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麻疹临床流行病学分析和控制

发表时间:2012-12-14  浏览次数:1444次

作者            作者单位

乔小栗   河北省辛集市第二医院,05236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1年1月至2010年8月我院收治的麻疹患者共计84例。

1.2 方法

实验室诊断病例43例,均采集静脉血送本市疾控中心进行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麻疹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临床诊断病例41例,两者均符合《全国麻疹监测方案》中的病例定义。

2 结果

2.1 流行病学资料

2.1.1 季节时间分布:全部病例除外8月和12月均有分布,其中1月4例,2月20例,3月15例,4月22例,5月14例,6月3例,7月2例,9月1例,10月1例,11月2例,高峰期2~5月,共71例,占84.5%;除2002年和2004年其它年份均有分布,其中2001年5例,2003年1例,2005年12例,2006年43例,2007年4例,2008年5例,2009年9例,2010年截止至8月5例,2006年发病数最多为43例,占全部病例的51.2%,仅2006年2至5月发病37例,占44%。

2.1.2 年龄人群分布

2.1.2.1 年龄分布:年龄2个月~43岁。其中<8月龄18例,占21.4%;8月龄~1岁6例,占7.1%;1~2岁7例,占8.3%;2~4岁8例,占9.5%;4~7岁4例,占4.8%;7~15岁11例,占13.1%;≥15岁30例,占35.7%,无外来人口。

2.1.2.2 性别分布:男52例,女32例;男/女为1.625∶1。

2.2 临床资料

有接种史45例,无接种史19例,不详接种史20例;所有患者均有发热,最高温度38~39℃,热程5~7 d,一般发热3~4 d出疹,3~4 d皮疹出齐。出疹顺序为自颜面、躯干、四肢遍及全身,皮疹为红色斑丘疹、粟粒疹等,疹间皮肤正常。约2/3患者有麻疹黏膜斑(又称柯氏斑),约4/5患者有卡他症状,部分患者有消化道症状或呼吸道症状,合并肺炎23例,均经胸部X线片证实。所有病例给予抗病毒治疗,合并细菌感染的给予相应抗生素治疗,全部病例治愈出院。

2.3 临床控制措施

麻疹急性期患者为传染源,麻疹病毒通过飞沫直接传播或鼻腔分泌物污染玩具、用品等感染人群,潜伏期一般6~18 d,平均10 d。

2.3.1 隔离:对确诊患者可集中收治在一个病房内,对疑似患者单间隔离观察,对未接种或未患过麻疹的密切接触者进行为期21 d的在家隔离观察,每日早晚监测体温。

2.3.2 消毒:病室内尽可能开窗通风换气,室内空气用紫外线每天照射1 h,对物体表面用1∶250 mg/L的84消毒液进行擦拭。

2.3.3 特定医护:凡有过麻疹发病史或接种史且机体内麻疹抗体达保护水平的医护人员进行专门医疗护理工作,其他医护人员进行其它病种的医疗护理工作,不得进行麻疹患者的医疗护理工作。

2.3.4 限制陪护:严格控制陪护数量,限制陪护者出入病区,禁止与其他患者和家属接触。

3 讨论

自20世纪80年代实行计划免疫,我市麻疹发病率明显下降,但进入21世纪后,病例数呈上升状态,麻疹又呈现流行趋势。本资料显示2005至2006年,发患者数54例,占全部发病64.3%,高峰季节为2~5月,共71例,占全部发病的84.5%,发病年龄以<8月龄和≥15岁人群为主,共48例,占全部发病的7.1%。大部分病例仍以发热、咳嗽、卡他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发热3~4 d出疹,为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疹褪后有色素沉着和糠麸样脱屑,2/3的患者有麻疹黏膜斑,常见的并发症以肺炎为主。

分析认为,近十年间处于生育期的女性,相当一部分是通过人工免疫获得免疫力,抗体处于较低水平,或者当年的免疫失败,所生婴儿的麻疹母传抗体水平低且消失早,或无麻疹抗体,婴儿缺乏母传抗体的保护是<8月龄婴儿麻疹高发主要原因,所以建议6月龄婴儿监测麻疹抗体水平,再根据个体情况适时接种,提倡育龄女性进行麻疹疫苗的强化接种。大年龄组在当年接种时的接种率和接种质量难以保证,有可能接种失败或免疫空白,所以应加大麻疹疫苗接种的宣传力度,加强基层接种人员的培训,提高接种技术水平,保证疫苗质量,保证冷链系统正常运行,是提高有效接种率的重要措施。

医疗机构应根据不同季节传染病流行情况进行传染病培训,从而提高临床医师对不同传染病的诊疗技术水平,同时做好宣教工作,提高广大市民的认知能力,可以在门诊、病房发放宣传页。严格控制医院感染,尤其做好医院内发热患者的预检、分诊,凡发热患者到有资质的医院发热门诊就诊,疑似患者及时隔离,实行定点医院收治麻疹患者,防止发生流行、暴发[2]。病区内环境清洁,病室要经常开窗通风,做好空气及室内物品的消毒、限制陪护人数,嘱患者不要着凉,多喝水,给予易消化而富有营养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保持皮肤、眼、鼻、口、耳的清洁,对密切接触者居家隔离观察3周。

有效控制麻疹流行重在预防,做好基础免疫接种和加强强化免疫接种:(1)领导重视,组织到位,给予经费保证。(2)培训宣传到位,培训县、乡两级接种人员,增强工作责任心,提高接种技术水平和疫情暴发的处置能力。疾控中心主管人员可进行电视专题讲座,组织广播宣传,挂横幅,贴标语,发放宣传单,张贴宣传画等,让广大市民知晓活动的重要性,从而积极主动接种疫苗,杜绝“个体零接种”,尤其做好流动人口管理,杜绝个体免疫史的空白。(3)建立健全麻疹监测系统,提高对麻疹监测的敏感性和准确性[3],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从而达到控制麻疹流行和暴发的目的。(4)查漏补种做好基础免疫、复种和强化免疫等措施是防止麻疹发病率升高的有效措施,做好重点人群的管理也是降低麻疹发病率的关键[4]。

【参考文献】

1 王海明,袁荣宝,徐永范,等.奉化市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监测及初中学生麻疹疫苗加强接种效果观察.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8,4:257.

2 喻文雅,刘君卿,史春伟,等.石家庄市2005至2007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初步分析.河北医药,2010,32:485-486.

3 侯正萍.果洛州1961-2006年麻疹疫情分析.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8,5:435.

4 侯振宇.麻疹暴发流行148例流行病学特点分析.临床误诊误治,2010,23:885-886.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