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内科杂志》被引频次的影响因素分析
发表时间:2014-09-22 浏览次数:1030次
《中华内科杂志》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的内科学领域高级学术期刊,创刊ω年来,一直以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编辑质量在国内享誉盛名。近些年,《中华内科杂志》多次获得国家级优秀期刊的奖项并多次荣获中华医学会优秀期刊一等奖,在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审读排名中始终名列前茅,多次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精品科技期刊[1]。但随着国内优秀论文的外流和学科分化的不断加剧及其他的原因,我刊的收稿总数和影响因子(IF)有所下降。为探索我刊发展的客观规律,对我刊⒛08—2010年发表的所有学术性文献进行载文和引文情况统计学分析,同时观察影响期刊被引频次和IF的因素,以指导编辑部和作者正确认识《中华内科杂志》刊载论文的质量、影响力及其规律和特氪。
资料与方法
1.检索策略:选择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I)作为本研究文献检索的来源。CMCI收录了19%年以来中文生物医学期刊170O余种,累积期刊文献题录摘要信息狎0余万篇,并含有参考文献,可实现发表文献查询、引文查询、引证报告输出等功能[2]。套录⒛08—2010年发表在《中华内科杂志》上的所有文献(套录时间为⒛12年8月⒛日14:00)的信息,包括文题、作者、出版年、卷、期、起始页、终止页、页面、参考文献数、被引频次、基金项目等。剔除非研究性、非原创性栏目的文献,包括:网上资源导航、医海拾贝、读者·作者·编者(绝大部分)、消息等栏目,人选论著、短篇论著、病例报告、会议纪要、述评和争鸣类栏目、综述、讲座、临床病例(理)讨论、标准与讨论、国内外学术动态、海外发表论文选读、读者来信和经验介绍等栏目的文献。
2.数据处理:套录文献经转换整理后录人至M泅oson hcel,手I查阅3年文献,补充文献类型(栏目)、基金类型、研究类型、学科和本文编辑等数据。所有数据由同一位编辑统一判断、录用,若有异议,经编辑部商讨后确定。其中文献类型,一般遵循期刊的栏目进行;但个别栏目按照其文献内容和表述方式归人同类项,比如“继续教育园地”类文献归人“讲座”,“编者的话”归入“专论”,特刊的论著归入“论著”,“读者·作者·编者”里有对发表论文进行讨论和争鸣的归人“读者来信”。基金类型分为:国家级、省市级、机构或个人、多项;其中多项表示受2项或2项以上基金项目资助。研究类型包括:临床、临床取材的实验室研究、实验室(动物)研究、实验室(体外)研究、无研究方法;述评和综述类文献内容涉及临床问题的一般归为临床类。学科按照内科学类二级学科分类,每条文献按照论述内容选择最密切的2个学科(可重复),涉及大内科或大医学领域的统一归为综合。部分学科文献不多,按照相近原则进行合并,如感染/传染病学、神经/精神病学等。其他非内科学领域的文献统一归入非内科类。在个别的因素分析中我们纳人了零被引文献概念,表示该文献未被引用过。
3.统计学处理:采用叩SS H.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用瓦±s表示,非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采用″(P.5,P75)表示,符合正态分布数据的组间比较采用砂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的组间比较采用Wilcclxon秩和检验。P<0。Os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发文一般情况:《中华内科杂志》⒛08—2010年共发文11“篇,各年度分别为412(35.4%)、388(33.3%)和364(31.3%)篇。总发页面为3372页,篇均页面2。⒛页。总被引频次为10⒛次,其中篇均被引为0.93次/篇,面均被引0.31况/面。篇均参考文献为9呖条。由表1可见,《中华内科杂志》3年来发文数在逐年下降,而发文页面未有显著变化,参考文献的数量在明显增加,这反映了我刊近年来控制刊文率和不刻意删减参考文献的策略。
2文献类型的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中华内科杂志》发文量较多的栏目为论著、短篇论著、病例报告、综述和专论。篇均被引频次较高的栏目有标准与讨论、内科论坛、专题笔谈和论著,而综述表现平平,短篇论著、病例报告、临床病例(理)讨论等表现不佳。上述结果说明《中华内科杂志》组织约写的争鸣类文献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而综述类文献在《中华内科杂志》上表现一般,这与国外综述类文献引文产出较好的情况有所不同,说明我刊综述类文献的学术质量普遍不高。零被引文献占有很高的比例(60.3%),其中比例较高的为临床病例(理)讨论、病例报告、短篇论著,这些栏目的文章学术质量相对较弱、显示度低,导致了他们的引用受到了很大限制。
3.基金资助的分析:表3显示,发表在《中华内科杂志》的研究受基金资助的相对少(25.9%),可能与发表在我刊的临床研究较多,而临床的研究受基金资助的较少有关。与无基金资助的文献相比,有基金资助的研究在篇均被引和面均被引上稍低,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00(0.0,1,0)比0.0(0.0,I.0),P=0.288;0.00(0.00,0.40)比0.00(0.00,0.03),P=0.838]。有基金资助的研究很多为基础类研究,且不少为短篇论著类文献,而以临床内科医师作为读者对象的《中华内科杂志》其基础类文章的读者关注度相对较低。同时我刊的标准与讨论、述评和争鸣类文献是引文产出的重点,大幅提高了无基金资助类文献的被引频次。以上几点因素可能是我刊所有文献中无基金支持的研究比有基金支持的研究被更多引用的原因。在有基金资助研究中,除少量的机构或个人资助外,基金资助的项目越多、级别越高,篇均被引频次越高。为能更直观地了解基金资助对论著的引文情况影响,我们再次筛选,只人组论著类文献(表4)。发现无基金资助的文献的篇均被引和面均被引情况稍高于有基金资助者,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篇均被引△,0(0.0,2.0)比0.5(0.0,2.0),P=0.711;面±9初攴引:0.17(0.00,0.40)比0.09(0.00,0.40),P=0.683],与所有文献的基金资助分析结果一致。
4.研究类型的分析:从表5可见,《中华内科杂志》报道的纯临床类文献共叨1篇,占所有文献的83.4%,说明我刊的报道对象相当明确,注重临床类研究成果的报道和推广,其在所有文献中,篇均被引频次和面均被引频次比非纯临床类文献要高出很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0.0,1.0)比0.0(0.0,0,5),P=0,000;0.00(0.00,0 50)比0.00(0.0O,0.09),P=0.OO0]。在非纯临床类文献中越趋于基础,篇均被引频次越低。为排除指南、共识、综述、述评和争鸣类文献对被引情况的影响,我们筛选出论著、短篇论著、病例报告、经验介绍和临床病例(理)讨论类等纯研究性文献进行分析(表6),发现纯临床的文献锐减,篇均被引频次有所下降,尚高于非纯临床类文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0.0,1.0)比0.0(0.0,1,0),P=0。OO6],面均被引频次也高于非纯临床类文献[0.00(0.00,0,33)比0.00(0.00,0.17),P=0.OO2]。而非临床类的研究中,体外实验和动物实验的文献引文产出不高。无研究方法的文献引用等于0。直接筛选论著类文献进行分析(表7),结果与表5和表6类似,纯临床研究类的文献在篇均被引频次和面均被引频次上均优于非临床类文献[10(0.0,2.0)比0,0(0.0,1.0),P=0.000;0,⒛(0.00,0,50)比0.00(0.00,0.25),P=0,000]。在被引方面亦表现出纯临床>临床取材的实验室研究)纯实验室(动物)>纯实验室(体外)>无研究方法的趋势。
5.学科分布的分析:《中华内科杂志》⒛08—⒛10年发表所有文献中(表8),内科领域发文数量最多的为血液病学、心血管病学和胃肠病学。除综合外,肾脏、急诊医学和重症医学是相对发文较少的学科。篇均页面较长的为基础、重症医学和内分泌病学的文章,较短的为综合、急诊医学和神经/精神学科的文献。心血管病学、肾脏病学和呼吸病学有可能附有更多的参考文献。在不考虑学科间被引情况的固有差异下(以下分析同此),单纯从篇均被引次数来观察,神经/精神病学、心血管病学和胃肠病学的篇均引文产出良好,基础、血液病学和风湿病学的引文产出不佳。在面均被引方面,神经/精神病学、心血管病学和急诊医学表现良好,而基础、血液病学和风湿病学继续垫底。在零被引方面,同样表现不佳的血液病学、基础和呼吸病学类文献零被引文献比例相对较高。为尽可能排除影响学科载文和被引情况的因素,我们选择论著类文献做分析,如表9所示,在剔除其他栏目后,发文的情况未有明显变化,发文量前3位还是血液病学、心血管病学和胃肠病学;除综合外,最少的3位还是肾脏病学、重症医学和急诊医学。重症医学、内分泌病学和呼吸病学是篇均页面较长的专业,而神经/精神病学、急诊和心血管病学是发文篇幅较短的专业。急诊医学、肾脏病学和重症医学附有更多的参考文献,血液病学、感染/传染病学和胃肠病学等专业文章的参考文献较少。在篇均被引方面,有明显的变化,急诊医学、神经/精神病学和胃肠病学成为篇均被引较高的学科,而血液病学、基础和内分泌病学垫底。面均被引方面,急诊医学、神经/精神病学和感染/传染病学表现较好,血液病学、内分泌病学和基础垫底。零被引方面,基础、神经/精神病学、内分泌病学零被引文献比例较高。
6.交叉学科的分析:为研究交叉学科的文献是否更受读者喜爱并引用,我们将所有文献分组为交叉学科组和非交叉学科组(表10),结果发现,虽交叉学科组的篇均被引频次和面均被引频次高于非交叉学科组,但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0.0,1.0)比0.0(0,0,1.0),P=0.202;0,00(0.00,0.50)比0砀00(0.00,0,25),P=0.083]。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它不仅是一种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也是测度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其本质是用期刊论文的平均被引用率揭示期刊在学术思想传播中的深度和广度,它使期刊学术水平的评价可以用量化的方法加以测度。随着文献计量方法在科研成果评价中的广泛运用,期刊的IF日益受到广大科研人员和期刊编辑的关注[3]。本研究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对发表于《中华内科杂志》⒛08—2010年文献进行了载文和引文的分析,以期了解我刊被引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通过3年的数据结果分析,我们发现《中华内科杂志》的发文数量在逐年递减,但保持了一个相对平稳的刊出率(基本保持在⒛%余)。每年的发文面数未有大的变化,其中的原因之一是论著类和其他短篇类学术论文的篇幅加长,其二是参考文献的数量增加,从2008年9,21条/篇增加到⒛10年10条/篇。在引文分析方面,我们发现在所有文献中有基金支持文章的引文产出反而比无基金支持的低,这与传统认知的有基金资助的研究学术质量相对较高产生了悖论。一方面是因为我刊刊出的临床类文献中有基金支持的较少(这跟国内基金资助的现状相符),而我刊的临床类文献保持了相对高的学术水平,相反基础类的文献虽有基金支持但不太符合我刊读者的需求,且学术质量一般,所以文章的被引表现不佳;另一方面我刊没有基金支持的指南和述评等文章被引较多,进一步拉大了无基金支持类文章与有基金资助文章之间被引频次的差距。排除其他因素后观察,也得到一致的结果,说明我刊的临床类研究普遍受到读者欢迎。
这一点,在关于研究类型的分析中也得以体现,纯临床研究类的文献占了我刊很大的篇幅,且拥有较高的篇均被引频次和面均被引频次。研究越趋于基础,被引的概率越低。关于学科分布的分析结果,我们虽然初步了解在所有文献和论著中表现优劣的专业,但该结果不能简单地用于判断专科表现的优劣。我们知道,被引频次和IF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学科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4]。不同学科的期刊数目、平均参考文献数、引证半衰期等都会对期刊的IF和`总被引频次产生影响。一个学科的引文数量,总体水平取决于两个主要因素:一是各学科自身的发展特点;二是该学科期刊在数据库来源期刊中所占的比例。总体来说,某学科来源期刊越多,该学科期刊的丿总被引频次和IF就越大[5]。这两大囚素决定了学科IF和总被引频次分布的不均衡性。比如科学引文索引(SCI)通过对收录期刊的平均IF计算发现,心血管病学文献的平均IF为3,8,重症医学文献为3.SO3,内分泌和代谢病学文献,而血液病学文献为5,074[6]。所以本研究的结果还有需进一步细化的地方,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方向。总之,随着专科的日趋细化,我刊在专科领域的优势不断地被削弱,本研究的结果告诫我们要踏踏实实地做好期刊。编辑部要不断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接下来的办刊实践中着重做好以下几件事情:(1)加大优秀稿件组织力度,吸收优质稿源,持续提升期刊质量,增加显示度,降低零被引论文数量,提高期刊知名度,扩大品牌影响力;(2)完善审稿机制,改进发稿流程,缩短出版周期,提升期刊快速反应能力;(3)提高期刊信息化水平,完善网络审稿平台和《中华内科杂志》官方网站,利用网络平台提升品牌价值;(4)开展跨学科的学术交流,推动学科间的交流合作,促进我国内科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内科杂志》历年来获奖情况[EB/OL].http://www.emedicine.org.cn:8081/Jwk_cmank/CN/column/column 115.shtml,2012.
[2]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图书馆[EB/OL].http://www.mlpla.org.cn/contents/204/775.html?_r=7384,2012.
[3]任胜利,李家林,金碧辉.我国部分科技期刊参考文献和被引用情况统计分析[J].编辑学报,2001,(5):261-263.doi:10.3969/j.issn.1001-4314.2001.05.006.
[4]万水才,吴光豪,陈雷.SCI期刊的学科分布及不同学科论文评价的探讨[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4.114-118.
[5]贾志云.期刊影响因子的学科差异、领域差异以及绩效考核[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9,(5):525-529.doi:10.3969/j.issn.1000-3045.2009.05.009.
[6]Web of Knowledge[DB/OL].http://wokinfo.com,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