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治疗Ⅲ~Ⅳ度环状混合痔的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4-06-30 浏览次数:675次
Ⅲ~Ⅳ度环状混合痔属于痔疮中的一种类型,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的肛肠疾病,因其临床症状明显、易反复发作、难治性等临床特点,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质量。临床医学上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疗效各异,常见的传统手术(痔外剥内扎术)对Ⅲ~Ⅳ度环状混合痔的一次性治疗效果并不显著[1]。经过研究表明,采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PPH)治疗Ⅲ~Ⅳ度环状混合痔疗效显著。选择2009年6 月~2012年6月90例Ⅲ~Ⅳ度环状混合痔患者,对采用PPH和痔外剥内扎术疗法的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9年6月~2012年6月90例Ⅲ~Ⅳ度环状混合痔患者,男42例,年龄24~57岁,病程2~16年。女48 例,年龄23~58岁,病程1~18年。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 4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患者入院后予完善三大常规、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心电图、胸片等术前相关辅助检验检查及术前各项准备工作。 1.2.2 麻醉:采用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 1.2.3 手术操作:采用PPH疗法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患者取截石位,首先用双手食指进行充分扩肛,对发病部位及严重程度作出明确判断后,采用扩张器放入肛门内进行扩肛,并缝合固定于肛周皮肤上,取出内置栓,将痔核回纳至正常解剖位置,置入缝扎器,在齿线上方约3~4 cm位置的黏膜上采用7号丝线从截石位3点和(或)9点位黏膜下层开始进行顺时针做1个或2个荷包缝合,荷包间距约1 cm,取出缝扎器,将开到最大的吻合器头端插入肛门内荷包缝处的上端,将牵引线由带线器拉出肛门外进行收紧打结、牵拉,旋转收紧吻合器,打开保险装置击发后保持关闭状态30 s,加强止血作用。将吻合器旋开取出,放入缝扎器检查吻合口是否有出血现象,若有出血予缝扎止血,术后肛门内填塞包裹凡士林纱布的引流管。对照组采用痔外剥内扎术治疗。
1.3 疗效标准[2]:痊愈: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以及由痔疮而引发的多种并发症都消失。显效: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痔疮及由此引发的并发症得到明显的改善。有效: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有所改善,但不明显,痔疮及由此引发的并发症有一定的改善。无效: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无消失,痔疮及由此引发的并发症无消失,或加重。
1.4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分别采用上述两种不同手术方法治疗的两组环状混合痔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目前临床医学上认为痔疮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主要以肛垫学说和静脉曲张学说两种为主,其中以Ⅲ~Ⅳ度环状混合痔最为典型,其临床特点是:症状(便血、痔脱垂、瘙痒)明显、发作频繁、病情较重,易出现中度、重度贫血等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工作及生活质量。当前,国内基层医院对于治疗Ⅲ~Ⅳ度环状混合痔的方法主要为痔外剥内扎术,但由于手术部位的解剖和生理学特点,容易使患者出现疼痛、出血、感染及肛门狭窄等并发症,不利于患者病情康复。而PPH是以痔疮的上述两种发病机制为理论依据的手术方法,可以避免术后肛门狭窄,减轻术后疼痛,减少术后出血、感染的发生,使手术治疗更加完善,但也有报道发生吻合口狭窄、直肠穿孔、腹膜后脓肿等极少数的严重并发症,必须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及手术禁忌证。通过研究表明,在临床医学上采用PPH治疗Ⅲ~Ⅳ度环状混合痔的效果显著,具有术后患者痛苦小、恢复快、疗效好、住院时间短、复发率低等优点,可以实现在较短时间内康复。因此,采用PPH治疗Ⅲ~Ⅳ度环状混合痔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4 参考文献
[1] 汪建平,黄美近.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在中国开展的概况 [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4,24(1):33.
[2] 姚礼庆,钟芸诗,孙益红,等.吻合器痔上黏膜钉手术治疗重度痔疮226例[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4,24(1):25.
[收稿日期:2013-11-15 编校: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