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儿科学》

儿童良性外侧裂癫痫的脑电图与临床的随访研究

发表时间:2009-06-18  浏览次数:820次

作者:李欣 陈立杰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良性外侧裂癫痫(BECCT)的临床发作形式,脑电图(EEG)特点,追踪临床脑电图及预后情况。方法 对42例儿童良性外侧裂癫痫进行0.5~5年的随访观察。结果 34例EEG恢复正常,其中26例控制发作后已停药。结论 本病4~12岁为多发年龄。EEG睡眠诱发试验可提高本病的确诊率。以中央-颞区为主的阵发单个间断或连续棘尖波或棘尖-慢综合波为发作特点,及早诊断及治疗者,预后良好。 【关键词】  儿童良性外侧裂癫痫 脑电图 临床 随访  儿童良性外侧裂癫痫又称伴中央-颞区棘波灶的儿童良性癫痫(BECCT)[1],为一特殊临床电生理癫痫类型,是儿童良性癫痫中最主要的表现形式,约占儿童良性癫痫的13%~25%[2-3]。由1952年法国Gastaut及美国Gibbs首次描述。国际癫痫和癫痫综合征的分类中将其归为原发性部分性癫痫综合征。  儿童良性外侧裂癫痫是一种与年龄和睡眠密切相关的癫痫,认识这一癫痫的特殊临床表现,EEG特征及预后有助于早期对患儿进行合理的治疗,避免不必要的复杂检查或多药治疗。本文就我院近5年来所观察的42例BECCT患者连续追踪随访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2年1月~2007年1月在我院确诊为BECCT的患者有42例,在首诊后每隔半年随诊1次,记录发作情况及复查EEG,其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3~13岁,平均5.6岁,其中发作停止及EEG恢复正16例(38.10%),大多数已减药或停药,停药后随诊时间为0.5~5年,每个患者平均检查EEG 5.8次。

  1.2  诊断标准  参考国际抗癫痫联盟命名和术语委员会1989年关于BECCT的诊断标准为;1)发病年龄在4~12岁;2)发作时表现为典型的外侧裂发作,少数可发展为肢体强直-阵挛发作,多数发生在入睡后或醒前,伴清醒时发作少见;3)未见由于器质性病变所致的智能障碍和神经系统损害的表现;4)EEG背景活动正常,发作间期睡眠诱发和常规EEG可见一侧或双侧中央-颞区棘,尖波发放;5)部分病例发作停止2年以上EEG改变才消失。

  1.3  方法

  1.3.1  EEG检查  EEG检查包括觉醒及睡眠记录,有2个单极(标准和平均)和3个双极导联(纵联,横联,环联)。使用16导联的仪,电极安放采用国际10~20系统,睡眠诱发使用(10%水合氯醛0.5mg/kg体重)。常规行闪光刺激和过度换气等诱发试验。平均描记时间为1小时左右。时间常数0.3s,滤波带宽0.6~20HZ,灵敏度100mv/cm,走纸速度3cm/s。

  1.3.2  影像学检查及神经系统查体  本组42例患者均行头CT或MRI检查,其中1例有蛛网膜下腔增宽,1例枕大池囊肿,其余未见异常。神经系统检查均未见异常,智力发育正常。

  1.3.3  既往史  高热惊厥史9例,早产2例,头外伤1例,癫痫家族史阳性者3例,其他均无异常病史。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2.1.1  发作时间及频率  1例(%)只在睡眠中发作,睡眠及清醒均发作者共3例(%),清醒时发作仅1例,睡眠中发作者以入睡后1小时及觉醒前发作为主,大部分病例表现为非频繁性发作,病程中平均发作2.7次,1例仅发作1次。

  2.1.2  发作形式  部分性发作34例,占80.95%,其中仅表现一侧面部抽搐、流涎等症状者9例,波及同侧肢体抽搐者(以仅累及上肢最多见)15例,继发全身性发作者8例,其中8例出现头眼向一侧歪斜,继而出现全身性强直或阵挛发作1例发作前有恐惧感,1例发作后有Todd瘫。发作持续时间较短,多为1~2min,无1例出现癫痫持续状态。年长儿诉发作时心里明白,但说不出话来。发作与睡眠密切相关,以夜间入睡1h内发作最多,其次为晨醒及午睡中,多因喉中出声而被家长发现。

 2.2  脑电图特征  本组42例EEG均表现为背景活动正常或基本正常,于中央,颞区爆发性高波幅双向棘波或尖波,其后多伴随一个较大的慢波,这种改变可单一孤立的出现,也可成串发生,若成串发生多在2HZ左右。可单侧,双侧或者两侧交替出现,约60%的患者癫痫灶在双侧半球,棘波或尖波可以同步或不同步,可以对称或不对称。可向额,顶枕叶扩散,睡眠脑电图较清醒时放电明显增多,有时可双侧同步化,叫醒后即减少或消失,睁闭眼试验及过度换气诱发时局灶放电未见明显变化。本组42例均有睡眠时放电,伴清醒时放电13例,一侧放电9例,双侧同时或交替放电31例。

  2.3  治疗及随访

  2.3.1  治疗  除1例仅有1次发作未予药物治疗外,其余患者在确诊后均予药物治疗。卡马西平,苯巴比妥,丙戊酸钠,苯妥英钠等一线抗癫痫药物均有效,因丙戊酸钠副作用小,因此绝大多数患者服用丙戊酸钠(平均维持剂量为0.5g/d),6例患者分别服用卡马西平(0.4g/d),8例在服用小剂量丙戊酸钠后仍有发作,加量后发作消失(加量后的平均剂量为0.75g/d)。

  2.3.2  随访  42例随访0.5~5年,抗癫痫药物均能有效控制发作。病例中半年内停止发作26例,1年内停止发作32例,2年后停止发作40例。28例服药的患者,在发作停止2年,EEG恢复正常后开始减药直至停药,其中26例已停药,停药2年以上20例,停药后随诊时间最长着为5年,除2例分别在停药后半年至一年半左右时再次复发外,余患者均未复发,复发的2例患者因发作较轻而未再服药,目前随诊中未见癫痫发作的患者。      另有6例患者,发作已停止2年以上,但在EEG局灶放电并未消失的情况下开始减药直至停药,随诊中也见发作且逐渐恢复正常,至今未见复发病例。

  3  讨论      1989年的国际分类中将 BECCT确定为特发性儿童部分性癫痫。本组好发于4~12岁,本病预后良好,多于15~16岁前痊愈,本组发病年龄在6~11岁的患者占77%。且大多数患者的临床发作要比EEG局灶放电消失得早。本组的发作情况, EEG表现及影像学检查与以往报道结果基本一致。但需注意:1)本组约32%的患局灶放电者仅出现于睡眠中,提示EEG睡眠诱发对BECCT的诊断很重要。Kellaway[4]认为,慢眼动相睡眠可产生皮层兴奋进而导致棘波发放的基础,进而可解释临床发作多出现在刚入睡或临醒时。2)目前有学者认为遗传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在患者家系中,中央-颞区局灶棘波具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且由多基因决定的,其外显率有着明显的年龄依赖性。另外,本组13%的患者有高热惊厥史,国外报道为9%~33%[5-6],高于一般人群,高热惊厥有明显的年龄相关性和遗传性,提示 BECCT与高热惊厥之间可能存在遗传学方面的潜在关系。3)尽管绝大多数患者行影像学检查,但均无阳性发现,这进一步印证了本病是特征性的诊断,也提示我们对于体检正常,临床病史及改变较典型的患者,一般不必再进一步行影像学检查。      BECCT的临床发作及EEG均具有较为典型的特征,但这些特征并非特异。BECCT的典型发作形式为局灶性运动或感觉发作,部分发作可以继发全身性发作,睡眠时的发作更易于泛化。BECCT的发作间期EEG的典型表现是在正常背景活动的基础上反复出现中央-颞区双相尖波或棘波,随后多跟随一个较大的慢波。这种放电可以单个出现,也可在数秒内成簇发放,双侧半球可同步或不同步。      本病随访观察预后良好,于青春期前后终止发作的比例达94%,EEG异常最终也会消失,一般较发作终止时间晚2年左右[7],提示该病临床发作要比EEG局灶放电消失得早。本病一般对抗癫痫药物反应良好,但丙戊酸钠因其不良反应少而多被选用。对于本病,我们认为关键在于认识其临床与EEG特点,尽早作出判断,从而减轻患儿及家庭的心理负担,使患儿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保持正常的学习生活,并正常走向社会。

【参考文献】    [1] Pedlley TA,Meindiratts A,Walczak TS.Seizures and epilepsy-In. Ebersole JS, Pedley TA.Fds.Current practice of clinical electroencephalography[M].Phinladelphai,Lippincott Williamams & Wilkins,2003:526-534

  [2] Elaine C,Wirrejl.Benign epilepsy of childhood with centrotemporal apikea[J]. Epilepaia,2001,39:32-41

  [3] Knz M,Gackik M.Epilepsy with centrotemporal(Rolanchc)spikea spikea. A peeuliar seinue disorder of childhood[J].Neurol Neurochir Pol, 1998,12:413

  [4] Kellaway P.Fhe eletroencephalographir featutes of benign[J].Centmtenrroral epllepsyof childheroxf Epilepsia,2004,41:1053-1056

  [5] Hahn A.Atypical benign pareial epilepsy' pechdo-Lennok sytdrune[J]. Epiletie Disord,2000,Suppl sj1-sj7

  [6] Onght Wyllir E. Bentgn childhood epilepsy wieh centroteropocal spkes ;is ie alwaya benign?[J]. Nenrolrgy,2000,54:1182-1185

  [7] Staden V,Isaaca E, Boyd SG. Language dysfunction in Children with rolandic epilepsy[J].Neuropediatrics,2003,29:242-248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