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40例死亡因素分析
发表时间:2009-06-22 浏览次数:624次
作者:林雪英作者单位:512023 广东 韶关,广东省韶关铁路医院儿科
【摘要】 目的 观察不同时段新生儿病死率和死亡原因的变化,以提高预防及诊疗水平。方法 广东省韶关市铁路医院儿科将199501~200712死亡的住院新生儿40例按时间段分为2组,A组(199501~200012 19例)和B组(200101~200712 21例),分析2组活产新生儿病死率、死亡原因和死亡与原发病、日龄的关系及变化。结果 A组与B组比较,病死率、硬肿发生率有所下降。死亡日龄高峰为≤72 h,死亡原因主要是呼吸衰竭和肺出血。高危因素变化:早产和先天畸形增加,窒息、硬肿发生率下降。结论 预防先天畸形及早产、窒息,做好气道管理,正确应用氧疗,积极推广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应用,合理使用呼吸机,积极保暖,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关键词】 新生儿; 病死率; 高危因素; 199501~200712,在本院出生新生儿共10 017例,死亡40例,病死率为4.0 ‰,现将死亡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整理,分析死亡相关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新生儿监护室死亡的新生儿40例中,男30例,女10例,男 ∶女为3 ∶1,年龄最小20 min,最大18 d;早产儿25例,足月儿14例,过期产儿1例;体重<2.5 kg 28例,2.5~3.9 kg 11例,>4.0 kg 1例。合并先天性心脏病5例,先天腹裂1例,DandyWalker综合征1例,肠狭窄或闭锁2例。
1.2 方法
按死亡时间段将40例死亡新生儿分成,A组(199501~200012)19例和B组(200101~200712)21例。分析2组死亡新生儿的病死率、死亡原因及其与原发病、日龄的关系,比较在两个时间段的变化。原发病和死亡原因以直接与死亡有关者计,不包括合并病症。
1.3 统计学方法
组间比较采用u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死率、死亡与原发病的关系
A组19例,同期出生新生儿2 485例,病死率7.6 ‰;B组21例,同期出生的新生儿7 532例,病死率2.8 ‰,2组比较u检验,u=3.3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比较,B组窒息发生率(2.2 %)和硬肿发生率(0.1 %)均较A组(3.8 %和0.8 %)明显下降,2组间比较均采用u检验,u=4.29和6.0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先天畸形的发生率B组(5.3 ‰)较A组(3.2 ‰)提高,2组间采用u检验,u=1.31,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死亡病例原发病的构成比见表1。表1 广东省韶关铁路医院儿科两时间段住院新生儿病死率及其死亡与原发病关系的比较(略)
2.2 死亡原因比较
B组肺出血构成比较A组下降,全身衰竭则增加,见表2。2组间采用u检验,分别为2.54、0.60、1.38、0.94,肺出血组P<0.05,其余3组均P>0.05。表2 2组死亡新生儿死亡原因比较[略]
2.3 死亡日龄比较
B组24 h内死亡比例较A组增加,7 d后死亡无发生,见表3。2组间采用u检验,值分别为1.75、1.23、0.22、1.52,P>0.05。表3 2组死亡新生儿死亡日龄比较[略]
3 讨论
本文结果显示,B组的病死率较A组降低,与窒息发生率降低及抢救成功率的提高有关。B组窒息发生率的下降,与新法接生的普及、监护水平的提高有关。新生儿硬肿症常见原因是寒冷、窒息、感染、饥饿等,早产儿多发。近年来本院重视了产房、手术室和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等新生儿抢救过程的保暖,快速复温的熟练掌握,每1~2 h监测体温,确保患儿体温稳定。同时静脉营养的应用,降低了硬肿症的发生,减少肺出血,因而也降低病死率。A组新生儿死亡的两大高危因素是窒息和硬肿,随着窒息和硬肿发生率的下降,早产和先天畸形成高危因素,这是否与取消婚前检查、普遍的婚前性行为、频繁的人工流产、攀升的性病发生率致宫内感染有关,应引起足够的重视[1]。
死亡日龄分布:新生儿的死亡高峰时间≤72 h,占72.5 %,1周内死亡占95 %。B组中24 h内死亡增加,多为极早产儿RDS及畸形儿家长放弃治疗。A组2例7 d后死亡病例均死于败血症,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症状不典型,尤其是早产儿,往往仅表现为反应低下,少动少哭,面色灰暗,早期诊断非常重要。新生儿败血症特异诊断血培养需时长,假阴性率高(60 %)[2],期待基因检测诊断[3]和前降钙素等新生儿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手段[4]能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1996、1997年,早产儿和窒息复苏后新生儿,死因均为肺出血(肺出血除临床表现外均经尸解证实),近年肺出血减少的原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重视保暖和静脉营养的应用,减少了硬肿症。②输液泵的应用,合理控制输液速度、输液量和液体张力,减少了充血性心衰的发生。③肺表面活性物质在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新生儿重症肺炎及胎粪吸入综合征的应用。④呼吸兴奋剂(东莨菪碱)的淡出[5]。
【参考文献】 [1]杜立中. 新生儿疾病诊治进展[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4,19(5):264265.
[2]余珍珠,杜立中. 前降钙素检测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断中的意义[J]. 新生儿科杂志,2003,18(6):283285.
[3]龚先明,李玉华,刘冬平. 以呼吸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新生儿颅内出血32例临床分析[J]. 新生儿科杂志,2004,19(1):33.
[4]盛瑶.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的意义[J].浙江临床医学,2007,9(3):388389.
[5]梁冰. 东莨菪碱气管内滴入抢救新生儿窒息临床报告[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0年,8(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