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吉林省某高校研究生特殊群体社会适应性现况调查与分析

发表时间:2014-03-06  浏览次数:1176次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进入21世纪,我国研究生招生数量逐年增加,每年研究生毕业人数呈跳跃式增长,来自社会经济体制转轨、人才市场供需失衡等方面的压力,导致研究生就业压力增大,社会适应不良这一社会性问题日益凸显[1]。而在诸多适应不良人群中,研究生特殊群体的社会适应不良现象尤甚[2]。目前,我国高校特殊群体社会适应不良现象产生的原因复杂多样,产生的形式也不尽相同。本调查选择了学业障碍群体、经济困难群体、单亲家庭群体三类在高校中占有较大比重的人群进行调查。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本调查于2013年11月份选取吉林省某高校312名研究生特殊群体进行调查。被调查者来自文学、理学、工学、农学4大类10个专业,本次选择的特殊群体包括学业障碍人群(学业难以完成导致延期答辩者)105人,单亲家庭子女人群102人,学校经济关注对象人群106人。见表1。

1.2调查工具:采用卢谢峰等(2003)编订的大学生适应性量表(CSAI),此量表的分半信度系数值为0.88;内部一致性良好,均在0.58~0.78之间[3],由学习适应性等七个维度66个题目组成,66个题目中正向题目22项,反向题目44项,采用5级等距法记分,最终通过转换,所有的项目都变成正向记分。在每一维度上的得分愈高,表示适应性愈强。由调查者讲解问卷内容及填写要求,半小时后收回,发出问卷340份,回收321份,有效问卷312份,有效率97.2%。

1.3统计学方法:采用Epidata数据录入软件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2结果

2.1调查对象一般资料:见表1。

2.2特殊群体社会适应性与全国常模比较:见表2。

2.3特殊群体中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社会适应性比较:见表3。

2.4不同生源的特殊群体社会适应性比较:见表4。

2.5特殊群体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社会适应性比较:见表5。

3讨论

3.1高校研究生特殊群体社会适应性得分普遍低于全国常模:从表2得知,研究生特殊群体社会适应性得分在学习适应性、职业选择适应性、环境认同适应性三个维度上高于正常人群。这可能是由于研究生教育是高水平、高层次教育,研究生人群大都是本科生中选拔上来的精英,而且此次选择的特殊人群中包括单亲家庭和经济困难学生,这类学生往往因来自家庭和经济方面的压力,促使其在学业上更加努力、奋进,成绩更加优异,其比正常人群更容易得到一份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业,并能够在职业生涯中获得更好的发展,所以,这一人群在学习适应性、职业选择适应性和环境认同上往往高于普通人群。但研究生特殊群体在人际适应性、角色适应性、生活自理适应性和身心症状四个维度上得分低于正常人群,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表4中也得出,特殊群体中来自农村的学生在角色适应性维度的得分要低于来自城镇的学生,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是由于来自贫困、单亲家庭和农村的学生从小受生活环境的影响,使得他们和同学之间缺乏共同语言,容易在人群中变得自卑、内向和孤僻,从而,在人际适应、角色适应、生活自理与身心症状方面出现焦虑、被动、消极感。从表3中可以看出,特殊群体中学生干部的角色适应性得分高于非学生干部,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是由于学生干部在校期间承担不同的角色与身份,所以,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以及角色的变化。从表5中得出,特殊群体中独生子女在人际适应性、角色适应性、职业选择适应性、生活自理适应性和环境认同5个维度的得分均低于非独生子女。这可能是由于独生子女从小享有更加优厚的物质和生活条件、能充分享受家庭资源、独享父母的关爱,导致他们在人际适应、角色适应、生活自理等方面出现问题。

3.2研究生特殊群体社会适应程度偏低,主动适应社会意识不够:从社会心理学的观点看,社会适应属于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强调的是社会对个体的影响和个体对社会的适应[4]。研究生的社会化是大学生社会化的延续和提升,是将以往形成的自我价值观念、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在该学习阶段进一步内化为个人的品格与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再创造的过程[5]。从调查结果中看出,相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研究生特殊群体的社会化适应程度却并不高(仅3项高于全国常模,4项均低于全国常模)。目前,我国大多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仍重视课程考试和学位论文,而轻视研究生自身社会化能力的培养,较多研究生对于实践和社会化能力的培养也认识不足,这样的培养模式利于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的人才,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毕业后在工作中实践、创新的能力和与周围环境相适应不断进行调整与完善的能力。当研究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往往过于强调自己的感受与个人努力,团队意识不足,缺乏合作意识。当遇到挫折时,耐挫力、抗压力、心理调适力等明显存在不足。

3.3通过社会、高校、个人三方努力提升研究生特殊群体的社会适应性:研究生群体是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群体,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是备受社会瞩目的高智力青年群体。提升研究生特殊群体社会适应性能力,应以打造健全的人格为基础,建议各高校通过重视校外研究生实践基地的建立、健全研究生心理健康保障机制、强化导师负责制、强化情商教育等促进研究生形成健康的养成观、挫折观、激励观和自我教育观,改善研究生社会适应力不足的现状,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的紧密结合[6]。

4参考文献

[1]李贞.硕士研究生适应性、社会支持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关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005.

[2]范静静,罗远航.研究生就业压力调查分析及对策探讨[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17(3):102.

[3]卢谢峰.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的编制与标准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3:21.

[4]王婧.研究生职业自我效能感、社会适应性与职业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11-12.

[5]张陟遥.研究生社会适应力培育路径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4):89.

[6]陈建文.健康人格教育的理论透视[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3):81.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