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其他》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发表时间:2014-09-02  浏览次数:860次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肝脏慢性、进行性、弥漫性病变。肝硬化是世界性疾病,在人类主要死因中居第4位或第6位,是我国常见疾病和主要死亡病因之一。病因学上,欧美国家常见酒精性肝硬化,在亚非发展中国家,肝炎后肝硬化占肝硬化总病患的50%以上,尤以我国为甚。2004一01-2007一03,笔者研究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后肝硬化的中医证型分布,探讨中医证型与Child一Pugh分级的相关性,并经过统计学分析,为中医证型提供客观依据,丰富临床研究资料,了解肝硬化不同证型肝脏储备功能状态,为指导临床治疗、判断预后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江苏省中医院脾胃病科住院患者173例,男110例,女63例;年龄30一81岁,平均(58.0士14.5)岁;病程2一10年,平均(5.0士1.4)年;肝硬化Child一Pugh分级:A级29例,B级74例,C级70例。  1.2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c,,。中医诊断标准参照“肝硬化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同时将本病分为主证:肝郁脾虚证、肝胆湿热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兼证:癖血内结证、水湿内阻证。  1.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扩检验分析主证与Child一Pu幼分级的关系、兼证与Child一Pugh分级的关系、兼证分布与主证的关系、主证与并发症的关系。  2结果  2.1主证与Child-Pugh分级的关系见表1。  由表1可见,A级29例,以肝郁脾虚证(65.5%)为主,肝胆湿热证34.5%,未出现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肝郁脾虚证与其他3种主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胆湿热证与其他3种主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B级74例,4种主证皆可见,各证型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尸>0.OS)oC级70例,以脾肾阳虚证(52.9%、肝肾阴虚证(28.7%)为主,未出现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与其他3种主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肾阴虚证与其他3种主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兼证与Child-Push分级的关系见表2。  由表2可见,疲血内结证可见于各级,且各级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水湿内停证可见于B级与c级,且c级与a,B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兼证分布与主证的关系见表3。  由表3可见,在兼证上疲血内结证有64例,与4个主证皆可相兼,且4个主证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水湿内停证sa例,多与脾肾阳虚证相兼,与其余3个主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2.4主证与并发症的关系见表4。  由表4可见,本组病例中并发症上消化道大出血20例,肝性脑病17例。上消化道大出血在肝胆湿热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中皆可见,且在脾肾阳虚证中多见(P<0.05)。肝性脑病在肝胆湿热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中皆可见,且在脾肾阳虚证中多见(P<0.05).  3讨论  3.1中医证型与Child-Pugh分级的关系研究发现,Child一Pugh分级中A级以肝郁脾虚证为主,其病位主要在肝、脾二脏,病程一般处于早期,正气未衰,及时诊治,预后较好。肝胆湿热证虽是邪实为主,但病机寒热错杂,A,B,C3级均可见到,仍以A级居多。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一般病程较长,病程多处于中后期,以C级多见由于血疲是肝硬化的主要病理因素,各种病邪若与气血互结,皆能奎塞经络,经气不利,脉络癖阻,日久而成庙积。《金匾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指出“积者,脏病也,终不移”,古人亦曰积为血病,故肝硬化本身就是血病。  兼证疲血内结证可见于4种主证,且各主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意义(P>0.05)。肝硬化属中医学鼓胀范畴,基本病理变化总属肝、脾、肾受损,气滞、血疲、水停腹中。病变脏器主要在肝、脾,久则及肾。肝主疏泄,司藏血,肝病则疏泄不行,气滞血疲,进而横逆乘脾,脾主运化,脾病运化失健,水湿内停,进而土奎木郁,以致肝脾俱病。病延日久,累及于肾,肾关开阖不利,水湿不化,则胀满愈甚。病理因素不外乎气滞、血癖、水湿、水液停蓄不去,腹部日益胀大成鼓胀之病。喻嘉言曾概括为“胀病亦不外水裹、气结、血疲”。气、血、水三者则各有侧重,又常相互为因。肝脾日虚,病延及肾,’肾火虚衰,不但无力温助脾阳,蒸化水湿,且开阖失司,气化不利,而致阳虚水盛;若阳伤及阴,或湿热内盛,湿聚热郁,热耗阴津,则肝肾之阴亏虚,肾阴既损,阳无以化,则水津失布,阴虚水停。研究发现,水湿内停证可见于4种主证,多与脾肾阳虚证和肝肾阴虚证相兼,且脾肾阳虚证与另外3种主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中医证型不同,Child一Pugh分级也不同。随着中医病理的发展,中医证型由肝郁脾虚、肝胆湿热乃至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发展,而Child一Pugh分级也由A级向C级变化,肝脏储备功能受损呈进一步加重趋势。  3.2中医证型与并发症的关系本研究是基于住院患者中生存患者病案,并发症中肝肾综合征往往并发于晚期肝硬化患者,且多为死亡患者,故不予研究。从上消化道大出血、肝性脑病这2种并发症可看出,上消化道大出血在肝胆湿热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中可见,发生率分别为6.67%,18.64%,18.75%,且脾肾阳虚证与其他3种主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性脑病在肝胆湿热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中可见,发生率分别为4.4%,16.9%}15.6%,且脾肾阳虚证与其他3种主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O5)。  上消化道大出血属中医学血证范畴,其病机为火盛和气虚,火盛能灼伤脉络,迫血妄行;气虚不能摄血而出血。  而血液的正常循行有赖于心、肺、肝、脾等内脏相互协调,共同完成。而控制、约束血液在脉内正常运行且不外溢及调节血量的功能,主要靠脾统血、肝藏血的生理功能来完成。当肝失条达,肝郁气滞,气滞血癖;脾失统摄,脾虚不摄,就会导致血不循经而出现呕血、便血等出血倾向。其病位在肝,累及脾肾、气血阴阳,而正气虚亏则是本病发生的内在因素。并最终可导致肝、脾、’肾三脏及气血阴阳俱虚,痰癖水互结。脾肾阳虚证与肝肾阴虚证出现于肝硬化晚期,其正气虚弱,肝、肾、脾俱损,痰癖水互结,故易出现上消化道大出血。  肝性脑病属中医学昏迷、癫狂范畴,其病因病机为黄疽、积聚、鼓胀等病变日久,正气虚弱,痰湿滞留,疲血内结,邪热内蕴;复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失治误治、情志所伤等因素,致使气机逆乱,痰湿上犯蒙蔽清窍,或邪热上攻而扰乱神明,或因血热妄行,或因癖血内结,致使血不循经,出血失血等,致正气衰竭,阴阳不相维系,神无所倚而昏迷,多出现于晚期。脾肾阳虚证与肝肾阴虚证出现于肝硬化中、晚期,其正气虚弱,且多合并水湿内停证,易出现痰湿;合并痪血内结证,使血不循经,出血失血等,致正气衰竭,阴阳不相维系,神无所倚而昏迷。故以上2种证型易出现肝性脑病。  并发症常出现于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中医证型不仅能为临床用药提供辨证依据,也有助于预后判断。  参考文献  梁扩寰. 肝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6.  Pugh RN,Murray-Lyon IM,Dawson JL. Transection of the oesophagus for bleeding oesophageal varices[J].British Journal of Surgery,1973,(08):646-649.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06):324-329.  危北海,张万岱,陈治水. 肝硬化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0):869-871.doi:10.3321/j.issn:1003-5370.2004.10.001.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