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分析及防治措施
发表时间:2014-01-16 浏览次数:813次
PICC导管是经上肢的贵要静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等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下1/3处或上腔静脉和右心房连接处的中心静脉导管。它因留置时间长、操作简单、优点多,安全而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在临床使用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而发生一系列并发症,甚至处理无效提前拔除导管,不仅影响治疗效果,而且给患者增加了痛苦和经济负担,也增加了护患纠纷隐患。本研究对我院2010年6月~2012年12月发生的32例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防治措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年6月~2012年12月我院PICC置管患者198例,其中男102例,女96例,年龄22~68岁,平均年龄45岁,脑卒中98例,癌症61例,白血病19例,肺部感染15例,其他5例。
1.2方法:由我院具有PICC操作资质的护士负责置管和导管维护,材料选用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三向瓣膜4F型PICC。穿刺部位依次为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导管末端连接肝素帽,穿刺点用10 cm×12 cm的无菌透明贴膜覆盖。置管后对导管维护1次/7 d,出院以后的PICC带管患者在PICC专科护理门诊维护。
2结果
198例PICC置管患者中,166例无并发症,32例发生并发症,占置管总数16.2%。其中导管相关感染12例,构成比37.5%;导管堵塞7例,构成比21.86%;导管异位5例,构成比15.63%;导管脱出、破损与滑脱4例,构成比例12.5%;血栓形成2例,构成比6.25%;穿刺处渗血1例,构成比3.13%;穿刺处渗液1例,构成比3.13%
3讨论
3.1导管相关性感染
3.1.1相关因素分析:感染是PICC置管的重要并发症,特别是导管相关血行感染。PICC置管患者一般都是脑卒中、癌症、白血病、慢性病需长期输液等患者,免疫力低下是易发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主要因素;治疗和导管维护过程中无菌观念不强,操作不规范次之。导管相关性感染分为局部感染和血行感染,本组导管相关性感染的12例病例中有8例为局部感染经处理无好转而拔管,有4例因不明原因的发热、寒战,临床上又查不出其他的原因而判断血行感染而拔管,拔管后常规头端细菌培养均为阳性。
3.1.2防治措施:①防范关键在于,严格无菌操作,预防穿刺点感染及静脉炎。②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更换肝素帽,更换敷料,脉冲式冲封管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③癌症、白血病、慢性病患者指导其加强自身保护(戴口罩、勤洗手),并加强营养支持、增强其免疫力。④加强PICC置管健康教育,做好PICC置管后的维护工作。
3.2导管堵塞
3.2.1相关因素分析:导管堵塞分为血凝性与非血凝性堵塞2种。本组患者有2例为血凝性堵塞,5例为非血凝性堵塞。原因:①导管管理不当。冲管、封管方法不正确,导致血液回流至导管,是导致导管阻塞最常见的原因。②不注意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不适当的给药,导致管腔PH值的突然变化,产生药物沉淀。导管中注入酸性的药物,而未用生理盐水冲管,又注入碱性药物,发生反应而产生沉淀物致导管堵塞。③脂肪乳剂所致的化合物沉淀,脂肪乳剂可与静脉营养液中的钙磷相互作用,形成磷酸盐等沉淀物。液体在流动过程中附壁处速度减慢,沉淀物附着于管壁,导致管壁逐渐狭窄而致堵管[1]。
3.2.2防治措施:①首先要建立PICC置管维护质控体系及相关制度,加强导管维护知识的相关培训,掌握正确的维护方法,要求人人掌握并严格执行。②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PH值的不同是导致微粒产生的主要原因。③预防脂肪乳沉淀。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先输入脂肪乳、蛋白、营养液等大分子及黏稠液体,最后输入晶体液。在输液过程中每12 h及输液完毕均给予20 ml生理盐水脉冲式正压封管。为了将沉积在导管下面的脂肪乳冲走,冲管时可转动导管的外露部分[2]。④一旦发生导管阻塞,先摄X线片排除导管异位,扭曲、折叠等相关因素,确认导管尖端位置正确。切忌强行推注液体,以防血栓脱落导致其他脏器的栓塞或导管破裂的危险。
3.3导管异位
3.3.1相关因素分析:本组导管异位患者中有3例是PICC置管后导管头端位置没有达到预定的位置即上腔静脉,而进入颈内静脉、同侧及对侧锁骨下静脉及分支等并且调整无效拔管。造成导管头端异位的原因主要是穿刺时患者体位不良、强行送管,血管变异等。有2例患者导管刚置入时,头端位置定位良好,但是留置过程中出现导管自发异位,均由于患者烦躁不安上肢剧烈运动,胸腔内压力骤然增高如咳嗽、打喷嚏等原因造成。
3.3.2防治措施:①置管首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次选头静脉,置管后X线摄片,确认导管位置并做好记录。②已发生导管异位的患者,可尝试调整,其方法,重新建立无菌区,根据X线片导管头端位置退管3~5 cm,一边从导管端以4~5 ml/s的匀速推注生理盐水,一边改变患者体位,注射生理盐水有阻力时改对侧卧位或坐位,同时轻拍导管附近的胸壁,通过血管内外对导管施力,并借助导管自重使导管头端随着体位改变而走向上腔静脉,再拍X线片确认。③对于局部血管条件差者可用超声引导结合微插管鞘技术(又称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
3.4导管脱出、破损与滑脱
3.4.1相关因素分析:本组4例患者中有2例因导管脱出过长而无法使用,1例导管破损无法修补,1例导管滑脱。
3.4.2防治措施:①妥善固定导管,可使用固定翼加强导管固定,留在体外的导管呈s型固定,避免打折、扭曲。②在更换敷料时应自下而上揭开敷料,每次更换敷料时注意观察导管刻度,观察导管有无脱出,并记录。③护士操作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敷料有污染或松动及时更换。④若出现导管破裂或断裂,应立即停止输液,导管破裂时及时拔出,若发生导管断裂,应嘱患者绝对卧床,用手指压迫导管远断处的血管,尽快定位行静脉切开术取出断裂的导管,并做好记录[3]。
3.5血栓形成
3.5.1相关因素分析:本组有2例患者,因血栓形成而拔管。分析原因,PICC置入较长,又长期漂浮在血管中,对正常血流产生影响,血流速度减慢,并形成涡流产生微血栓[4],血管壁受损或炎性反应,而肿瘤患者多处于高凝状态;导管头端位置不理想。
3.5.2防治措施:根据血管粗细,选择能满足治疗需要的最小、最细规格的导管。
3.6穿刺处渗血
3.6.1相关因素分析:本组有1例患者出现穿刺处渗血。原因:护士穿刺技术不熟练,选择穿刺部位不当,穿刺点止血效果不佳。
3.6.2防治措施:①穿刺时,选择肘下两横指位置进针,在皮下走一段后再进血管。②一旦出现渗血,将渗血拭净,立即在透明敷贴内用干燥明胶海绵贴敷穿刺点,透明敷贴外纱布压迫10~15 min,定期换药[5]。吸收性明胶海绵具有纤维多孔可吸收的物质,可促进血小板破坏后释放出凝血激活酶[6],具有填塞穿刺孔,促进血块凝结的作用,有利于PICC穿刺点止血。
3.7穿刺处渗液
3.7.1相关因素分析:本组有1例患者出现穿刺处渗液。原因:经导管输血制品后冲管不彻底使得纤维蛋白呈层状积累,形面纤维蛋白鞘,而发生穿刺处渗液。
3.7.2防治措施:①经导管输注血制品后,及时有效彻底冲洗导管,防止形成纤维蛋白鞘。②纤维蛋白鞘一旦形成,使用尿激酶溶解纤维蛋白鞘。出现穿刺处渗液时用紫外线照射治疗,同时合并使用抗生素,若治疗无效及时拔管。
PICC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心静脉通道,且留置时间可长达1年,术后导管护理尤显重要,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PICC置管患者的导管维护及健康教育,及时维护和处理各种并发症,降低非正常拔管的发生率,从而延长导管使用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4参考文献
[1]胡君娥,吕万丽,陈道菊.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处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6):554.
[2]王建荣,李冰.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09,9(2):12.
[3]刘玉凤.PICC应用于化疗泵中的护理[J].吉林医学,2011,32(29):6230.
[4]马春花.癌症患者PICC非正常拔管原因分析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6,12(9):1794.
[5]陈秋香,朱文芳,胡玲美.吸收性明胶海绵用于PICC穿刺点止血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11):44.
[6]中国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第二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