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我国常见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流行现状及诊断防治对策

发表时间:2012-12-10  浏览次数:1118次

作者           作者单位

张卫民   130062吉林省卫生厅卫生监督所

姜晓燕   100088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

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定义未见标准定论[1]。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因摄入含有感染阶段寄生虫病原而使人体罹患的寄生虫病称为食源性寄生虫病[2]。

常见食源性寄生虫病

肉食源性寄生虫病:①猪/牛带绦虫病、猪囊尾蚴病(囊虫病)。②旋毛虫病。③弓形虫病。④肉孢子虫病。

植物食源性寄生虫病:①布氏姜片吸虫病。临床诊断:居住或到过流行区,有生食菱角、茭白、荸荠史。当出现慢性腹泻等消化道功能紊乱、营养不良、贫血、水肿,严重感染患儿可有消瘦、智力减退和发育障碍等临床表现时,应考虑本病的可能。可通过粪便镜检发现虫卵而明确诊断。治疗:①吡喹酮,10~20mg,1次顿服,1个月后粪便虫卵转阴率可达95%~100%;②硫双二氯酚,槟榔,已少用。

淡水动物食源性寄生虫病:①华支睾吸虫病(肝吸虫病)。流行现状:我国大陆除内蒙古、青海、宁夏、西藏外,其余27个省(区、市)以及台湾省、香港、澳门都有该病流行或病例报告。确诊有赖于粪便或十二指肠引流中找到虫卵。IHA、ELISA等免疫学诊断方法,可作辅助诊断。②棘口吸虫病。临床诊断:居住或到过流行区,有生食淡水鱼、螺史。当出现厌食、下肢水肿、贫血、消瘦、发育不良等临床表现(轻重程度与感染虫体数量成正比)时,应考虑本病的可能。在粪便中查到典型的虫卵即可确诊。③棘颚口线虫病。临床诊断:有生食淡水鱼及泥鳅史。人并非本虫的适宜宿主,故在人体很难发育成熟,多以幼虫状态存在。该幼虫可在人体各部位穿行,从而引起皮肤及内脏幼虫移行症。由于本病临床症状复杂多变,常造成诊断困难,经镜下活检可明确诊断。④管圆线虫病。流行现状:管圆线虫病是一种少见的寄生虫病,其病原体管圆线虫最先于1935年在广州家鼠及褐家鼠的肺被检出而被命名为广州管圆线虫。⑤阔节裂头绦虫病。流行现状:在我国较为少见,东北、广东、台湾等地共有10例报道。主要是由于食入生的或不熟的含有阔节裂头绦虫幼虫(裂头蚴)的鱼类而感染。⑥卫氏并殖吸虫病。流行现状:目前已报告的并殖吸虫达50种之多,在我国大陆23个省(区、市)和台湾省有确诊的并殖吸虫病病例报告。广西2003年对3个自然村进行人群卫氏并殖吸虫病病原学、血清流行病学调查,3个点共调查1554人,卫氏并殖吸虫抗原皮试阳性率分别为13.78%、6.54%和4.17%。主要通过生食或半生食石蟹、喇蛄而感染。⑦斯氏狸殖吸虫病。⑧曼氏迭宫绦虫病,裂头蚴病。流行现状:迭宫绦虫病是由于曼氏迭宫绦虫引起的,该绦虫分布很广,但成虫在人体感染的报道并不多见。国外仅见于日本、俄罗斯等少数国家;在我国也只有近20例报道,年龄3~58岁。主要是由于食入含有裂头蚴的生蛙肉而感染。裂头蚴病在我国已有21个省、市800例报道,主要是由于生食蛙、蛇及其他食蛙动物的肉或因患疮疖等病后用生蛙肉贴敷而感染。

其他食源性寄生虫病:①蛔虫病。流行现状:近年来感染率有明显下降,据1995年全国抽样调查,感染率2.7%~98.4%。主要是由于食入带有蛔虫卵的蔬菜而感染。治疗:①阿苯达唑(肠虫清),400mg,1次顿服,粪便虫卵转阴率可达50%~100%;②甲苯咪唑,500mg,1次顿服;③三苯双脒,500mg,1次顿服;④现有阿苯达唑与噻嘧啶合剂,可增强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食源性寄生虫病诊断要点

主要诊断依据:①流行病学诊断;②临床诊断;③实验室诊断。

流行病学诊断:①是否居住或到过流行区;②是否有生食或半生食史;③是否有易于引起食源性寄生虫病的生活习惯和自然条件。

临床诊断:见上述。

实验室诊断:①病原体检查;②免疫学检查;③影像学检查;④组织活检。

食源性寄生虫病的预防对策

预防原则:采取综合措施,从个人卫生、饮食卫生和环境卫生这三个关键环节开展预防工作,同时辅以健康教育等其他方法进行综合预防。

预防对策:①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这是预防食源性寄生虫病最经济、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通过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提高群众的卫生素质,不饮生水、不吃生菜,不生食或半生食动物肉类及其制品。②提高环境卫生水平:通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造环境,重点做好粪便的管理和处理以及加强饮用水源的保护,切断其流行环节。③研发疫苗:目前尚无临床可用的疫苗。近年对弓形虫的核酸疫苗的动物实验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加强疫苗研发存在很大潜力。

随着人们食谱进一步拓宽,可能会不断发现新的食源性寄生虫病。坚持“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将是解决食源性寄生虫病的策略和方向。

注:作者张卫民同志现工作单位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

【参考文献】

1 杜建民,于瑞敏.我国主要食源性寄生虫病感染途径探究.医学动物防制,2006;22(3):178-180.

2 陈兴保,吴观陵,等.现代寄生虫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11.

3 沈一平.新世纪初对我国寄生虫病的思考.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3,19(1):4-6.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