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其他》

呼吸系统疾病诊治进展

发表时间:2014-09-19  浏览次数:909次

呼吸系统疾病已成为影响人类和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常见疾病。据近⒛年的国家卫生统计数据显示,呼吸系统疾病(未包括肺癌)病死率在农村一直处于第一位,在城市位居第4位[l]。提高我国呼吸系统疾病诊治水平,降低其发生率和病死率,已成为呼吸科医师共同努力的目标。现就近10年来呼吸系统疾病诊治进展综述如下。

1慢眭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常见的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可以预防与治疗的疾病,是全世界慢性致残与致死的主要原因,已成为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2]。⒛01年第一个COPD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全球策略问世——COPD全球创议(GOLD),10年来,经过4次修改更新c GOLD的实施规范了COPD诊断、处理、预防,明确了COPD的治疗目标,推动了COPD治疗个体化,使患者的治疗更贴近需求:2J。结合我国国情,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制定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并每年更新。⒛10年卫生部批准颁布了由卫生部医疗服务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标准”。逐步推广与普及GOID,逐趋规范COPD诊断、治疗和预防,明显提高COPD诊治水平。我国大规模COPD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为我国制定COPD诊治指南和将COPD作为主要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加以研究,提供了流行病学依据。

2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患。全球约3亿哮喘患者,我国哮喘患者超过1500万,严重影响人们健康。1993年“全球哮喘防治创议(αNA)”问世,并在⒛00年和⒛Ⅱ年进行更新,已成为指导全世界哮喘防治的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参考GINA文件,结合我国哮喘防治经验,制定了“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并先后于⒛03年和⒛08年进行2次修订,在全国范围内普及指南与规范化诊治,并根据指南指出的“达到并维持临床控制的哮喘治疗目标”进行哮喘长期教育和管理,明显提高了我国整体哮喘控制水平,但仍有约5%的难治性哮喘患者不能达到良好的控制状态。为此,欧洲呼吸学会(ERS)和美国胸科学会(ATS)分别于1999年、⒛00年发表了难治性哮喘共识意见。GINA也就难治性哮喘定义、诊治做了阐述。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组织相关专家,参考ERS、ATS及GINA的共识意见,结合我国哮喘防治经验,于⒛10年形成了“难治性哮喘诊断与处置专家共识”,在难治性哮喘的定义、疚病评估处理方面统一了认识,并提出了成立全国难治性哮喘协作组的建议,推动和提高了我国在难治性哮喘领域的诊治和研究水平。

3睡眠呼吸暂停(osA):近10年来,我国OSA领域得以迅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qO0多家医院拥有睡眠实验室或开展睡眠呼吸监测c基本形成以呼吸、耳鼻喉为主体,包括心血管、神经、代谢等多个学科联合的0sA诊治的专业队伍。(1)2002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睡眠呼吸疾病学组制定了我国第一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诊治指南(草案)”,有力地指导和椎动全国OSA的临床工作。(2)规范了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的诊治技术,明确多导睡眠图是诊断OSA的金指标,但必须综合病史、症状、体征等资料。持续气道正压通气作为首选和主要治疗手段的认识在不断得到巩固。⒛12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睡眠呼吸疾病学组制定了“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的专家共识”,指导了无创正压通气在OSA治疗的合理应用。严格规定手术只适用于可以解除上气道狭窄的患者,术后需要判定其有效性。这种理念已被列人国内外的诊疗指南,有力地推动了OSA科学的规范的治疗。(3)认识到OSA是一个系统性疾病。有研究显示,OSAs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⒆3%,患者存在显著的晨起和夜间高血压:3],并证明了oSA是引发高血压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对提高我国高血压防控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分别与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在⒛10年发表了“睡眠呼吸暂停与心血管疾病专家共识”[4]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糖尿病专家共识”[5],从多学科唤起人们对OSA系统性损害的重视与关注。

4肺癌:是世界⊥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健康问题。但迄今在肺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研究上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而大量临床循证医学研究表明,肺癌早期诊断与多学科综合治疗对改善肺癌预后有重要意义。强化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在早期肺癌诊断和规范多学科综合治疗上下功夫,提高早期肺癌的检出率及肺癌5年生存率,已成为大家共同努力的目标。(1)从卫生行政管理角度出发,倡导医院开展肺癌联合门诊,在提高早期肺癌检出率和规范肺癌的诊治上取得了成效。(2)由中国抗癌学会肺癌专业委员会牵头联合全国多位专业学者制定了⒛07和⒛10年“中国肺癌临床指南”,以及2011年卫生部以卫生行业标准颁布了“2010中国肺癌临床指南”,对规范和提高我国肺癌诊治水平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3)目前临床上形成了以胸部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成像CT(PET CT)、介人呼吸病学技术和细胞检查间的有机结合的早期肺癌筛查与诊断的新格局。根据现有的肺癌检杳方法的敏感性及普及率,基本上能满足早期肺癌诊断的需要。近年来主要是规范现有的检测技术,研发新的筛查和检测方法,特别是以组学技术为基础的生物标志物,制定合理早期肺癌筛选指南,扩大筛查人群范围,努力提高早期肺癌检出率[6]。

5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多发的感染性疾病,也是可以彻底治愈的临床常见病。不同宿主状态、发病场所、病原体感染均可影响预后,其中病原学诊断对呼吸道感染的治疗具有决定性意义。但从临床实际情况看,迄今病原学诊断仍有很多技术及其实施上的困难。因此根据发病场所和宿主状态划分呼吸道感染的类型,进行经验性抗菌治疗是可选择的方法。为此,⒛Os年ERs制定了“成人下呼吸道感染治疗指南”,ATS和美国感染学会(IDSA)制定了“成年人医院获得性肺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和健康护理相关性肺炎治疗指南”,⒛07年IDsA/ATS制定了“社区获得性肺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参考国外相关指南,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和诊治经验,相继制定了“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和“月市真菌病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对规范诊治呼吸道感染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不同国家地区间呼吸道感染的致病原和耐药情况有很大区别,再加上新的致病原不断出现,细菌的耐药性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必须开展呼吸道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不断修改与完善治疗方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就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做了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为制定我国呼吸道感染诊治指南,指导呼吸道感染诊治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6其他:基于小潮气量或低通气的允许性高碳酸血症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实施,呼气末正压通气等新的通气模式,无创正压通气和有创正压通气技术的合理应用,使机械通气技术成为一项有效的呼吸功能替代技术,在急、慢性呼吸衰竭救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体外膜氧合等技术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救治中的作用与地位得到了肯定。介入呼吸病学相关技术在我国临床上逐渐推广应用,使该项技术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诊治范围不断扩大,已逐渐成为一种新的诊疗手段,不仅在气道、肺脏、胸膜和肺血管疾病病因诊断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且在人工气道建立、气道良恶性病变、胸部肿瘤介人治疗、内窥镜肺减容术等治疗技术上也显示了优势。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