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诊断阑尾炎的临床体会
发表时间:2014-01-16 浏览次数:941次
阑尾炎是最为常见的急腹症之一,约占各类急腹症疾病的 50%[1] 。通常情况下,临床症状表现典型、阑尾炎位置正确的阑尾炎可以很容易得到确诊。但如果患者的阑尾位置异常,会给临床诊断带来很大困难,容易造成误诊。目前,许多医院都配备了数字化超声及高频探头,这些先进医疗设备的投入使用大大提高阑尾炎的确诊率。选择收治的37例阑尾炎超声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分析总结超声诊断阑尾炎的经验,提高基层医院的阑尾炎的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0年3月~2011年6月,我院共收治急性阑尾炎患者37例,男20例,女17例,年龄11~68岁。37例患者主诉不同程度持续性下腹痛、转移性右下腹疼痛,疼痛时间最短6 h,最长24 h,且均伴有发热,恶心、呕吐13例。查体发现,21例有明显的腹肌紧张、按压疼痛和反跳痛。经血常规检查,血细胞(WBC)值明显升高,平均为17×109 L。 1.2 仪器与方法:采用西门子公司生产的ACUSON X300型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10 MHz。检查时,患者仰卧位或左侧位,膀胱保持适度充盈。先选择用低频探头(3.5 MHz)以纵切、横切、斜切多个切面的扫查,初步确定病变累及范围、深度以及与周边组织的具体情况。再选择用高频探头(7.5~10 MHz),适当调整增益,以逐渐加压扫查的方法仔细观察肠胃的蠕动的情况,并察看是否在肠胃周边有肿大的淋巴结及其与毗邻器官的关系。使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观测病变部位的血流动力学。如患者显像不佳时,可经胃肠造影剂灌肠后行多切面的扫查。
2 结果
经临床诊断的37例急性阑尾炎中,通过超声检查后提示阑尾存在病变者33例,病变显示率为89.2%。具体病理分型有以下 4种:①单纯性阑尾炎16例,超声图像显示,右下腹腔部位的阑尾呈“蚯蚓状”管状的结构,直径约0.6~0.8 cm,管壁因水肿而呈低回声,管腔内的回声分布均匀。②化脓性阑尾炎12例,超声图像显示,阑尾长轴切面发生比较明显的肿胀,并形成长管状,管壁似乎有双层,直径约1.0~1.2 cm,横切断面为典型的“双圆环征”。其中有5例的右下腹腔见多个游离液性暗区。③坏疽性阑尾炎4例,超声图像显示,阑尾的正常形态基本消失,管壁无清晰的层次,管腔内回声强弱不等,有如“蜂窝状”。包块边界不清晰,已与周围的组织发生相互的粘连。④阑尾周围脓肿1例,超声图像显示,阑尾的正常形态基本消失,管壁呈非对称的增厚、肿胀,回声较低。部位患者管壁回声中断。管腔内有不规则的液性包块,呈“刀豆征”。
3 讨论
从病因分析,阑尾炎是因阑尾管被阻塞以及细菌感染而引起的。患者大多表现转移性右下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体征表现为麦氏点压痛、反跳痛,且血象升高。彩色多普勒超声仪用于阑尾炎诊断主要具有以下优点:①超声检查方法方便简便、安全、无创性、可重复,特别适用于体质虚弱和耐受力差的老年人、儿童患者。②病变检出率高,有利于手术切口位置的确定。在本组资料中,病变显示率为89.2%。③根据超声图像的特征可以区别不同的阑尾炎病理分型。准确提示了阑尾炎的严重程度,是否有粘连、脓肿、穿孔以及与周边组织的情况,可以为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2] 。由于阑尾通常体积较小且位置不定,再加上周围有肠内容物等的信号干扰,导致超声探查阑尾难度较大。在运用这一技术时,操作者应具备良好的专业技术基础,否则会因异位阑尾、肠腔气体干扰、肥胖患者等因素影响,造成误诊。在诊断时应重点关注以下问题:①阑尾的长度变异较大,不能仅仅因阑尾超声显示短而将其漏诊。特别是阑尾发生炎性病变时,与周边组织发生粘连包绕使阑尾迂曲,超声测量出的阑尾长度通常都小于离体的标本。②当升结肠中的粪块质地偏硬时,或右下腹部肠腔有明显胀气时,超声扫查阑尾时能量被衰减,不能准确显示后方的结构,有可能会出现假阴性的结果[3] 。③在查找阑尾病变部位时,最好能够同时结合肠间隙、盆腔积液或右下腹肠管的超声征象,从而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④在超声诊断急性阑尾炎时,必须严格区分其他类似声像特征的疾病,主要包括了右侧输尿管结石、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肠套叠、妇科急腹症(右侧异位妊娠、黄体破裂、卵巢囊肿扭转等)等。同时,结合实验室检查、体征检查结果,以尽量提高确诊率。总之,阑尾炎超声诊断方法观察直接、简便易行、安全可靠,在阑尾炎的诊断与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特别是在用于诊断非典型急性阑尾炎患者时,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4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90.
[2] 邹翰琴,于 丽,王 可.急性阑尾炎病理分型与超声图像特征的对比分析[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8,24(12):1103.
[3] 蒋艳君,邓 靖.超声诊断急性阑尾炎的临床价值和体会[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0,12(2):134.
[收稿日期:2012-09-03 编校:苏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