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中医院大肠埃希菌的分布和耐药性分析
发表时间:2014-05-08 浏览次数:672次
大肠埃希菌(ECO)是人类和动物的肠道正常菌群之一,广泛存在于自然和医院环境中,为条件致病菌,ECO 是社区和医院感染常见的细菌[14]。本院历年的细菌分离率排名中,该菌一直稳居第一。而且大肠埃希菌是产ESBLs的最常见细菌,ESBLs的产生与使用抗菌药物的种类、剂量、用药方式、使用时间以及患者疾病类型和治疗手段有关。本院是中医医院,部分科室以中医中药治疗为主,不同科室收治患者的病情以及抗菌药物的使用各不相同,为了解该菌在不同标本、不同科室的 耐药状况,笔者对2011年4月至2013年3月本院不同来源的ECO 进行耐药性统计,以期发现耐药性差异,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菌株来自本院2011 年4 月至2013 年3 月,各类临床标本分离的ECO414株。
1.2 仪器与试剂 各种分离培养基为郑州安图生物有限公司生产,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TBexpression 半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及配套的试剂条;头孢哌酮/舒巴坦药敏纸片购自OXOID 公司;大肠埃希菌ATCC25922为标准菌株。
1.3 方法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2版)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TBexpression半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及其配套的试剂条,并严格按说明书操作;其中头孢哌酮/舒巴坦采用KB 法;药敏结果判断及ESBLs 确证试验参照CLSI2008 年推荐的方法进行。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WHONET5.4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ECO 的分布。
2.2 ECO 的耐药率。ESBLs总体产酶率为44.5%,痰、分泌物、尿液、血液产酶率依次为:68.9%、44.7%、35.2%、25.0%;内科、骨伤外科、门诊、肛肠科、妇产科产酶率依次为:53.2%、44.4%、43.1%、31.1%、21.6%。
3 讨 论
本院分离的ECO 标本来源主要是分泌物、尿液和痰,科室来源主要是内科和肛肠科,这与这些标本和科室的送检量较大以及ECO 在这些标本和科室的分离率高有关。在尿液、脓液、血液、分泌物所分离的致病菌种类中,ECO 的分离率位居第一,特别是尿液,ECO 占所有分离菌的50.2%,说明尿路感染有一半是由ECO 引起;肛肠科、妇产科、门诊部这三个科室所分离的致病菌种类中,ECO 的分离率也居第一位,尤其是肛肠科ECO 占所有分离菌的61.6%,这与该菌在感染部位的定植有关。因此,在对ECO 高检出率的部位和科室实施抗感染治疗时,应首先考虑ECO 的存在。本次监测结果提示,未出现耐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菌株;加酶抑制剂的药物耐药性低于10%,说明加酶抑制剂的药物用于治疗ECO 引起的感染具有较佳的疗效;此外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也大多低于10%;环丙沙星耐药率约50%左右;ESBLs检出率平均为44.5%。产ESBLs是ECO 最重要的耐药机制,它能够水解青霉素、广谱及超广谱头孢菌素和单环β内酰胺抗菌药物,编码质粒可以携带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物的耐药基因,导致交叉耐药和多重耐药[5]。ESBLs的产生与连续使用抗菌药物时间长、使用三代头孢、联合用药和频繁更换用药有关[6]。不同地区、不同医院各有差异,肖利君[7]报告33.77%,陈梅莉等[8]报告47.56%,2010 年CHINET 网和Mohnarin分别为56.2% 和70.5%[910]。本院ECO 产ESBLs以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处于相对较低水平,这与本院是中医医院,较多使用中医中药治疗并控制了抗菌药物的使用有关。本次监测结果同时显示:本院不同科室和标本的ECO 产ESBLs的情况与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成正比,即产ESBLs高的,其他药物的耐药率也相对较高。而且不同科室不同标本差别较大,在一些通常使用中医中药治疗的科室如肛肠科、妇产科,ESBLs仅为31.1%、21.6%,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也较低。而较经常使用抗菌药物的科室如内科,ESBLs 高达53.2%,耐药性最高。同样,呼吸道感染往往反复发作,使用和更换抗菌药物的频率高,加之定植菌等原因,使得痰标本的分离株ESBLs高达68.9%,耐药性高于其他标本。因此收治患者的疾病类型以及治疗手段、抗菌药物的使用各不相同,这可能是导致不同来源ECO 耐药性差异较大的原因。因此,就一个医院来说,对不同的科室和标本进行耐药性统计是很有必要的,经验用药不能笼统地根据全院的耐药率。只有对不同医院的不同的科室和标本进行耐药性检测,才能真正达到正确指导临床用药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刘韶晖,许建成,刘铜军.连续5年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的耐药变迁[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14(12):19801982.
[2] 胡龙华,贾坤茹,胡晓彦,等.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耐药性分析[J].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2004,4(4):239241.
[3] 吴金英,李岩斌,王士忠,等.大肠埃希菌感染的临床分布与耐药性[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7):826827.
[4] 李皇,张耀平.大肠埃希氏菌连续五年耐药性监测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27(9):11001101.
[5] 赵庆英,刘德梦.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10,31(4):1S4190.
[6] 穆海霞,陈俊清,吴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及产酶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9):41484150.
[7] 肖利君.大肠埃希菌临床感染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1,18(2):345347.
[8] 陈梅莉,唐志华,肖幸丰.2009年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20):32193220.
[9] 朱德妹,汪复,胡付品,等.2010年中国CHINET 细菌耐药性监测[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1,11(5):321329.
[10]肖永红,沈萍,魏泽庆,等.Mohnarin2010年度全国细菌耐药监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3):48964902.
(收稿日期:2013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