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31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09-06-22 浏览次数:622次
作者:陈有海 李占宝
作者单位:111000 辽宁省人民医院 【关键词】 维生素K缺乏症 探讨婴儿期维生素K缺乏的病因及预防措施。 对本院收治的31例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进行回顾性分析。 母乳喂养21例,有腹泻病史21例,抗生素用药史17例为主要病因。 对单纯母乳喂养,腹泻及使用抗生素的患儿,在常规预防的同时应注意强化预防措施。本文就我院收治的31例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20例,女11例;足月儿23例,早产儿8例;年龄28天~3月25例,3~6月6例;单纯母乳喂养21例,占67.7%,混合喂养10例,占32.3%;病前有呼吸道感染15例,占48.4%,腹泻史21例,占67.7%,新生儿期高胆红素2例,占6.5%,有抗生素用药史17例,占54.8%。 1.2 临床表现 皮肤粘膜出血18例,注射部位出血不止5例,颅内出血18例。颅内出血以前囟饱满、凝视、惊厥或脑膜刺激症为首发症状,全部病例均有贫血。 1.3 实验室检查 贫血31例,其中,血色素<60g/L12例,60~90g/L19例;出血时间延长22例,凝血酶原时间延长28例;脑脊液检查10例,均有不同程度血性脑脊液;头颅MRI13例,其中,颅内血肿11例,脑室出血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以上病例有重复)。 2 结果 住院后给予静脉或肌肉注射维生素K15~10mg/d,连续3~7天,并予对症支持治疗、脱水,地塞米松,输新鲜血等,其中死亡2例,放弃治疗4例,治愈25例。 3 讨论 3.1 病因 ①纯母乳喂养儿维生素K摄入不足易患本病。有报道,单纯母乳喂养儿发生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是牛乳喂养儿的15~20倍,本组病例单纯母乳喂养发生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2倍于混合喂养儿,而无1例牛乳喂养儿发生。母乳维生素K含量低,约为15ug/L,仅为牛乳中含量的1/4。母乳喂养儿肠道菌以乳酸杆菌为主,该菌不能合成维生素K[1]。②因感染使用广谱抗生素,抑制甚至杀灭肠道益生菌,使维生素K合成障碍[2]。本组病例有抗生素用药史17例,多在用药1周后出现了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③长期腹泻、营养不良,阻塞性黄疸影响维生素K吸收,肝脏本身疾病导致维生素K利用障碍易诱发本病[2]。在提倡母乳喂养及广谱抗生素广泛使用的大环境下,此两种病因尤为突出,应予高度重视。 3.2 预防 ①纯母乳喂养儿常规肌注维生素K10mg/月,连用3~4月[2],或口服每次2.5mg/10天,连续服3~4个月。生后肌注了维生素K者,20天后应继续口服补充。许多资料证明生后补充一次并不能预防新生儿后期发病[1-2]。②指导母乳喂养的母亲口服维生素K1,提高乳汁中维生素K浓度及婴儿血清维生素K浓度,从分娩后持续服12周,每日服5mg比2.5mg效果好[1]。③对长期腹泻、营养不良,阻塞性黄疸以及肝病等婴儿重点预防[2]。④对有早产先兆的产妇应继续注射维生素K预防早产儿颅内出血[1]。⑤对使用抗生素,尤其用药时间超过5~7天,可常规给予维生素K预防用药。值得注意的是肌注维生素K的弊端渐被人们注意到,如较高的超生理血药浓度、注射部位出血、感染、引起肌肉痉挛,注射溶液中的辅剂等都是弊端,尤其是英国一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提示,肌注维生素K预防与以后加倍发生癌症有关,因此除瑞典和美国外,许多欧洲国家已改为口服预防,并趋向于更受欢迎[1]。因此,我们认为在预防用药时能口服给药者尽量避免肌注用药。
【参考文献】 [1] 婴儿维生素K缺乏症预防的进展[综述][J].中华儿童保健杂志,1998,2:133-134
[2] 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27例病因分析及预防[J].中华儿童保健杂志,199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