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
发表时间:2014-05-16 浏览次数:676次
随着围产专业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多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及超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被救治存活。在救治过程中因为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皮肤柔嫩,角质层薄,过频的刺激、较强的皮肤消毒、撕揭胶布等都可以造成皮肤受损[1-2]。我科因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出现医患矛盾现象,矛盾焦点是今后是否留下瘢痕,这种现象做很多工作才勉强平息。所以分析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原因,并通过有效的干预措施减少皮肤损伤的发生十分重要。现将我科的工作经验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20ll年1月至2012年9月,我科共收治极低出生体质量儿ω例,其中男性m例,女性娲例,平均胎龄20周,平均体质量11kg,平均住院日19d。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进行常规基础护理;干预组31例,在常规基础护理基础上进行预防皮肤损伤的措施。两组患儿性别、胎龄、体质量、住院天数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对照组发生皮肤损伤6例,分别是粘贴伤2例,鼻中隔损伤2例,摩擦伤1例,静脉穿刺伤(局部水泡)1例。干预组发生皮肤损伤2例,均为胶布粘贴伤。干预组预防效果明显优于对月黑组(/2=13 83,P(005)。
3护理
3.1造成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主要因素①粘贴伤:因为早产儿胶原纤维数量较少,表皮与真皮间的连接欠紧密,皮肤的游动性大,在撕揭胶布时皮肤容易受损,甚至出现皮肤剥脱[1]。特别是辐射台、蓝光箱、暖箱内的早产儿,纸胶布或透明敷贴长时间加热后,胶布的黏性增加,胶布撕下时皮肤发红或破损。胶布粘贴伤是NICU中引起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皮肤破损的首要因素[3]。②静脉穿刺伤:主要表现剃刀伤、注射局部水泡。由于早产儿的皮肤角质层较薄,真皮层缺乏胶原,弹力纤维也较少,在摩擦或受热的情况下容易出现水疱[1]。③摩擦伤:由于新生儿皮肤组织结构的特点,使新生儿表皮防护功能比成人差,在摩擦与牵拉作用下容易损伤[4]。睡在蓝光箱有机玻璃上的早产儿由于床面过硬,双足外踝等骨隆突处皮肤易造成擦伤。④压伤:使用CPAP的早产儿,鼻塞对鼻中隔损伤;床单上硬物硌伤;血氧探头、肤温探头固定时间长,局部皮肤受压过久均可引起。⑤药物外渗:早产儿血管壁薄,通透性高,需要静脉输注氨基酸、脂肪乳、电解质、高糖等刺激性药物和血管活性药物,如果观察不及时药液会外渗皮下,造成皮肤水肿坏死:5]。
3.2防范医源性皮肤损伤的护理干预措施①加强管理,提高护士的专业警惕性和护理风险存在的意识,采用预见性护理模式控制和预防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医源性皮肤损伤。②尽量减少胶布使用:固定气管插管、监护仪电极和探头,先用人工皮贴,再将胶布贴在人工皮上,可避免撕揭胶布时对皮肤造成损伤[6]。固定静脉留置针、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选择使用透气性好、富有弹性的低过敏的透明敷贴固定,尽可能减少胶布与皮肤的接触面积。血氧饱和度等探头,每3h更换部位,探头不可固定过紧,更换时间在护理记录单上记录。③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开展PICC新技术,极大程度地避免了反复穿刺和撕贴透明敷贴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皮肤损伤[7]。④对蓝光箱内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使用鸟巢,骨隆突处用多爱肤超薄敷料粘贴保护,防止摩擦伤。每班检查更换床垫,维持舒适体位,每3h更换体位,并记录。⑤保持床单平整,防止针头帽或棉签、各种导线置于皮肤下。对使用CPAP的早产儿,鼻部增加亲水性敷料保护,可有效预防鼻中隔压伤发生[8]。⑥加强输液管理,勤巡视细观察。对于需要长期静脉高营养支持的患儿,给予PICC置管,减少了频繁穿刺和外周静脉外渗造成的皮肤损伤。
4讨论
医源性皮肤损伤多系人为因素造成,故重在预防。本组病例中,干预组的医源性皮肤损伤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事先防护和干预是有效的。同时加强护士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对操作环节的质量控制,提高护士的专业警惕性,对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