起来,神经纤维外层髓鞘发育不同,脊髓神经在胎生4个月始,以后渐次为感觉神经系统(生后2~3个月)及运动神经系统,锥体在生后5个月至4岁时形成皮质则更晚。故小儿大脑皮质细胞的分化、神经传动系统的发育及神经纤维外层髓鞘的发育在胎儿期至4岁逐步发育,脑瘫患儿抓住此阶段的早期综合治疗,可进一步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疗效明显,治疗价值高。 中医综合治疗为脑瘫患儿带来希望,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尤为重要。【参考文献】 [1] 李树春.小儿脑性瘫痪[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93. [2] 林庆.2004年全国小儿脑性瘫痪专题研讨会纪要[J].中华儿科杂志,2005,43(4):261262. [3] 胡莹媛.脑瘫患儿康复疗效评定标准和康复结果的预测[J].中国临床医生,2003,3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