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其他》

丁桂散合左旋咪唑治疗蛔虫性肠梗阻48例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4-10-21  浏览次数:1017次

蛔虫性肠梗阻属临床常见急腹症。它居堵塞性非肿瘤性肠梗阻首位[1-2],多为部分性、单纯性肠梗阻。蛔虫性肠梗阻以恶心、腹胀、阵发性腹痛(多为绞痛)、呕吐等为主要的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健康。本文选取我院48例蛔虫性肠梗阻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左旋咪唑联合丁桂散进行治疗,临床疗效较好。现将经验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48例蛔虫性肠梗阻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患者入院编号将其分为治疗组(n=24)及对照组(n=24)。治疗组中男15例,女9例;年龄2~70岁,平均(35.6±6.9)岁;病程3~72h。对照组中男16例,女8例;年龄2~75岁,平均(35.8± 6.4)岁;病程3~72h。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抗生素治疗、胃肠减压、输液补充电解质及水分等基础疗法。对照组加用山莨菪碱。0.1~0.3mg/kg,静脉滴注,1次/d。治疗组加用丁桂散,成分大黄5g、木香2g、肉桂2g、丁香2g、冰片1.5g,将其研磨成粉末,与适量温开水调和成糊状,用纱布包裹,然后将其置于患者脐部摊开,并用麝香止痛膏进行固定。每隔6h更换一次。若患者敷药12h后,蛔虫团块仍未松解,则应进行适当按摩,掌心沿患者蛔虫包块的长轴垂直方向按摩;然后改为顺时针按摩,按摩时间约为15min。待到患者肠梗阻解除或者基本解除之后,加用左旋咪唑,3~4mg/kg。控制用量在100mg以内。

1.3 疗效评价标准:显效:用药24h内,患者临床体征及症状显著缓解或者完全消失,且排出蛔虫;有效:用药24~48h内,患者临床体征及症状缓解或者消失,虫体排出;无效:用药48h后,患者临床体征及症状均无缓解;且无蛔虫排出。

1.4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9.0统计学系统,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χ 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5.83%,对照组总有效率70.83%,治疗组总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蛔虫性肠梗阻属蛔虫病严重并发症,肠功能紊乱、驱虫药物使用不当等是蛔虫性肠梗阻的主要病因。蛔虫集结堵塞肠管、蛔虫分泌毒素致使肠管痉挛是蛔虫性肠梗阻的病理基础。早期多表现为不完全性梗阻。晚期肠管由痉挛转为麻痹,缺血、水肿状态加重,加之蛔虫窜动,极易引起肠壁坏死穿孔,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临床上多采用解痉、止痛药物治疗肠梗阻,待患者腹痛缓解后再行驱虫。梗阻严重者,多行手术治疗(切开肠管,解除梗阻)。该方法易复发、疗效差、手术创伤大,易引发肠粘连、切口感染、肠瘘等并发症。  脐是胚胎发育中腹壁最后闭合处[3]。脐部皮下无脂肪,表皮角质薄,皮肤与腹膜、筋膜直接相连,血液循环丰富,利于药物渗透。本文治疗组采用脐部外敷丁桂散联合左旋咪唑治疗;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方法,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应用左旋咪唑联合丁桂散治疗蛔虫性肠梗阻可有效提高临床有效率。

4 参考文献

[1] 李跃庆,胡 放,廖 静.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肠梗阻85例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27(5):119.

[2] 郑亚军,谢忠士.应用肠套叠复位器治疗粘连性、蛔虫性肠梗阻临床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8):1256.

[3] 陈龙军,田允洲.肠梗阻402例临床分析[J].实用临床医学,2012,13(12):83.

[收稿日期:2014-04-01 编校:王丽娜]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