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技术在治疗颌面部深部脓肿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4-02-11 浏览次数:770次
颌面部深部脓肿是口腔常见疾病,切开引流是脓肿形成后最主要的治疗方式,但有时会因手术切开形成瘢痕。笔者在临床上采用超声引导下穿刺抽脓冲洗的方法治疗颌面部深部间隙脓肿,笔者总结颌面部间隙脓肿的治疗经验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8月~2013年4月来我科就诊的颌面部深部脓肿病例72例,其中男41例,女31例,年龄15~72岁。疾病分类:颌下间隙脓肿32例,咬肌间隙脓肿34例,颊间隙脓肿6例。患者就诊前均有4~8天的抗炎治疗史,排除严重的大范围口底蜂窝织炎病例。1.2 方法: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采用常规治疗作为对照组,共36例,男25例,女11例,按常规方法局部麻醉切开脓肿,使用3%双氧水和NaCl溶液冲洗,如脓性分泌物较多,置引流条引流,每天冲洗至痊愈。第二组采用引导穿刺治疗作为试验组,共36例,男17例,女19例,在彩超实时动态监视下进行治疗,将20ml注射器上粗针头经穿刺点处刺破皮肤和皮下组织,垂直进针,超声下找到针尖后,再进入脓腔,观察针尖位置,应位于脓腔最低点。抽出脓液,做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然后注入甲硝唑注射液稀释脓液冲洗,反复至抽出脓液为淡红色清亮液为止。脓腔再用NaCl溶液冲洗,最后抽出脓腔内液体,使脓腔闭合,每次抽脓冲洗过程中只需换注射器,针头不需更换;穿刺后第3天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于未痊愈者,再次穿刺治疗。两组治疗均给予足够的抗生素,行全身抗感染治疗及病灶的处理。1.3 痊愈标准:无脓性分泌物,肿痛症状消失。1.4 统计学方法:通过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秩和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两组治疗均能较有效地控制颌面部炎性反应,配合全身药物治疗能达到治愈的目的,临床疗效满意;两组治疗1个月后复查,常规治疗组在切开引流处均有不同程度疤痕存在,而引导穿刺治疗组穿刺处无明显疤痕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μ=4.754,P<0.01),可以认为两种疗法的疗效有差别,引导穿刺治疗组疗效更好,详见表1。
3 讨论
颌面部间隙感染由于其特殊的解剖位置,常表现为急性炎性反应过程,病情进展较快,若不及时给予恰当的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特别是在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可能会使全身中毒症状及局部症状加重,出现一系列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间隙感染的弥散期称为蜂窝织炎,化脓局限期称为脓肿[1]。切开引流是脓肿形成后最主要的治疗方式,其目的是脓液、坏死感染物迅速排出,减少毒素吸收,减轻局部肿胀、疼痛及张力,缓解对呼吸道和咽腔的压迫,避免发生窒息,防止感染向邻近间隙蔓延,防止向颅内、纵隔和血液扩散,避免严重并发症发生,防止发生边缘性骨髓炎,在局部炎性反应基本控制后应尽早进行引流手术。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非常重要,其引流途径和手术技巧是关系到是否损伤重要结构、是否发生意外的首要因素。对于浅层脓肿,一般从口腔黏膜或皮肤直接切开引流即可。但对于深层脓肿,常规治疗是在切开黏膜或皮肤后,按脓肿位置用血管钳直达脓腔后再用钝分离扩大创口,效果肯定,但相对伤口较大,操作较复杂,而且属于盲探,易损伤周围正常组织,不易准确定位,面部易遗留因手术切开而形成的瘢痕。随着超声技术的快速发展,超声引导穿刺在普通外科、妇科、内科等科成功应用,有研究在超声引导下治疗颌面部间隙感染和血管瘤,彩色多普勒下脓肿形成期声像图表现为软组织内边界清楚的无回声区,或无回声内的散在细小光点,动态观察脓肿壁逐渐增厚,其内壁常不光滑;炎性反应吸收好转期声像图表现为原炎性反应区内的异常低或无回声消失,脓腔塌陷,代之以不规则的杂乱回声光点或纤维条索状的回声光带[2-3]。本研究选择最常见的颌下间隙脓肿、咬肌间隙脓肿、颊间隙脓肿等颌面部深部脓肿,与常规切开引流作为对照,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抽脓、冲洗,能动态观察治疗的过程,穿刺精确度高,并发症少,同时还能动态观察抽吸及注入药物的情况,可使治疗达到最佳效果,整个穿刺过程中必须始终保持能清晰地观察到针尖的位置至关重要。因颌面部深部间隙感染往往在早期诊断,液化的范围小,所以在选择准确的穿刺点时至关重要,在皮肤上标记好后,一定要掌握好进针方向,针尖要沿探头方向且垂直皮肤进针;对于皮肤红肿明显的患者进针点要选择正常皮肤处,以免损害皮肤,遗留瘢痕,尤其是对于多腔隙感染,尽量减少穿刺点,争取一次把多腔隙进行治疗,治疗后的穿刺点不能加压包扎,疗效尤其显著。总之,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抽出脓液,冲洗脓腔,注入抗生素的方法治疗,引导准确,操作简便,减轻了患者痛苦,缩短了治疗疗程,减轻了经济负担,并且避免瘢痕形成,疗效肯定,是治疗颌面部深部间隙脓肿的有效方法。
4 参考文献
[1] 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0-59.
[2] 史庆辉,赵莉莉,谢 超.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颌面部间隙感染诊断中应用价值的探讨[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0,26(1):64.
[3] 杨春丽,廖建兴,余 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磁共振影像表现及其临床意义[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9,19(3):180.
[收稿日期:2013-11-05 编校:徐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