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切除术治疗阑尾炎50例分析
发表时间:2014-01-24 浏览次数:756次
基层医院在阑尾炎临床手术治疗中,通常运用传统切除术和小切口切除术。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小切口切除术和传统阑尾炎切除术患者各50例,对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2月急性阑尾炎患者 100例,男62例,女38例,年龄12~68岁,平均38.5岁。按照随机、平均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运用小切口切除术,对照组运用传统阑尾炎切除术。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治疗组患者运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患儿取全身麻醉),以平卧位并予以消毒,借助B超定位确定麦氏点确定手术的最佳切口位置,确定3 cm左右切口,将皮肤、皮下组织以及腹外斜肌腱膜逐一切开,对腹内斜肌予以分离并将腹膜剪开,取药纱小心清除脓液,提起并小心外翻腹膜,将其固定于铺巾。取甲状腺拉钩将腹膜引开,保持术野直视,取卵圆钳将小肠与大网膜移开,确定盲肠并顺结肠带确定阑尾位置,将其提出,对阑尾系膜和血管予以双重结扎,将阑尾顺行切除。以甲硝唑对阑尾残端进行清洗,予以荷包缝合式包埋处理。若患者出现阑尾根部穿孔以及四周脓肿,则以药纱彻底清除腹腔内脓液,若穿孔时间过长产生较多脓液,应设置引流管。之后依次将腹膜、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关闭,腹外斜肌腱膜缝2针,皮肤切口以可吸收4号丝线予以缝合处置[1]。对照组患者运用传统阑尾切除术,手术切口6 cm 左右,皮肤切口予以普通4号线进行缝合。两组患者术后均进行常规抗炎性反应治疗,并进行术后90 d随访,对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术后恢复时间、切口感染率以及术后遗留疤痕率等方面进行观察对比。
1.3 统计学处理:运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患者平均切口长度2.8 cm,术后恢复时间3.5 d,切口感染率为2%(1例),术后遗留疤痕率为4%(2例)。对照组患者平均切口长度6.2 cm,术后恢复时间7 d,切口感染率为8%(4 例),术后遗留疤痕率为12%(6例),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急性阑尾炎属于外科常见急腹症,传统阑尾切除术、小切口切除术以及腹腔镜下切除术为常见手术方式,前两种术式在基层医院运用较为普遍。传统阑尾切除术禁忌证较少,但是存在切口大(6 cm左右)、恢复慢以及容易感染和遗留疤痕的缺点,女性患者接受性不高[2]。小切口切除术相对于传统阑尾切除术,具有手术切口小、恢复快、感染率低以及不易遗留疤痕等优点,其手术切口一般控制在3 cm左右,有效减轻了对腹腔脏器的损伤程度,尤其是对于避免腹腔粘连、肠梗阻方面具有较为明显效果,也加快了恢复的进程,减少愈合时间。小切口切除术因为切口较小,可以运用可吸收丝线缝合,减少患者拆线痛苦,同时不易遗留疤痕,也减少了患者治疗的费用[3]。本院2010年1月~2012年 12月期间收治的小切口切除术和传统阑尾炎切除术患者各50例临床对比显示,运用小切口切除术的治疗组患者与运用传统阑尾切除术的对照组患者,在平均切口长度、术后恢复时间、切口感染率、术后遗留疤痕率四个方面指标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在小切口切除术手术中,对于皮下组织小出血点,一般应运用压迫、钳夹或电凝止血的方法,手术中为了保护切口、预防感染,应将腹膜外翻固定。手术中要细心操作,防止腹腔脏器受伤,降低术后腹腔粘连发生率。阑尾系膜血管结扎要到位,防止开裂出血,阑尾残端应以甲硝唑及生理盐水仔细清洗预防感染。术中若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判定并延长切口,保证患者生命安全[4]。综上所述,阑尾炎临床治疗中,运用小切口切除术具有手术切口小、恢复时间短、切口感染率低和术后遗留疤痕率低的优点,具有推广价值。
4 参考文献
[1] 姚其峰.小切口阑尾摘除术在基层医院的应用研究[J].当代医学,2010,8(6):78.
[2] 王国昌.小切口阑尾切除112例临床报告[J].当代医学,2011, 8(2):52.
[3] 李运友.小切口阑尾炎切除术与传统阑尾切除术疗效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0,5(2):152.
[4] 丁 一.采用小切口行阑尾切除术69例报告[J].中国现代医生,2011,9(7):88.
[收稿日期:2013-08-21 编校:郑英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