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结合法在冠心病康复中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11-10-31 浏览次数:381次
作者:张洪侠,金海,桑林,卢艳,刘彦宏 作者单位:吉林省康复医疗中心,吉林 长春 130012
【关键词】 针药结合法/康复;冠心病
冠心病在60岁以上人群中死亡原因列为第一位。目前国内外关于冠心病的中西医综合性康复的方法尚未形成系统规范的方案,自2008年以来,笔者在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针灸治疗冠心病,以促进中医康复学与西医有机结合,从而探索规范冠心病的中西医综合康复模式。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冠心病心绞痛诊断符合WHO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1〕。选择在我院住院的63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组。其中,治疗组36例,男17例,女19例,年龄60~69(平均66.2)岁;心绞痛分类:劳累型心绞痛19例,心肌梗死后心绞痛2例,自发性心绞痛15例。对照组27例,男18例,女9例,年龄61~70(平均65.6)岁;心绞痛分类:劳累型心绞痛17例,心肌梗死后心绞痛3例,自发性心绞痛7例。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应用生脉注射液4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每日1次静点,14 d为一个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选穴为内关、公孙、神门、足三里、三阴交,配耳针穴:心、交感、神门。痰阻配丰隆;血瘀配血海、气滞配太冲等。针刺时一般选中等刺激量,采用平补平泻法,每天针刺 1次,每次留针20 min,重者每日2次。耳穴采用埋针法,每天1次,两耳交替,14 d为一个疗程。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除给予消心痛10 mg,每日3次,口服,均停用其他抗心绞痛、抗血小板聚集以及活血化瘀等相关的中西医药物,心绞痛严重发作时可临时给予消心痛片舌下含服。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血、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及心电图。采用常规12导联心电图,同时严密监测有无不良反应。
1.3 胸痹症状疗效标准
显效: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有效: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减轻;无效:症状基本与治疗前相同;加重: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有所加重。
1.4 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心电图恢复至正常范围;有效:ST段压低者以治疗后回升0.05 mv以上,但未达到正常水平,主要导联倒置T波变浅(达25%以上);T波由平坦变为直立,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者。无效:心电图基本与治疗前相同。加重:ST段较前降低0.05 mv以上,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加深(达25%以上),或直立的T波变平坦,平坦的T波变倒置,以及出现异位心律、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 心绞痛的疗效比较
治疗组显效例14例(38.89%),有效21例(58.33%),无效1例(2.78%),总有效率97.22%;对照组显效7例(25.93%),有效14例(51.85%),无效6例(22.22%),总有效率77.78%(P<0.05)。
2.2 心电图的疗效比较
治疗组显效10例(27.78%),有效23例(63.89%),无效3例(8.33%),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显效6例(22.22%),有效12例(44.44%),无效9例(33.33%),总有效率66.67%(P<0.05)。
2.3 血液流变学影响
治疗前两组间血液流变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2.4 不良反应
两组病例均无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等项指标无明显变化。
3 讨论
冠心病属于胸痹范畴,属于“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本虚多为气虚,而标实多为痰、瘀交结为患。因此,气虚血瘀、痰浊阻滞是本病的共性。治疗宜扶正祛邪,标本兼顾。通过本文的观察,证明针刺与中药对冠心病的治疗是一种有效、简便的方法,尤其对心绞痛患者有较好的缓解疼痛作用,在改善临床症状的同时,且可改善缺血性的心电图。药物治疗应用生脉注射液以益气养阴,生脉注射液源自《医学启源》中的 “生脉散”,方中人参甘温,益元气,补肺气,生津液,是为君药。麦门冬甘寒养阴清热,润肺生津,用以为臣。人参、麦冬合用,则益气养阴之功益彰。五味子酸温,敛肺止汗,生津止渴,为佐药。三药合用,一补一润一敛,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敛阴止汗,使气复津生,汗止阴存,气充脉复,故名“生脉”。现代研究已证明:生脉注射液有显著的抗心绞痛作用,能有效的纠正心肌缺血,改善心功能,抗血小板聚集和纤溶作用〔2〕。针刺治疗中,内关属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及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难经•二十九难》曰:“阴维为病苦心痛”。内关穴善治心胸诸疾,不仅有活血通脉之功,且可宁心安神、和胃除痞。有宁心安神之功效,能促使血液运行。近代实验针灸研究亦表明:单独针刺内关对冠心病患者心功能的改善疗效肯定。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交会穴,能调补先天不足。神门穴属手少阴心经输穴,古有“神门者,心脉也”之称,取之可补益心气。公孙穴是足太阴脾经的络穴,是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歌”云:“公孙冲脉胃心胸”,取之有“理气止痛的功效”。足三里为胃经下合穴,“合治内腑”取该穴以健脾胃、生气血、化痰湿,既补后天之本,又兼祛痰湿、化瘀通脉,以标本兼顾,配以耳穴采用埋针法,可使得刺激长久,且病人痛苦小。取心可补心气而活血化瘀,直接调整心功能,取交感可调整植物神经,取神门镇静安神。膈俞,血之会,有理气宽胸,活血通脉的作用,丰隆有化痰湿,清神志的功效。太冲为肝经原穴,有疏肝理气的作用,针刺诸穴即能取得较好疗效,从而达到防治冠心病心绞痛的目的。而针灸通过刺激体表,经过经络的传导,调整脏腑功能而达到治疗的目的。针药并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可以从两种途径对机体的阴阳、气血、虚实进行调整,较之单纯用药物治疗效果更佳,有利于冠心病患者的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J〕.中华心血管杂志,1981;9(1):756.
2 王超美.生脉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表现〔J〕.甘肃科技纵横,2005;34(1):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