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发酵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发表时间:2014-04-28 浏览次数:604次
非发酵菌是一类在厌氧条件下不发酵分解葡萄糖的革兰阴性杆菌,主要有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莫拉菌属等,多为条件致病菌,但近年来在住院患者中的分离率逐渐升高,已成为院内感染重要致病菌[15]。本文对本院分离的416株非发酵菌的分布、构成比及耐药性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控制细菌耐药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2011年本院分离获得的非发酵菌416株,均分离自临床合格标本,且同一患者相同来源标本连续分离相同细菌时,选用首次分离株。
1.2 方法 应用细菌鉴定及药敏板(珠海迪尔)进行菌株鉴定与药敏试验,药敏检测采用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判读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标准[6]。部分药敏试验采用KB 纸片法进行补充。采用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粪肠球菌ATCC2921和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购自云南省临床检验中心)进行室内质控,且结果均在CLSI规定范围内。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细菌鉴定及药敏板配套软件进行药敏数据统计;统计学处理采用SAS8.0软件,率的比较采用χ 2 检验;显著性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 果
2.1 非发酵菌在不同标本中的分布 416株非发酵菌在不同标本中的分布及分离率见表1。
表1 非发酵菌在不同标本中的分布及分离率物及脓液757 111 14.7
呼吸道标本641 170 26.5
尿液标本597 40 6.7
各种穿刺液78 18 23.1
血液186 9 4.8
其他 178 68 38.3
合计2437 416 17.1
:包括精液、前列腺液、粪便和静脉留置管等标本。
2.2 非发酵菌的构成 416 株非发酵菌以不动杆菌属[38.5%(160/416)]和假单胞菌属[41.3%(172/416)]为主,其主要构成见表2。
表2 非发酵菌的构成
铜绿假单胞菌130 31.3
鲍曼不动杆菌93 22.4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53 12.7
洛非不动杆菌24 5.8
血不动杆菌16 3.8
其他非发酵菌100 24.0
合计416 100.0
2.3 药敏试验结果 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是主要的非发酵菌,其药敏试验结果见表3。
表3 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
氨曲南- - 35.4 53.8
四环素84.8 13.0 78.6 0.0
阿米卡星81.5 18.5 8.5 90.0
环丙沙星85.9 14.1 22.3 64.6
诺氟沙星93.5 5.4 21.5 68.5
哌拉西林84.9 11.8 33.8 66.2
庆大霉素84.8 14.1 55.4 41.5
头孢曲松93.5 3.3 - -
头孢噻肟90.3 4.3 58.5 10.0
头孢他啶82.8 15.1 36.2 56.9
氨苄西林/舒巴坦40.9 44.1 - -
亚胺培南41.3 50.0 10.0 71.5
美罗培南46.2 51.6 10.8 76.9
哌拉西林/它唑巴坦46.2 36.6 9.2 90.8
头孢哌酮/舒巴坦3.8 76.9 1.5 90.0
头孢吡肟47.3 29.0 30.8 56.9
左氧氟沙星23.3 43.3 24.6 62.7
米诺环素8.6 80.6 70.6 9.8
氧氟沙星- - 32.3 58.5
头孢哌酮- - 43.1 40.0
妥布霉素- - 32.3 63.8
氯霉素- - 88.5 5.4 -:无数据。
3 讨 论
非发酵菌广泛分布于土壤、水、空气、人体皮肤等环境,多为条件致病菌,常引起机会感染。本院于2009~2011 年从临床标本共分离获得非重复致病菌2437 株,其中非发酵菌416株,占临床分离菌的17.1%(416/2437)。表1显示,非发酵菌在不同标本中的分离率不同,呼吸道标本非发酵菌分离率最高[26.5%(170/641)],在血液标本中的分离率最低[4.8% (9/186)]。表2显示,416株非发酵菌以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为主,与类似报道相似[78]。鲍曼不动杆菌可引起呼吸道、皮肤和尿路等多处感染,且常具有多药耐药性,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9]。表3显示,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普遍偏高,对诺氟沙星和头孢曲松的耐药率最高,达93.5%,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最低,为3.8%。铜绿假单胞菌常感染免疫力低下、烧伤及伴有原发疾病的患者,并具有天然的和后天获得的耐药性,多种抗菌药物耐药[9]。表3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最低,为1.5%。头孢哌酮/舒巴坦是头孢哌酮和舒巴坦的复合制剂,前者是很强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能增强氨苄西林、头孢哌酮或哌拉西林的抗菌活性[10]。
参考文献
[1] 段穷,李雪梅,王茂楠.临床常见非发酵菌的耐药性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1,15(10):17511752.
[2] 卓超苏,丹虹,钟南山.2007年广州地区耐药性监测分析[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9,32(4):397402.
[3] 张丽,张小兵,张丽华.747 株非发酵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9,30(3):226228.
[4] 朱永华,史伟峰.三种常见非发酵菌耐药性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6,27(12):10831084,1087.
[5] 李绍红,李泽民.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非发酵菌的体外抗菌活性观察[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21):25472548.
[6] CLSI.Performancestandardsforantimicrobialsusceptibilitytesting,fifteenthinformational,supplement M100S15[S].Wayne,PA,USA:CLSI,2005:3442.
[7] 严碧琼,高英鸿,冯汉斌,等.321株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性报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1):9798.
[8] 伟柳华,周定球,蒋利君,等.3种常见非发酵菌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0):21012102.
[9] 刘加彤,崔学范.多药耐药的非发酵菌的药物治疗[J].医学综述,2011,17(6):915917.
[10]HgginsPG,WisplinghoffH,StefanikD.Invitroactivitiesofthebetalactamaseinhibitorsclavulanicacid,sulbactam,andtazobactamaloneorincombinationwithbetalactamsagainstepidemiologicallycharacterizedmultidrugresistantAcinetobacterbaumanniistrains[J].AntimicrobAgentsChemother,2004,48(5):15861592.
(收稿日期:2012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