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其他》

探讨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在手术室安全管理中的作用

发表时间:2014-01-22  浏览次数:794次

患者身份确认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对患者的身份进行查对、核实,以确保正确的治疗用于正确的患者的过程。患者身份的准确辨认是保证医疗护理安全的前提,正确的患者身份识别是医疗安全的保障[1]。手术是一种特殊的治疗方式,手术室护理安全是护理质量的直接反映,也是手术成败的关键。在外科手术中,准确识别患者身份是保证手术患者安全的第一步,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有腕带核对、床头卡核对、双向式核对、病历号核对、注射单核对等。因此我院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手术患者身份识别的制度与程序,从而更加完善手术患者的查对制度,在手术室安全管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肿瘤专科性医院,自制定手术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起2012年1月~2112年12月手术共7 571例,择期手术7 547例,急诊手术114例。

1.2方法:完善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程序,手术室与临床各科室之间识别患者时至少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进行核对患者的各项信息,主要以手术通知单与病历核对、双向式核对、手术通知单与患者腕带核对、手术通知单与床头卡核对这几种方法进行患者身份识别,并与疗区护士、经治医生、麻醉师在术前、术中、术后共同核对并签字。

 

2 结果

在实施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以来,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从未发生手术患者、部位和术式错误,保证了患者的安全,在手术室安全管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3 讨论

根据《2009年患者安全目标》,为杜绝因患者身份识别错误造成医疗、护理错误事件,凡门诊、急诊、住院患者进行各种采血、给药、输液、输血、手术及实施各种各项检查介入与有创治疗时,必须对患者身份进行识别,不能单以床号或姓名一种方式作为识别的依据,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手术室护士在接送患者时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确保患者床头卡、病历、腕带、手术通知单信息一致,严防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错误,最大程度地保障患者的安全。

3.1完善就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只要来院就医的患者,均要进行身份识别,相关工作人员有责任依据患者的身份证、户口本、医保卡等有效证件,在各种医疗文书、收款依据上填写患者的姓名、性别及年龄等内容。就诊患者应提供真实的身份信息。

3.2建立特殊患者腕带使用识别制度:在住院期间患者佩戴身份腕带,可以随时提供准确信息,不仅有效避免差错的发生,也可增强患者的安全感,有效防止医疗过失行为[2]。腕带的使用还能够有效保证对手术患者进行快速准确的识别,确保被标示的手术患者及手术部位的正确性。

3.2.1腕带适用范围:建立使用腕带作为急诊患者、手术患者、重症昏迷及儿童患者诊疗活动时辨别患者的一种有效手段。

3.2.2腕带颜色划分:急诊患者佩戴绿色腕带,手术患者佩戴蓝色腕带,重症昏迷患者佩戴红色腕带,儿童患者佩戴粉色腕带。

3.2.3护士在给患者使用腕带标示时,必须实行双向核对:腕带上的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病历号、床号、科室、诊断、血型,由各科室负责护士术前1天认真填写,填写时使用圆珠笔,字迹清晰,易于辨认,并由2名护理人员进行核对无误后再与患者和家属确认。根据患者隐私保护制度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护士在填写诊断项目不用具体填写,只填写病变部位即可。腕带污损、字迹不清应立即更换,更换时也应2人核对后方可使用。

3.2.4护士为患者佩戴腕带时应松紧适宜:佩戴皮肤处完好无损,血运丰富,并指导患者及家属不能自行解除腕带,手术患者进入手术室前,由疗区护士负责为其佩戴完整,术后患者清醒、病情平稳、移出监护室后由值班护士为其解除腕带。

护士实施操作、用药、输液、输血和抢救等诊疗活动时需查对腕带上的信息,辨别患者身份。

3.3科室与手术室之间患者身份识别程序:为了确保手术患者的安全,各手术科室先由疗区护士将腕带、手术部位体表标示、患者床头卡的重要信息如实记录。患者入手术室前、麻醉开始前、手术前和回病房后分别由手术室护士、疗区护士、麻醉医生、手术医生认真查对并签字。

手术当日巡回护士与疗区责任护士进行交接,巡回护士携手术通知单与病历核对患者姓名、年龄、床号、病历号、性别、手术名称及手术部位(左、右)等信息,核对无误后,与经治医生、责任护士3人至病房与患者再次核对患者身份、手术物品及术前准备情况,核对无误后双方护士在疗区与手术室交接本上签字后接患者入手术室。

对于清醒能合作的患者,在使用患者姓名进行识别时应使用双向式核对的方法,由于患者紧张或术前注射镇静剂,患者可能随口答应,这样就会发生接错患者的现象。护士不可以直接问患者:“你是XXX吗?”而应该询问患者:“请问你叫什么名字”,让患者自己清晰的回答,然后将患者回答的名字与手术通知单、腕带的信息进行核对。

3.4对于昏迷、意识不清、无自主能力、儿童等不能正常交流的患者在身份识别时除核对腕带、床头卡信息后再询问患者家属由其说出患者姓名并进行核对。

手术部位的核查:凡分左右脏器、器官医生必须在手术通知单填写清楚,保证患者手术部位正确。美国围手术期注册护士协会(AORN)有关左/右侧,多组织(手指/脚趾)或多水平(脊柱手术、劲、胸、腰)等手术部位必须标明[3]。术前护士督促医生在手术部位做好体表标示,并主动邀请患者及家属参与认定,标记不能擦拭,并置于一个覆盖后也能看见的部位,因而手术部位的正确确认也是医疗安全的重要环节。

3.5患者入手术室后身份识别程序:进入手术室后麻醉师、手术医生、巡回护士按照手术安全核查表的内容在麻醉开始前、手术开始前、患者离开手术室前再次进行患者身份的识别,三方核对无误后签字。

3.5.1麻醉开始前:三方按《手术安全核查表》依次核对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手术方式、知情同意情况、手术部位与标示、麻醉安全检查、皮肤是否完整、术野皮肤准备、静脉通道建立情况、患者过敏史、抗菌药物皮试结果、术前备血情况、假体、体内植入物、影像学资料等内容。

3.5.2手术开始前:三方共同核查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手术方式、手术部位与标示,并确认风险预警等内容。手术物品准备情况的核查由手术室护士执行并向手术医师和麻醉医师报告。

3.5.3患者离开手术室前:三方共同核查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实际手术方式,术中用药、输血的核查,清点手术用物,确认手术标本,检查皮肤完整性、动静脉通路、引流管,确认患者去向等内容。

3.6手术室与病房、ICU之间患者身份识别程序

3.6.1手术室与病房交接程序:手术结束后由巡回护士与麻醉师将患者送回病房,麻醉医师、巡回护士认真与疗区护士进行交接,核对患者的腕带及病历确认患者的身份,交接患者病情、各种引流、手术物品及药品,核对无误后双方在交接单上签字。

3.6.2手术室与ICU交接程序:手术结束后麻醉医师电话交接向ICU说明患者情况,让ICU做好准备。患者转入ICU的过程中必须由麻醉师、巡回护士及手术医师亲自护送,随时监测患者病情,及时迅速,安全稳妥的送至ICU。然后与ICU医生和护士进行交接,核对患者的腕带及病历确认患者的身份,交接患者病情、各种引流、手术物品及药品,核对无误后双方在交接单上签字。

 

4 体会

安全管理的目标是杜绝事故减少差错,确保患者手术安全。安全管理是手术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4],而患者安全则是重中之重,要让患者安全、顺利的接受手术治疗,对患者的准确识别是首要条件。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颁布以来,人们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逐渐在增强,护士在做各种护理指导和护理操作的时候,随时都有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5]。因此自制定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以来,手术室与临床科室密切配合,不论急诊手术还是择期手术,首先要确保手术室护士见手术通知单,确知患者姓名后方能接患者,并确保每位手术患者佩戴腕带,认真与疗区护士、手术医生、麻醉师进行核对,层层把关,从根本上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

 

5 参考文献

[1]陈光英.手术患者身份识别交接表的设计及应用[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0,7(4):145.

[2]迟凤玉,翟树悦,蔡宝英,等.临床护理综合信息实时采集处理评价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天津护理,2008,16(3):125.

[3]胡小素,郭莉.手术患者安全确认性研究进展V.现代护理,2006,12 (23):2171.

[4]魏革,刘苏君.手术室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74.

[5]王喜慧,董颖.提高护理人员安全防范意识的措施[J].吉林医学,2005,26(9):992.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