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人员的职业伤害与对策
发表时间:2014-01-23 浏览次数:829次
近年来,由于大型检验设备的全自动化普及使用,检验人员直接接触暴露的检验标本的机会进一步下降,劳动强度和工作效率也有了极大幅度的提高,工作风险也相对降低很多[1]。但工作中被危险因素伤害的几率仍然存在。笔者就实际工作中遇到的职业危害和所采取的相应措施做一简单探讨,现报告如下。
1 检验科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
1.1 物化因素
1.1.1 物理因素:检验科的工作繁杂,每天不仅接触大量的血液、体液、排泄物及各种分泌物、工作中需要的各种化学试剂,有的化验室还要采集血液等各种标本。在采集标本时,如果操作不小心很容易被穿刺针头刺伤;现在承装标本的几乎都是玻璃试管,如果试管有残破或推片制血膜时,很容易被玻片划伤皮肤;紫外线灯消毒时,如果进入房间可以造成紫外线辐射性损伤,严重可以引起结膜炎、皮肤红斑。标本液溅起进入眼睛,导致的污染。
1.1.2 化学因素:检验科应用多种化学试剂,虽然现在绝大多数已被试剂盒取代,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因工作需要在使用。所以,这一类试剂在使用中的潜在伤害仍然存在。比如酸、碱,偶尔会因实际需要现用现配置一些,对人的眼睛和呼吸道有强烈的刺激性,严重者可致呼吸麻痹,伤害作用极大。而苯、甲醛两者则对眼睛、皮肤、呼吸系统有一定的伤害,导致黏膜红肿、干燥,长期接触还可致癌。
1.2 生物性危害因素:检验人员每天接触大量的血、尿、便及其他体液和各种微生物标本,一旦被含有各种可以致病的微生物的各类标本或仪器污染,非常容易感染各种传染性疾病,后果不堪设想。这其中包括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和具有传染性的医学微生物所致的传染病对检验人员的伤害。目前已确定的可经血液传播疾病有20多种。包括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HCV)、艾滋病(AIDS)、梅毒等疾病以及各类病原微生物如结核菌等感染所致的各类传染病,均对检验人员构成了很大的职业伤害。另外,检验人员在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中,可被溢出的微生物气溶胶或被微生物污染的设备、器具等污染后,可能造成一定伤害[2]。
1.3 环境因素:检验科是医院中接触患者相对比较复杂的地方,患者所患的疾病由于还没有进一步确诊或者虽然已确诊但必须做各类检验,所以工作人员需要和患者密切接触,采集血样或其他标本,因此工作室内的空气复杂,也是一大隐患。检验科大型设备比较多,噪音大,久而久之会使人的心理产生压抑感。另外,检验工作中离心、加样、及各种仪器工作时可以产生的气溶胶和放免室内工作时的放射性元素不仅会对检验人员造成伤害,还可对环境造成污染[3]。
1.4 其他因素:由于检验科的工作性质,工作人员每天都被各种含有潜在性威胁的标本包围,有时还要与患有不明疾病的患者接触,虽然有一定的保护性措施,但是仍然会有一定的心理负担,尤其是身体表面有损伤或工作时受伤时,心理压力会更大,时间长了还可能对工作产生厌烦心理。
2 职业危害的对策
2.1 理化因素对策
2.1.1 物理性因素的对策:在采集血液时要戴手套,采血后的针头应按锐器处理原则放入锐器盒内,直接送焚烧炉焚烧。载玻片和玻璃试管选择磨边玻璃的,并在用之前做好无破损检查,防止受到伤害;紫外线灯开关要设在室外,正在消毒时最好不要进入室内,防止损伤皮肤黏膜和眼睛。
2.1.2 化学危害因素的防护:化学试剂对实验室工作人员造成的危害也是不可忽视的。在预防上,检验人员要做到工作时着装整齐,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口罩及橡胶手套,必要时戴防护眼镜,实验室内应注意通风换气,操作台面及仪器设备应每天擦拭,减少化学试剂粉尘在室内的停留,使其对工作人员的伤害降到最低。
2.2 生物性危害因素的防护对策:血源性HBV、HCV、HIV感染在检验人员中占绝大多数,已成为检验人员的主要职业危害。因此,检验人员在工作中要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做好自身防护,是防止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有效措施。工作中要做好预防,上岗时要戴口罩、帽子,必要时穿隔离衣,戴帽子时尽量做到前发不留刘海,后发全部收在帽子里;并做好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乙型肝炎疫苗等预防接种,减少皮肤针刺伤或被玻片划破等损伤。一旦检验人员手的皮肤被针刺伤或被玻片划破,要马上通知科主任,立即用碘伏彻底消毒,以无菌敷料包扎伤口,必要时注射疫苗;如破损严重则去保健科诊治、评估,必要时可暂停工作;轻微伤可以包扎完好后戴双层手套操作,但应注意伤口局部不能被汗液浸湿,以防感染。对所有患者无论其是否已被诊断患有传染病,都应按传染病患者对待,患者的血液和体液等标本均应视为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有标本、试剂、使用中能造成伤害的所有锐器以及接触过标本的所有仪器设备,都应视为传染源,在实验时或是在维护设备仪器时都应严格按照传染病防治法中传染源规定的操作进行,应每天对操作台面、地面、门把手、仪器表面、各种操作器具等进行擦拭并消毒处理,避免对人员造成感染。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严格分开,检验后的废弃物用不同颜色的垃圾袋分类承装,用过的采血器针头放入锐器盒内,各类标本无害处理后分别放入医疗垃圾袋中密封,并贴好垃圾类别标签,严禁各类医疗垃圾混装,每天定点由专职收取垃圾人员定时回收并运送至焚烧炉销毁。洗手是控制感染的重要步骤,也是防止职业危害的最简单、最有效、最重要的防护措施。手接触患者的血液或体液后,一定要按手消毒方法洗手。接触污物时,必须戴手套、口罩,严格消毒隔离程序,操作中避免意外损伤,必要时戴防护眼镜。对所有污染物品,不论其来源如何,都视为潜在感染源,并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规范操作。操作中如不慎皮肤受到损伤,应尽量让血液流出,用肥皂、清水冲洗后,再以3%碘酒及75%乙醇消毒,并尽快注射疫苗。对经免疫注射可降低传染的疾病,应尽量推行预防接种。检验人员被带有艾滋病病毒的针头刺伤后,应由专门医生进行检查,尽量在接触后几小时内开始预防工作,并注意监测受伤人员的血清学变化和应用抗病毒药物,同时做好定期复检和窗口期监测。 检验人员应加强理论学习,掌握常见血源性传播疾病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途径,了解其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和防护手段等相关知识,如HIV、HBV等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常用的化学消毒剂就可以将其灭活等,做好工作中的预防,出现问题时,对症处理,理性对待,从而消除恐惧心理,增加工作中的风险意识,消除职业危害因素。
2.3 医学微生物危害的防护:对各类菌苗及分析鉴定、药敏试验以及特殊病原体耐药性检测的实验用具和标本,应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室内空气每天按规定进行紫外线消毒,各类台面和器具、仪器等用消毒液擦拭。操作中对具有传染性的医学微生物,检验人员应万分警惕,杜绝菌苗和毒株外溢,进出实验室要做好隔离防护,必要时穿隔离衣,戴防护面罩。还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及时做好实验室和自身防护,杜绝医学微生物的伤害。
2.4 环境性危害因素的防护:实验室内是工作的地方,严禁在工作区内吃东西、吸烟等;并严格区分生活区和工作区,不用未洗的手触摸暴露的皮肤,工作人员不应留长甲,手上尽量不要戴饰品。工作时要戴口罩、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室内每天要按要求严格进行空气消毒,定时开窗通风换气,并保持室内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室内空调定期清洗消毒。尽量不要长时间呆在同一室内,工作之余可以远眺,可以利用工作间歇适当在工作区间走动;而对离心、加样、全自动生化仪工作等过程可能产生的气溶胶,要尽量避免,应在离心机完全停止后才能揭开保护盖;用过的废弃物按规定分类放置,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后,再进行焚烧;对放射性元素检测时,放免室的人员对使用后的试管、试剂不得随意乱丢,更不能直接倾倒入下水道内,应定人定时定点收集并按要求待其衰变后再销毁。
2.5 其他因素的防护:定期学习医院感染的各项知识培训,并做好新入科室内人员预防感染和自我防护的岗前培训,使科室内人员首先从理论上掌握各项防护知识,从而进一步消除心理阴影,确保身心健康进一步提高检验工作质量。
3 讨论
检验科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医技科室,检验科工作人员每天与众多的门诊患者接触同时,还要接触大量的临床各类标本,部分标本含有各种可以致病的微生物或病毒,有较强的传染性,给检验人员的从业安全带来了一定的危害。随着近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相续制定的《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消毒管理办法》、《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使各医院检验科的各项制度更加完善,从业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各项操作技术也更加规范,从而使检验科医务人员职业安全存在的危险因素降到了最低。伴随各项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工作人员防护意识的提高,更加促进了工作人员树立安全管理理念,增强自身防护意识,降低从业风险的职业意识,也是避免职业伤害,保证职业安全的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同时检验科工作人员还应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积极参加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在工作中要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业务技术精湛,能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采血时严格执行消毒管理办法,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制度,增强职业保护意识,使检验人员的职业伤害最大限度降低。
4 参考文献
[1] 邱丽萍,王 杰,王艳薇,等.“120”急救中心护士面临的职业危害及对策[J].吉林医学,2007,28(2):277.
[2] 戴青梅,王立英,刘素美,等.医护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32.
[3] 中国石化集团安全工程研究所.有害化学品安全手册[M].北京: 中国石化出版社,200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