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其他》

《中华内科杂志》近10年发展回顾与展望

发表时间:2014-09-19  浏览次数:758次

《中华内科杂志》创刊于1953年1爿,其前身是与共和国同期诞生的我国第一本内科学专科杂志《内科学报》。经历60载风风雨雨,《中华内科杂志》见证了我国内科学的发展。在庆祝创刊60周年的时刻,回顾和`总结过去的经验,无疑会对我们应对今天以及未来面临的挑战大有裨益。《中华内科杂志》这60谓“风雨兼程”,历经创始兴起、严重动荡干扰阶段,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才步人持续发展阶段。可以说,她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2003年创刊∞周年时,武伯光和游苏宁[】∶对本刊前50年历程进行了回顾,在此仅就近10年期刊的发展进行概述。

一、近10年期刊发展与成绩

《中华内科杂志》经过几代编审人员的精心培育,读者、作者的热情呵护,刊物由小到大,取得了长足发展,时至20世纪⒇年代,作为综合内科的临床、高层次杂志,她已形成了鲜明的风格与特色,成绩斐然,掀开了辉煌的一页。新世纪以来,作为传承者,我们不仅要守住已有的优势,继续发挥她在内科医师成长中的平台作用、我国内科临床学术成就的展示作用,还要在新形势下谋求新发展。

1报道的内容:10年来,我们坚守《中华内科杂志》的临床、综合、高水平的基调,以紧抓报道内容为主要环节。

适时组织各专业文章予以重点报道(即重'点号)是本刊早些年就已形成的风格,近10年我刊每年组织的重点号均不低于10期(即:重点号率不低于833%)。重点号往往是针对当时本学科的热点进行学术导向;在一些非常情况下,会进行及时调整,比如,针对2003年初全国多个省市突如其来的“SARS”,我刊于2003年6期、7期连续组织了两期重点,对SARS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及成功救治经验等及时予以报道,并及时刊登“临床营养学有关专家对伴有营养不良的‘iF典型肺炎’患者给子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的建议”;义如,20⒅年“512”汶川地震,面对震后伤员救治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从抗震救灾一线回来的总编辑工海燕教授立即召集编辑部积极组槁,以最快的速度(2008年第9期)开辟了“抗震救灾专栏”,对地震后挤压综合征的内科防治、伤口感染和地震后患者抑郁、焦虑及睡眠障碍等进行迅速报道,同期发表了王海燕教授的专论“加强跨学科合作、深人分析和总结地震伤害中的医疗经验”和陈香美教授的专论“捉高对挤压综合征的认识建立多学科联合的灾难救治队伍——汶川大地震救治启示”这些不仅体现了医学期l刊的学术价值,更体现了其社会责任。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读者,本刊从2004年第1期在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率先开辟“本期导渎”,导读由当期的责任编辑撰写,刊登在每期的首页,并在导读下方固定刊出本刊编辑部及其所有成员的联系方式。此举不仅方便读者了解本期主要内容、选读文章,同时锻炼了编辑队伍,而且拉近了编者L9读者和作者的距离,深受欢迎,并为系列杂志捌立了榜样正

2.确的学术导向是学术期刊的使命c鲜明的学术导向是我刊几十年来的一大特色,而“专论”文章即是学术导向的集中体现。本刊自开辟“专论”栏目以来,期期不落,2O03—2012年共刊出专论Ⅱ6篇,平均每期刊出2~3篇。这些文章多是对学术观点的阐述,有些是针对当期某篇文章的点评,有些则是对当时临床或科研中现象的评论或指导性建议。如胡大一教授的“关注非精神心理专业科室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林三仁教授的“如何看待氯吡格雷与质子泵抑制剂的联合用药”、李光伟教授的“糖尿病达标治疗中的低血糖不容忽视”、曾正陪教授的“应重视从高珀L压人群中鉴别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王拥军教授的“重视血管认知障碍”等均对读者的临床T作具有指导作用c学术争鸣是学术期刊的亮点,出是办刊的难点。我刊自19⒆年将“医家白述”栏目改为“内科沦坛”,日的是以“论坛”的形式开展不同学派、不同学术观点的学术争鸣。2003—2012年10年间该栏目共发表102篇文章,涉及内容广泛。其中,针对当今我国普通内科进行性萎缩这一临床医学学科建设存在的重要问题,我刊组织的“大内科是否有存在的必要”的讨沦参与的学者最多,通过热烈讨论,在内科医生中达成了“大内科是提高医疗质量和专科医生成才的基础,决不应萎缩”的共识。

2005年3月我刊特将已发表的有关该讨论的20篇文章纂集成册,呈送各级有关行政领导及内科界的学术带头人,目的是希望这些宝贵的舆论能在推动内科的学科发展中起到更大的实效。循证医学自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逐渐得到推广和应用,其问也夹杂着某些不确切的理解。2004年11月我刊约请李光伟教授以“有关循证医学的思考”为题,阐述了对循证医学与临床个例的经验及具体病人个体化治疗关系的观点a2009年又组织了“如何正确看待、应用和推进循证医学的成果,提高临床工作水平”的笔谈讨论,学者们以“实践循证医学不应绝对化”、“正确解读和应用随机对照试验提供的信息”等为题发表了各自的观点,为指导临床正确看待与应用循证医学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侵人性治疗手段治疗房颤动的思考”、“对铋剂在临床应用利弊的思考”等文章是针对某学科当前临床的“热点”或临床医师较普遍应用的治疗方法提出不同的看法,提请临床医师反思。除评论性文章,学术争鸣还体现在对有争议的研究论文我刊也酌情发表并配发编者按或文后点评。医学学术刊物的重要职能之一是开展医学继续教育。自创刊以来,虽然不同时期行使这一职能的形式不一样,但不曾停止,先后以“专家笔谈”、“青年医师进修园地”、“成才之路”等栏日开展这项工作。2000年第1期起以新的面目“继续教育园地”与读者见面,该栏日以传播新知识为主,通常与医药公司联合举办。2003年以来,在“继续教育园地”开展“关注血栓、减少血管事件”、“神经系统疾病伴发抑郁焦虑障碍`“临床戒烟”、“肾素专题”、“关节炎专题”等10个系列讲座,共载文9篇。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在“专题笔谈”栏目中,专家们帮助读者纵向深人地梳理知识,近10年我刊先后刊出“代谢性疾病肾损害`“急性肾衰竭防治”、“焦虑抑郁”、“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感染”、“重症医学镇痛和镇静治疗”、“消化道出血”等”个涉及内科10个专业的专题笔谈,其中包含泓篇讲座。这些专题均由编委会相关专业专家组策划,约请相关专家撰稿,对临床医师帮助很大,深受读者喜爱。规范临床行为,推广、宣传指南及专家共识或建议,医学学术期刊责无旁贷。我刊自20OO年开辟“标准与讨论”栏目以来,前3年刊出共识或指南不足10篇,2000年后其数量明显增加,截至2012年第12期10年间共刊出106篇,平均每年刊出近1I篇,这其中不乏我刊组织的多学科专家讨论制定、内容涉及多学科的指南或共识,诸如“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抗血小板药物消化道损伤的预防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神经系统疾病伴发抑郁焦虑障碍的诊断治疗专家共识”等。为使指南(或共识、建议)能够起到应有的作用,我刊组织有关专家对某些指南或共识进行了解读与推广,对一些指南或共识还适时地进行更新。此等举措不仅对规范临床行为起到积极作用,从中也推动了不同学科专家间的交流与合作,扩大了本刊的影响。临床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临床医师需要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诊疗技能,思维方式方法的培训不可或缺。鉴于内科学的学科特点,我刊在创刊伊始即设立了“庙床病例(理)讨论”栏目,每期至少刊出1篇。至今已刊出⑽0余例,其中2003—2012年共刊出129篇。

1985年、1988年与天津科技出版社合作,先后出版2册《内科疑难病例讨论选编》;2003年又与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合作,从1998年之后发表的临床病例(理)讨论病例中精选161例,按系统重新进行整理,并在每个讨论之后请专家进行点评,总结出该病例的诊断思路,指出诊治过程中成功与失误之处,提出建设性的指导意见,编辑出版了疑难病例会诊丛书之“内科疑难病例会诊”,备受读者喜爱。针对国内一些优秀的研究成果大量投向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杂志的现实,为让更多的国内读者了解并分享国人的研究成果,《中华内科杂志》第九属编委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了创建一个新栏目的建议:将发表在SCI收录杂志上的优秀中国研究论文以中文给予重点介绍。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许多问题。2008年初召开的在京部分编委座谈会上,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行了讨论,并达成共识:栏目名称确定为“海外发表论文选读”,对已在海外发表的文章以摘要形式介绍给读者,对该类文稿的审稿程序予以简化.

2008年第10期该栏目正式与读者见面,栏目开辟以来共介绍了10项研究,这与目前国内研究在国外Sα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数量严重不符,需要今后加大组稿力度.为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渎者,进一步增加纸版杂志的信息量,2009年第1期始,我刊开辟了“网上资源导航”和“医海拾贝”等栏目,使渎者掌握更多获取信息的途径,花最少的时间了解更多的医学信息。不仅深受读者欢迎,也给兄弟杂志以启发并纷纷效仿。2003年第4期出版了创刊20周年专刊。专刊刊登了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吴阶平、前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及当时的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宗淑杰的题词。刊首游苏宁副总编辑与王海燕总编辑发表了“总编寄语”,“我与中华内科杂志”栏目中刊出了翁心植、罗慰慈、陈灏珠、陆道培、田庚善、贾博琦、张乃峥、赵鸣武、王世俊和赵金垣、张家埙11位老专家及张宏恺、孔华宇、武伯光3位老编辑部主任的署名回忆文章;武伯光和游苏宁两位主任回顾了“《中华内科杂志》发展简史”;同时刊登了丁云秋等“《中华内科杂志》近五年部分栏目引文分析”及侯鉴君等“《中华内科杂志》读者调查报告”。

2009年建国60周年之际,我刊于2009年第10期设“庆祝建国60周年”专栏,发表了王海燕总编辑“与祖国同庆”、曾庆馀副总编辑“铁肩挑道义妙手织文章——《中华内科杂志》与祖国共进”及编辑部主任侯鉴君以编辑部署名的“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纪念文章,回顾了本刊与共和国共历坎坷,伴随祖国发展而成长的历程。2信息化进程:2003年1月,为庆祝《中华内科杂志》创刊∞周年,经过3年的辛勤努力,我刊编辑并出版了《中华内科杂志》50年全文光盘,年全文目次及作者索引。该全文光盘采用Atlobe公司提供的电子版技术,在当时是一种为全世界众多医学期刊所采用的国际通用平台,其主要特征是能保持原刊版式并在原刊上实现全文检索,大大方便了读者查阅历年的《中华内科杂志》。2008年2月中华医学会与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签署独家期刊数据库合作协议。我刊作为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中的一员,数字化出版由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独家代理。借助万方数据库平台,通过优势互补,达到合作共赢,实现了期刊出版的数字化为了实现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内容资源的有效数字化传播,同时保护这些数字化资源在网络链接中的知识产权和网络传播权,为标识对象的版权状态提供基础,实现对数字对象版权状态的持续追踪,自第1期开始,我刊与其他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纸版期刊和数字化期刊的论文均在文章首页左下角标注数字对象惟一标识符(DOI)。按中华医学会统一部署,2009年始我刊启用中华医学会信息管理平台上的远程稿件管理系统对稿件进行处理,逐渐取代了原来使用的玛格泰克公司研发的稿件管理系统,2009年1l月起停止接收通过电子邮件投稿和邮寄的纸质稿件,实行在远程稿件管理系统中处理稿件,包括稿件接收、送审、退修(退稿)、发排等,同时实现了专家在系统上审稿,作者通过系统投稿、查询、校对等;编辑与审稿专家利用系统可以进行论文相似性检索。

这大大方便了稿件处理过程,缩短了处理周期。目前该系统有些功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利用。实现完全无纸化办公还有一段路要走。2011年7月《中华内科杂志》网站改版开通,利用这一平台,我们可以及时发布学术信息、预告本刊的报道内容,开展学术讨论,加强读者、作者、编者的交流,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的内科医师,扩大本刊的影响。目前读者可以通过网站查阅最新一期以及往期杂志的目次和论著文章的摘要,并可查阅有关资讯;我刊网站与杂志社远程稿件管理系统进行了链接,方便作者在线投稿,专家在线审稿。同期开通了《中华内科杂志》官方微博,方便了读者及作者与编者的沟通。目前我刊网站与微博的访问量还不尽如人意,还需要我们宣传,进一步扩大影响。3.来稿及刊出情况:2003年以来,《中华内科杂志》每年的刊出率[本年度刊出稿数/(上年度存稿数+本年度收稿数-本年度存稿数)]维持在214%~203%,以’0∞年最高(因20∞年存稿数较高);20∞-20∞年年来稿量1758~1921篇,2010年1464篇,20I1年1575篇,2012年1601篇;为了保持合理的刊出率,调整了每年的期面数,2003年每期”面,2004年sO面,2005—2011年88面,2012年20面。近些年并对录用稿件放宽了篇幅与引用参考文献条数的限制,致使年刊出文章数由2008年以前的硐0余篇,逐渐降至近年的200余篇。稿件的处理时滞方面,2003年以来录用稿件280d内刊出比例呈逐年增高趋势,分别为600%、70 79乞、81 8%、92 29乞、86 99b、95 1C石、97.79乙、93~49乞、叨5%、%1%;未被录用的稿件I80d内退稿比例也呈逐年增高趋势,分别为821%、刀l%、%3%、%7%、叨5%、叨6%、叨2%、叼3%、叨9%、眨2%。数据显示,2012年这两项比例均有所降低,需要日后丁作中注意。

4.学术活动:举办专题学术研讨会、学习班是期刊引导学术发展的形式之一,也是期刊扩大影响的有效途径。2008、2009年我刊先后举办过全国内分泌代谢疾病研究进展学习班、全国消化疾病诊治进展学习班、内科临床新进展高级研讨班及糖尿病与代谢综合征专题论坛,授课教师均为各领域的知名专家,来白全国各地的学员表示,能够聆听本领域最知名专家的讲座,系统梳理专科知识,并就临床中遇到的问题请教专家并与参会者互相交流,对日后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大有帮助。发挥学科优势,抓学科交叉点开展学科间的交流。自身免疫性肝病是一类由自身免疫反应介导的慢性肝胆疾病,患者常就诊于肝病科或风湿免疫科。为推动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对本类疾病的认识和临床诊疗水平,我刊于2009年9月组织北京地区两个学科的部分专家,就有关白身免疫性肝炎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诊断和治疗问题进行座谈c会后总结整理了纪要发表在2010年第4期。2012年10月义组织了炎症性肠病消化科及风湿免疫科专家学术交流会,与会专家讨论热烈,就炎症性肠病的临床问题进行了深人交流,并希望我刊再次组织类似学术交流会。

5编委会:我刊每年年末召开1次在京编委座谈会,总结前一年的工作,并就来年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2007年初成立了以王海燕教授为总编辑,胡大一、林三仁、钱桂生、阮长耿、王拥军、翁`b华、游苏宁、曾庆馀、曾正陪为副总编辑的《中华内科杂志》第九属编辑委员会,崔德健、高妍、姜素椿、楼方定、陆星华、欧阳钦、潘长玉、施桂英、斯崇文、王爱霞、王妲、吴宁、项坤三、许贤豪、于中麟、赵鸣武、钟南山、朱文玲为顾问。本届编委会有编委(含总编辑和副总编辑)1OO人,通讯编委%人c2007年3月在北京举办了第九届编委会,会上编委们就重点号的编辑、进一步增强期刊的可读性、提高发行量、不断强化审稿工作、加强编委与编辑部的沟通与联系等议题进行了研讨。会议通过了本届编委会不设固定的编审组,每次定稿请该阶段审稿较多的专家参加定稿会的提议。并决定对时限性较强的稿件,实行2~3审后总编或副总编定稿制。编委们强调指出,内科杂志应该抓学科交叉点进行报道,并应进一步重视不同观点的学术争鸣。

6编辑队伍建设:2003年在本刊编辑部工作了20余年的武伯光编审光荣退休。编辑部由杂志社副社长兼编辑部主任游苏宁、副主任侯鉴君、编辑李敬东、丁云秋、胡朝晖、编辑干事何跃美组成。2006年杂志社开始实行编辑部日标管理责任制,游苏宁编审不再兼任编辑部主任,副主任侯鉴君编审竞聘上岗编辑部主任,其他人员不变。2007年6月聘任一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年轻编辑沈志伟,2008年初年轻编辑沈锡宾通过竞聘上岗编辑部副主任,两位年轻编辑的加人,为编辑部带来了活力,使编辑部人员年龄分布形成梯队、知识结构更趋合理。20⒆年9月李敬东编审光荣退休。

7期刊指标、数据库收录情况:我刊很早即被美国权威检索刊物《Inclcx Mc山cus》收录,后一直被医学权威数据库Mctlhne/PtlmMctl收录。我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被中文核心期刊要日总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所有国内知名数据库收录。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显示,我刊2004一2011年总被引频次逐年上升,2011年达硐20次,在内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3、4名;特别要说明的是,这些年我刊的他引率始终保持在,2007—2010年均为098;但是,影响因子呈逐年降低,至20O9年探底后近两年呈回升趋势,在内科学类期刊中的排名波动较大,2004年第5名,2009年第’0名,2011年第10名。中华医学会绝大多数期刊2009'年影响因子均大幅下滑,其原因有待深入分析、研究。8荣誉亏奖励:2003年以来,我刊在历次各级评奖中均榜上有名;2005年荣获我国期刊界政府奖——笫=届国家期刊奖;2003、2004、2006年获得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5、2008年2次获得中华医学会优秀期刊一等奖,2010年被评为中华医学会优秀期刊;两度(2007—2008、2011—2012)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学术期刊专项基金资助(这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为提高我国学术期刊水平而设立的专项基金,在获得该项基金的期刊中,我刊是为数极少的未进SCI的巾文刊之一);我刊为2008-201l年度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示范项目(C类),2012—2014年度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期刊出版质量提升项日;在2007-2012年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综合质量审读排名巾我刊始终名列前茅。

二、期刊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目前期刊发展中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3方面。

1期刊问的竞争勹内科学科的进行性萎缩:目前我国真正设置大内科的三级甲等医院屈指可数,代之以内科领域各专科的蓬勃发展,在医院领导和临床医师中普遍存在重专科轻综合现象。另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医学期刊1300余种,内科领域相关的杂志100余种,这其中以专科杂志占据绝大多数。仅以’0ll年巾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为例,其临床内科类期刊52种,其中综合内科类期刊只有5种,其余均为专科杂志

2“国际化”挑战:随着国家有关期刊主管部门对“期刊国际化”要求的日益迫切,以及给予被℃I收录期刊的特殊地位与种种优惠政策,加之各级科研机构对被Sα收录沦文的高额奖励及其数量的硬性规定,使国内几乎所有高水平科技期刊均面临前所未有的窘境,一方面说是代表国家水平的期刊,而另一方面真正代表国家水平的研究成果又源源不断地涌向国外的Sα收录期刊⊙对此,我刊有切身体会,近些年我刊已很难收到最优秀的原创稿件。期刊是科研成果的载体,没有一流的科研成果,何谈一流的期刊!3数字信息网络对传统纸版期刊的冲击: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日益普及和网络经济的迅猛发展,网络期刊由于采用了新的技术手段,凭倩及时、互动、精准、成本低、覆盖而广、信息量大等优势,其发展的态势非常猛烈,形势咄咄逼人;数字信息媒体以其高速、便捷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和阅读的方式,我刊与其他纸版期刊发行量的逐年减少,就足见数字信息网络对传统期刊构成的威胁和挑战。

三、知难而上,应对挑战因为筹各纪念创刊∞周年活动,历年的《中华内科杂志》又呈现在我们面前,从—本本杂志我们感到了历史的变迁,期刊从封面、装帧、印刷、纸张到栏目、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翻开历史画卷,《中华内科杂志》前进中虽几经帜1雨,但炽1雨过后总可见彩虹,前辈们写下了辉煌的篇章。作为《巾华内科杂志》传承者,我们没有理由让其身上的光环褪去光泽。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我国传统的经济模式正向知识经济模式转变,作为知识信息载体的科技期刊,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属领导强调要以实干精神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提“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让口前陷人困境的国内优秀期刊看到一缕曙光,令我们期刊人备受鼓舞c国家推出的出版行业改革以及对转企改制的出版单位给予的优惠政策,将推动我国出版行业蓬勃发展。《中华内科杂志》作为具有60年办刊经验的老刊,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将以具有近百年历史的中华医学会为坚强后盾,以120余种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为依托,借助国内知名数据库平台,加快期刊信息化步伐。《中华内科杂志》第十届编委会已经组成,新一届编委会聚集了我国内科各专业的精英,我们将紧紧依靠编委会,团结全国的内科学医师,积极抓住学科热点、交叉点积极展开学术活动,进一步开展学术争鸣,加强读者、作者与编者的沟通,努力缩短稿件刊出周期,探索新的传播方式,力争做刊载国内一流研究成果的“精品期刊”。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