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其他》

通痹化瘀汤治疗寒凝血瘀型ACS临床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4-04-25  浏览次数:636次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危害大,病情凶险,具有高致死率及高致残率,近年来发病明显增高,有年轻化趋势。全球每年大约17OO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中有有一半人死于急性心肌梗死。我国每年死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有100万。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破裂,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ACS可划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叩段抬高心肌梗死、非叩段抬高心肌梗死和心性猝死。为冠心病的严重阶段。我们应用通痹化瘀汤结合西医综合疗法对辨证为寒凝血瘀证的急性冠脉综合征80例患者进行治疗,收到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病例来自2008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符合诊断标准的ACS患者,共1锣例,按照随机对照双盲的原则分为治疗组80例,对照组67例。其中治疗组男69例,女11例,年龄45~78岁,平均(55.42±10.52)岁;病程0.1~20年,平均(12.87±11.34)年。对照组男61例,女6例,年龄48岁,平均年龄(57.75±11.76)岁;病程0.1~17年,平均(14.79±10.06)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1]中有关标准,辨证为寒凝血瘀证。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叩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2]《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3]有关标准。

3.纳人标准:符合ACS诊断标准及中医症候诊断标准,年龄在18~80岁之间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4.排除标准:排除多脏器病变患者;更年期综合征;甲亢;心肺功能不全;重度高血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月中瘤、血液病患者;精神疾病患者;合并有出血性疾病患者。

二、治疗方法

1.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西医综合治疗,一般治疗包括人住监护病房、卧床、心电监护、吸氧、镇静、通便、抗缺血治疗、抗凝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调脂治疗、血管重建治疗;控制多重危险因子(如持续控制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戒烟戒酒,减轻体重,避免焦虑和恐惧等)。治疗组在西医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通痹化瘀汤,方药组成:丹参15g,葛根15g,瓜蒌18g,薤白12g,泽泻10g,川芎15g,白术12g,白芍15g,当归10g,茯苓12g,细辛3g,水蛭6g。每日1剂,早晚口服,连用10d为1个疗程。

2.观察指标:监测用药前后患者心率、血压、胸痛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部位、疼痛程度、疼痛性质及伴发症状、心电图、心脏超声,治疗前后测定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三常规、BNP等。

3.疗效判定标准[4]:(1)心绞痛症状评定:显效:心绞痛发作消失或基本消失;心绞痛Ⅲ级减轻到I级。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程度、持续时间明显减轻;心绞痛Ⅲ级减轻到Ⅱ级或心绞痛Ⅱ级减轻到I级。无效:心绞痛症状基本与治疗前相同,或症状加重。(2)心电图疗效评定:显效:心电图恢复呈大致正常或达到正常心电图;有效:心电图总体情况改善,但未达到正常水平;无效:心电图基本与治疗前相同或恶化,ST段较治疗前下降以上,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加深,或直立T波变平坦,平坦T波变倒置,以及出现异位心律,房室传导阻滞或室内传导阻滞。

三、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有效率比较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t检验。

结果

1.两组`b绞痛症状疗效比较:根据评定标准评定两组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对照组为77,6%,治疗组的`b绞痛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通痹化瘀汤可以明显改善ACS患者的症状,减少胸痛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减轻胸痛程度及性质,减少伴发症状。结果见表1。

2.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根据评定标准评定两组心电图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佃。2%,治疗组的心电图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OS),显示通痹化瘀汤可以明显提升ACS患者的心电图疗效,可使心电图达到大致正常或恢复至正常水平。结果见表2。

3.不良反应监测:两组患者用药期间无不良反应发生,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

讨论

ACs发病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附着,血栓形成,冠脉痉挛,冠脉闭塞有关。斑块破溃进而诱发血小板活化和凝血瀑布激活致血栓形成,引起冠脉血流完全中断或极度降低是ACs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斑块稳定与否决定了是否发生ACS。粥样硬化斑块中,脂质的增高而致脂质核的扩大、炎症反应、血栓等是稳定斑块转变为不稳定斑块的重要病理因素。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血小板被激活是血栓形成和引起冠脉闭塞的重要原因之一[5]。由此可见血小板在ACS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另外血管内皮损伤也是血栓形成原因之一。

ACs属中医“胸痹心痛”范畴。胸痹心痛的发生与寒邪内侵、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因素有关。心脉痹阻为其主要病机。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治疗原则为先治其标,后治其本。我们在临床中体会,ACS辨证分型以寒凝血瘀型多见。寒邪主收引,且“血得寒则凝,得温则行”,因此寒凝之处很容易招致血瘀,寒凝与血瘀共同堵塞于心脉之中,使心气不行,心失所养,发为真心痛,这与现代医学对ACS的发病机理的认识是共通的[6]。通痹化瘀汤组方:丹参15g,葛根15g,瓜蒌18g,薤白12g,泽泻10g,川芎15g,白术I2g,白芍15g,当归10g,茯苓12g,细辛3g,水蛭6g。方中瓜蒌、薤白化痰通阳;白芍、当归养血活血;细辛温散寒邪;丹参活血化瘀;白术健脾燥湿、茯苓、泽泻利水渗湿,一健一渗,痰饮可化,水湿可去;水蛭破血逐瘀;川芎活血行气;葛根升阳。全方共奏通痹化瘀之功。

现代研究药理研究,葛根、丹参、川芎、薤白、当归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作用;泽泻具有降胆固醇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水蛭具有抗凝血及抗血栓作用;瓜蒌对心肌缺血后再灌注损伤有显著保护作用;白芍可以改变血液流变性,抑制血小板聚集;白术中的双白术内酯能明显降低心肌收缩力;细辛可以提高心肌耐缺氧能力。临床观察证明,通痹化瘀汤能显著改善ACS寒凝血瘀证的临床症状。治疗机理可能与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改善微循环有关,使气血调和,阴阳平衡,寒邪散,血脉通。临床观察显示通痹化瘀汤对ACS有显著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伯礼. 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1-88.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 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04):295-304.

[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12):710-725.

[4]郑筱萸.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处版社,2002.68-73.

[5]王琳,袁铭,李成祥. 奥扎格雷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抗血小板作用的研究[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8,(02):157-160.

[6]苏克,蒋亚斌. 丹红注射液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2,(25):22-23.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