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金衢盆地褐家鼠体内发现西里伯瑞列绦虫1例
发表时间:2012-12-13 浏览次数:1208次
作者 作者单位
姜科声 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吴保根 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梁莹瑶 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胡振坤 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张雪燕 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无水乙醚(AR),宜兴市辉煌化学试剂厂,批号20040201;瑞氏染粉、伊红染粉、美蓝染粉;人工捕获的野生褐家鼠,体质量16.63~155.25 g(雄性略多). NOVEL(DN401型)多媒体数码显微镜系统(含NOVEL数码显微镜以及配套的数码摄像头)、IBM R40e型笔记本、NOVEL(NTB3A型)体视显微镜、北京泰克TECH(XTS20型)立体显微镜. 解剖工具.
1.2 方法
取实验用捕鼠笼3只在野鼠经常出没的实验楼附近野外布笼;采用人类日常食物作为引诱剂(如苹果、油条及花生米等). 每天白天观察布笼点1~2次,直至捕获野鼠. 常规解剖:对麻醉的野鼠进行解剖,首先要加强防护措施,戴两层较厚的橡皮手套. 在解剖前仔细检查有无蜱类等寄生虫的感染;解剖时首先剖开胸腹腔,检查各重要器官组织有无寄生虫感染特别是有无寄生包囊在肝、小肠等处,注意小肠内、肝胆附近有无成虫,肝表面有无白斑等情况,并取心血涂片(用加肝素的生理盐水稀释,必要时进行瑞氏染色)并检验. 光镜下检验:首先用体视显微镜观察、检验寄生成虫;然后在数码显微镜下对成虫和孕节中的虫卵进行由低倍到高倍的观察、数码拍摄,以及长度、宽度、小钩和吸盘等进行检测、鉴定.
2 结果
2.1 根据链体、头节及特化器官进行鉴定我们从褐家鼠肝包囊中解剖取出的绦虫,其头节钝圆形,吻端隆起,吻周均匀排列着两排小钩,共计22枚. 小钩长度达83.923 μm(平均),钩成鸟喙状(图1A). 头节有吸盘四个,吸盘内径平均约50.64 μm;没有明显的颈节,链体(图1B)的各节片大小均匀. 节片平均72.733 μm.
2.2 根据虫卵进行鉴定孕节内充满了椭圆形或圆形的储卵囊,囊内可见虫卵(图1C),生殖器官已经消失,估计已经被自体消化殆尽(该寄生虫在肝表面的包囊内,养分的获得并不容易). 孕节中的卵在镜下大多数呈长卵圆形(长径131.881~160.079 μm、平均长径145.98 μm;短径107.776~126.111 μm、平均短径116.944 μm)或圆形及肾形,圆形偏少. 卵的发育比较均匀,基本上处于同一发育期,可见少量含六钩蚴的虫卵(图1D). 成虫宽度2 mm,成虫全长大于15.1 cm(由于我们从包囊中取出绦虫时链体断裂,包囊中肯定存在尾节等;当时测量每厘米链体约含节片5~9节),鉴于法国寄生虫学家在网站上公布的报道,西里伯瑞列绦虫长度为15~25 cm,被认定相符. 鉴于这条绦虫一直被褐家鼠肝脏包囊包裹、生长发育受限,因而形态与文献报道略有差异(如颈节不明显、特化器官均较大<1.7~3.5倍>);包囊与寄生虫形态的关系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寄生虫与宿主免疫的关系.
鉴于以上2.1及2.2的鉴定,比较文献报道,可以认定此绦虫为西里伯瑞列绦虫Raillietina(R.)celebensis(Janicki,1902).
3 讨论
西里伯瑞列绦虫自从1867年于人体发现并于1870年经Davaine定名为马达加斯加绦虫以来,在亚洲、非洲、澳洲、南美等地区均有发现;在我国仅见于1964年唐仲璋、唐崇惕所写的寄生虫系统研究论文报道,尤其是最近二十余年国内均罕见西里伯瑞列绦虫在褐家鼠的报道[1]. 西里伯瑞列绦虫Raillietina celebensis是目前我国惟一发现有人体感染的瑞列属(Davaineidae科)绦虫,日本人Akashi首先在我国台湾人体中检出该虫[2]. 福建省的福州、晋江两地从1950年以来先后发现儿童感染5例. 最近二十余年,网上能搜索到9余例[3],均为零星感染人体的报道;但在野生褐家鼠感染的报道鲜见. 因此本例报道具有重要意义.
致谢: 捕获的野鼠经我院动物教研室郑荣泉副教授鉴定为褐家鼠,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唐仲璋,唐崇惕. 西里伯瑞氏绦虫在中间宿主体内的发育及其流行与分类问题的考察[J]. 寄生虫学报,1964, 1(1):1-13.
[2]赵慰先主编. 人体寄生虫学 [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535-537.
[3]陈宝建,张榕燕,李莉莎,等. 西里伯瑞裂绦虫感染1例报告[J].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 2005,11(0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