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醇对硬膜下血肿软通道微创血肿清除术的作用
发表时间:2014-01-16 浏览次数:882次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并给老年患者带来巨大痛苦。近年来,微创手术在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方面获得迅速发展,具有创伤小、起效快、疗效好的特点,有取代开颅血肿清除术的趋势[1] 。慢性硬膜下血肿微创清除术后的内科治疗用药对血肿清除的治疗效果以及患者康复时间有很大的影响,其中甘露醇在慢性硬膜下血肿微创清除术后的内科治疗中广泛应用,其疗效究竟怎样,2007年1月~2012年8月对甘露醇在慢性硬膜下血肿微创清除术后的治疗效果进行了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对30例慢性硬膜下出血患者行软通道微创血肿清除术,根据术后内科治疗是否使用甘露醇随机分为甘露醇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15例,两组病例血肿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微创血肿清除术术后采用尿激霉10 000 U加生理盐水2 ml左右,1次/d冲洗,夹闭2 h后开放引流。治疗组加用20%甘露醇125 ml,快速静脉滴注,2次/d。对照组除不用甘露醇外,其他治疗方法同治疗组完全一样。治疗组男 12例,女3例,年龄42~76岁,平均62.5岁。对照组男13例,女2例,年龄46~78岁,平均64.2岁。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有明确头部外伤史,受伤时间为7~62 d。主要症状及体征:均有头晕、头痛,对侧肢体肌力下降,行走不稳,伴有精神症状、反应迟钝、表情淡漠。两组患者之间年龄、性别、治疗前病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CT检查:均由CT证实颅骨内板下新月形不同密度影,全部患者均有占位效应,中线结构偏移,病变侧脑室脑池变形或消失,出血量120~180 ml,平均150 ml。
1.3 手术方式:软通道微创血肿清除术:依据CT下头颅定位,选择血肿中心做穿刺靶点,并在头皮上标定。特别强调CT影像应为标准的OM线,回避重要血管及脑组织重要结构。以头皮上标定点垂直钻入,穿透皮肤、肌肉、颅骨、硬脑膜,卸下骨钻,插入软通条管缓慢进针到血肿中心,从侧管抽吸液态血液,关闭引流管,连接无菌引流袋,并固定软通条管,无菌包扎后开放引流管,让其自然引流[2] 。本法采用微创置管引流加尿激酶液化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可使患者在极小创伤下接受治疗[3] 。
2 结果
两组死亡率为零。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血肿清除的治疗效果及患者康复时间方面都明显关于对照组。患者手术后1 d复查头颅CT,对照组患者血肿体积明显比应用甘露醇的治疗组患者血肿体积缩小;术后 5 d复查头颅CT,对照组患者血肿基本清除,而应用甘露醇的治疗组仍有少量的血肿存在;甘露醇治疗组患者术后7 d血肿才基本清除。详见表1。
3 讨论
甘露醇有其高渗透压、不易通过毛细血管及血脑屏障而对脑组织脱水降颅内压作用,它在人体内不分解代谢,以原型从肾小管滤过,很少被肾小管重吸收,带走大量的水分,而起利尿作用。甘露醇具有清除自由基,减轻迟发性脑损伤的作用。硬膜下血肿多发生于老年患者,因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脑萎缩,蛛网膜下腔相对扩大,脑在颅内的活动度加大。患者在头部轻度外伤或平静状态下均可使脑表面的桥静脉易撕破,缓慢出血而到硬膜下血肿。微创软通技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不用甘露醇组,与应用甘露醇组相比,不仅疗效好,而减轻患者手术痛苦,减少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从而降低了患者的平均住院日,促进患者早期康复并节省了医疗费用。
4 参考文献
[1] Golfinos JG,Fitzpatrick BS,Smith LR,et al.Clinical use of a fra meless stereotactic arm:results of 325 case[J].J Neurosurg,1995,18(2):197.
[2] 胡长林.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技术规范化治疗指南[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89.
[3] 孙 涛,李智高,李经辉,等.双颅骨钻孔治疗硬膜下血肿201例效果比较[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5,4(2):185. [收稿日期:2013-05-03 编校:苏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