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其他》

实验室诊断肺炎支原体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4-01-17  浏览次数:793次

肺炎支原体(Mp)常引起人类呼吸道感染,是非典型肺炎的主要病原之一。林海凤和王明明通过对近十年来中医关于小儿支原体肺炎病因病机的研究进行了概括总结,发现在儿童呼吸道感染中,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率有增加趋势[1] 。王惠榕,萧剑雄,严延生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国内外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国内资料其发病率占社区获得性肺炎的10%~20%,国外文献报道为50%[2] 。发病年龄以学龄儿童多见。Daxboeck F,Bauer CC,Assadian O等在《维也纳肺炎支原体感染流行状况》一文中阐述了支原体肺炎每4~7年(也可少至3 年)出现一次流行高峰,发病率增加2~10倍[3] 。Musatovova O,Kannan TR,Baseman JB等通过对临床支原体肺炎进行Mp亚型基因分析,发现由于其周期暴发流行的特点,导出一种假说即带有各种抗原物质的不同Mp亚型在人群中循环流行[4] 。由于Mp (Mycoplasma pneumoniae,Mp)感染所致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根据临床症状不易做出鉴别诊断。笔者就目前肺炎支原体实验室诊断方法方面的研究做一简要概述。

1 病理变化肺炎支原体肺炎病变一般局限于肺部,有浆液纤维素性胸膜炎变化,胸腔积液时有大量纤维素性渗出物。支气管和纵膈淋巴结肿大、出血、充血。肺炎支原体所致疾病不可忽视,有报道肺炎支原体可以联合各器官功能不全[5] 。心肌乏力,心包积液。病程长者肺部病变区肌化,结缔组织增生,甚至有包囊化的坏死灶。肺炎支原体肺炎组织学病变呈纤维化脓性肺炎,胸膜呈纤维素性胸膜炎;心、肝、肾均呈不同程度的颗粒变性、脂肪变性等;肺门淋巴结呈反应性增生;脾组织可见萎缩。纤维素性肺炎和淋巴细胞性间质性肺炎是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典型病例变化。

2 病原学诊断方法培养特性病院的分离培养是最可靠的确诊方法,是诊断支原体感染的经典方法,常用高含量血清的培养基包括[6] :MEM- KM培养基、FM-4培养基、PPLO培养基、SP4培养基、改良 Hayflickˊs培养基、牛心汤培养基等。支原体在同一种培养基的生长情况与该培养基中血清的种类有关,培养基中加入猪血清的生长情况最好,其次是马血清,最后是牛血清。在含15%马血清的改良Hayflickˊs培养基中,经过4~5 d培养,培养基由红色逐渐变成橙黄色,菌液澄清透亮、无菌膜、无混浊现象。染色检查以菌种培养物涂片,革兰阴性,但因着色不佳,常吉姆萨氏法染色。经甲醇固定5 min后,用吉姆萨氏染色液染色过夜,油镜镜检:支原体菌体呈蓝紫色,为细小的杆状、丝状、球状、弧状等典型的多形态。金爱琴等通过Mp快速培养法与被动凝集法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不同病程中的应用价值,快速培养法与被动凝集法阳性率分别为42.1%和23.7%(P<0.05),灵敏度为83.33%和50.0%,特异度为95.0%和100%,ROC曲线下面积为89.2%和75.0%,合理选择检测时机,Mp快速培养法与被动凝集法对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7] 。李琳等通过病原学对非典型性肺炎做病原学研究,提出肺炎支原体是非典型性肺炎的一种类型从而给临床的预防诊断治疗提供参考[8] 。

3 免疫学诊断方法目前就血清学诊断技术应用较多一些,主要包括间接血凝实验(IHA)、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ASA)、直接补体结合实验(CF)、颗粒凝集法(PA)、荧光抗体实验(FA)、生长抑制实验、代谢抑制实验等方法。 Schmidt-Ioanas M,Bender M,Roth A等在《肺炎支原体血清学的早期诊断》一文中,通过对Mp分离培养、PCR、Mp抗体滴度等方法比较,发现Mp-IBM类抗体滴度≥1:160时,对Mp感染的急性期具有诊断价值[9] 。张建云等通过微量颗粒凝集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 ISA 法)对Mp的检测,评估两种方法的应用价值,明胶颗粒凝集法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8%和97%,无需特殊仪器设备,EL ISA 法检测MP-IgM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8%和88%,敏感性和特异性与微量颗粒凝集法接近,且重复性好,但操作较繁琐,且需要酶标仪等[10] 。魏欣球通过ELISA法、PPA法和IIF三种方法检测Mp,发现三者阳性检出率存在一定的差异,以EL ISA法阳性率最高,为 61%;PPA法次之,为56%;IIF法最低,为43%。酶免法(EIA)可同时定量检测Mp-IgM和Mp-IgG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率[11] 。

4 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石小华通过比较肺炎支原体(Mp)抗体检测法与荧光定量检测方法(PCR)在肺炎支原体感染中的应用,两种检测方法结合可以取长补短,提高支原体感染的检出率[12] 。孔梅等将咽拭子、血清标本经肺炎支原体核酸PCR扩增和血清学检测(IgM)、肺炎支原体培养,采用四格表χ2 检验比较三种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PCR法检测肺炎支原体具有比培养法、血清法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特别是对于早期的感染,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13] 。

5 联合诊断丛玲等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肺炎支原体IgM,用聚合酶联反应(PCR)法检测肺炎支原体DNA,并分析两种实验方法的较好的一致性,认为可以根据临床需求和实验室条件选择不同的检验方法[14] 。李英姿等对患者采取酶联免疫检测,同时进行实验室检测辅助诊断,提出“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诊断要结合血细胞分析、血生化、冷凝集试验、血尿常规检查、痰及细菌培养等多个实验室检查辅助确诊,避免漏诊”的结论[15] 。占松涛对患者采用酶联免疫检测血清中MP-IgM抗体,同时对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进行血细胞分析、血尿常规检查、痰及细菌培养、血生化、冷凝集试验、痰及细菌培养等检查[16] 。提出要及时对患儿进行肺炎支原体感染检测,以方便诊断和治疗。彭力对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做了临床研究,对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做了较为详尽的描述[17] 。综上所述,肺炎支原体抗体的检测方法种类繁多,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明显缩短Mp感染者的病程。用ELISA法和PPA法联合检测,可大大提高检测敏感性和提高感染的早期诊断率。实验室检查主要通过病理变化、病原学诊断、免疫学诊断方法和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可以选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配合治疗。PCR 技术因其快速、简便、灵敏、特异等特点,近年来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理念逐渐由二级预防转为一级预防以更好地服务公众。

6 参考文献

[1] 林海凤,王明明.小儿支原体肺炎病因病机研究进展[J].吉林中医药,2010,28(1):98.

[2] 王惠榕,萧剑雄,严延生.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0,11(1):80.

[3] Daxboeck F,Bauer CC,Assadian O,et al.An unrecognized epidemic of Mycop lasma pneumoniae infection in Vienn[J].Wien Klin Wochenschr,2006,118(2):208.

[4] Musatovova O,Kannan TR,Baseman JB,et al.Genomic analysis reveals Rep MP12 mediated recombination in Mycop lasma pneumoniae clinical isolate[J].Infect Immun,2008,28(1):22.

[5] 党改玲,李小红.小儿支原体肺炎感染80例分析及经验总结[J]. 吉林医学,2012,33(12):2599.

[6] 陈岳明,张卫英,余道军,等.肺炎支原体耐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8):877.

[7] 金爱琴,吴尤佳,孙宝兰,等.肺炎支原体快速培养法与被动凝集法的应用价值[J].江苏医药,2010,23(1):13. [8] 李 琳,李立群,王红阳.住院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不典型病原感染病原学研究[J].天津医药,2012,28(1):22. [9] Schmidt-Ioanas M,Bender M,Roth A,et al.Serologic early diagnosis of pneumonia caused by Mycoplasma Pneumoniae[J].Dtsch Med Wochenschr,2006,24(4):613.

[10] 张建云,易 兵.两种肺炎支原体血清学检测方法比较[J].中国社区医师,2010,25(1):122.

[11] 魏欣球.三种血清学方法检测肺炎支原体抗体的比较[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23(3):328.

[12] 石小华.肺炎支原体抗体与荧光定量PCR检测法的比较[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25(1):34.

[13] 孔 梅,周乐全,钟芳华.PCR法检测肺炎支原体的临床应用及结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9,36(1):27. [14] 丛 玲,刘月秋,唱丽敏,等.肺炎支原体IgM、肺炎支原体DNA检测在支原体肺炎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36(1):11.

[15] 李英姿,温小兰,李健雄.112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检验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30(1):16.

[16] 占松涛.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检验结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32(1):20.

[17] 彭 力.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内科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收稿日期:2013-03-06 编校:苏建东]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