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奥马哈系统对慢性疾病患者健康问题及干预方式的分析
发表时间:2014-01-17 浏览次数:777次
奥马哈系统是美国标准化护理语言,通过对患者进行科学的分类,研究患者的健康问题,以了解其所需,从而根据不同类型的患者给予其不同的干预方式来改善其生活质量[1] 。本文就奥马哈系统对于慢性疾病患者健康问题及干预方式的意义进行分析与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本市5个社区患慢性病的患者共400例,对其访视记录进行回顾性分析,在选取的过程中已排除不完整、缺页漏页的个案资料。将患者分为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共82例,冠心病共79例,脑卒中共40例)与非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共88例,呼吸系统疾病共72例,恶性肿瘤共39例)两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男101例,女100例,平均年龄(52.0±7.0)岁,非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男103例,女96例,平均年龄(56.0±8.0)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采用奥马哈系统对慢性疾病患者进行评价,系统分为问题系统、干预系统以及效果评价系统三个部分,共 42个问题,75个干预方向。对患者的护理个案记录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为确定分析样本、选择分析单元、划分分析目录、数据处理、可信度分析等。并根据奥马哈心痛的相关条目与定义对各个单元进行分类。所有操作均由熟悉奥马哈系统的工作人员进行,通过对研究结果进行一致性评估可得,本文分析结果可重复性稳定,一致性大于85.0%,具有可行度。
1.3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2.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各项参数以均数±标准差( s x ± )表示,采用t和χ2 检验,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问题对比:采用奥马哈系统分析不同慢性疾病患者存在问题的领域可得,就健康问题而言,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存在健康问题平均为(6.0±1.0)个,非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平均为(5.0±0.8)个,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在环境领域、社会心理领域、生理领域、健康相关行为领域的健康问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就药物治疗问题而言,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存在问题平均为(6.5±2.0)个,非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平均为(4.0±1.0)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交流沟通问题,心脑血管患者平均存在问题为(7.0±1.0)个,非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平均为(4.0±0.5)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心理健康问题而言,非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平均为(6.0±2.0)个,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平均为(3.5±1.0)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2.2 干预方式与效果:奥马哈干预系统主要包括健康教育、动态监测、指导咨询以及治疗4种干预方式,对患者采取不同的干预方式后可得,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采取健康教育与动态监测更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而对于非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给予健康教育与治疗能够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生活。
3 讨论
慢性疾病患者在我国各个社区广泛分布,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老龄化的日益严重,慢性疾病患者的数量正在逐年增加。根据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对慢性疾病患者以是否为心脑血管疾病进行分类后可得,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与非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健康问题在奥马哈系统中的分布领域与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交流与药物使用方面存在更多的问题(P<0.05),非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则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更多问题(P<0.05)。其主要原因在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需长期服药,且药物种类繁多,因此容易出现漏服现象。大多数脑卒中患者在康复过程中会出现失语等后遗症,因此交流存在障碍;非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大多数长期卧床,容易出现焦虑与抑郁的不良心理。因此,在对不同类型的患者进行干预时,应具有针对性,以达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奥马哈系统中常用的干预方式主要为治疗、动态监测、指导与咨询、健康教育四种,对于非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采取健康教育与治疗能够更好地改善其生活质量,而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采取健康教育与动态监测能够更好地改善其生活质量,因此笔者建议,对于不同的人群应进行针对性的干预与人性化的护理,以达到缓解患者病情、改善患者生活的目的。
4 参考文献
[1] 罗 红,刘学菊,周 莉.居家老年慢性病患者生活状况调查[J].中国护理管理,2007,7(3):37.
[收稿日期:2013-04-20 编校:徐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