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喘煎治疗儿童哮喘的临床研究
发表时间:2009-06-08 浏览次数:744次
【关键词】 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儿童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哮喘急性发作时,患儿呼吸急促,张口抬肩,胸闷、喘憋…,寻找一种既安全、副作用少、并能迅速缓解症状的方法,是目前医疗界一直在探索的课题。消喘煎是本院儿童哮喘的专科用药,在临床应用已10年,具有活血化瘀,化痰镇咳,敛肺平喘的功效,治疗儿童哮喘有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3年3月至2005年6月,在本院儿童哮喘门诊就诊的哮喘儿童23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20例,其中男62例,女58例;对照组116例,男60例,女56例。两组性别、年龄无差异。诊断标准:参照全国儿童哮喘协作组《儿童哮喘防治常规》[1]。纳入标准:⑴年龄5~12岁,性别不限。⑵临床确诊为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症状在中度以下。排除标准:⑴支气管哮喘发作重度型。⑵哮喘持续状态。⑶各类肺炎、肺部感染。⑷其他疾病引起的支气管哮喘。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消喘煎,由麻黄、石膏、杏仁、甘草、浙贝、葶苈子、侧柏叶、银杏叶等组成,由本院制剂室提供;治疗组:消喘煎:5~7岁20ml/次,8~9岁30ml/次,10~12岁40ml/次,3次/d;对照组:博列康尼片 0.07mg/(kg·次),3次/d。5d为1个疗程。
1.3 症状评分标准 ⑴咳嗽:正常0分:无咳嗽;轻度2分:白天间断咳嗽,不影响正常生活、学习;中度4分:症状介于轻重之间;重度6分:昼夜咳嗽频繁或阵咳,影响休息和睡眠。⑵气急:正常0分:无气急;轻度2分:偶有气急,不影响睡眠和活动;中度4分:气急活动后加剧,能够平卧,或呼吸>30次/min;重度6分:气急不能平卧,影响睡眠或呼吸>40次/min。⑶咳痰:正常0分:无咳痰;轻度1分:咳嗽时喉间痰滞;中度2分:咳嗽时喉间痰声重滞;重度3分:呼吸时即可闻及喉间痰声漉漉。⑷哮鸣音:正常0分:肺部无哮鸣音;轻度1分:活动后可闻及哮鸣音;中度2分:可闻及少许哮鸣音;重度3分:可闻及大量哮鸣音。
1.4 疗效判断标准 (1)疗效判断公式:疗效得分=〔(治疗前症状总分-治疗后症状总分)/治疗前症状总分〕×100%(2)疗效分级:按得分率计算,得分率标准:治愈:90%以上;显效:89%~60%;有效:59%~30%;无效:29%以下。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结果 治疗组显效76例;有效33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90.83%。对照组:显效46例;有效49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81.90% 。经统计学处理,χ2=4.02,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
2.2 两组症状疗效对比 两组镇咳效果:治疗组治愈28例,显效59例,有效21例,无效12例。对照组:治愈13例,显效36例,有效41例,无效26例。经统计学处理,χ2=6.73,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平喘效果:治疗组治愈30例,显效63例,有效19例,无效8例;对照组:治愈16例,显效38例,有效43例,无效19例。经统计学处理,χ2=5.49,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祛痰效果:治疗组治愈29例,显效62例,有效20例,无效9例;对照组:治愈15例,显效37例;有效40例;无效24例。经统计学处理,χ2=8.53,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
3 讨论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严重威胁儿童健康的呼吸系统疾病,其发病率在全球正呈上升趋势。在哮喘发作时如何迅速有效地控制疾病、阻断发作、且副作用少的药物,这不仅是家长,也是广大医务工作者所期盼的。消喘煎为纯中药制剂,其组方是在麻杏石甘汤的基础上加入浙贝、黄芩等清肺化痰止咳之药,并辅以活血化瘀,化痰镇咳的银杏叶、侧柏叶等;现代药理证实银杏叶[2]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介质,并能阻滞肺泡巨噬细胞活化,嗜酸性粒细胞在呼吸道浸润,抑制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以及减少微血管渗出;而侧柏叶[3]中含有侧柏烯、侧柏酮及海松酸、鞣质等,具有镇咳祛痰作用,尚有使支气管平滑肌松弛及能阻断乙酰胆碱,从而起到平喘的作用。诸药合用,可使其能起到迅速缓解支气管痉挛,化痰、平喘、镇咳的功效。小儿之肺为娇脏,气血未充、阴阳未固,所以,肺伤则阴阳失调,阴者肺之质,阳者肺之功,质者属血,功者为气。所以肺系疾病,其气血受伤,气伤而滞,血伤成瘀,可见肺系疾病不论病之新久,其瘀已成。同时现代药理学研究提示,活血化瘀类药物具有扩张血管、减少血流阻力、增加血流量、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作用, 从而改善了肺循环,达到治疗哮喘的目的。而作者在消喘煎中加入活血化瘀之药,也正起到了相应的效果。消喘煎安全有效,其药源较广,制剂工艺比较简单,容易推广应用。作者认为消喘煎在治疗哮喘发作初期效果尤其显著,可迅速阻断哮喘的发展,从而逆转病变,达到临床控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全国儿童哮喘协作组. 儿童哮喘防治. 中华儿科杂志, 1998,38(12):747~750.
2 王浴生,邓文龙,春生薛. 中药药理与应用.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064~1066.
3 梅金喜,毕焕新. 现代中药药理手册.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