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4-04-24 浏览次数:1195次
选择黄疸新生儿100例为研究对象,使用西医单独和中西医结合两种方法治疗新生儿黄疸,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6月~2013年6月黄疸新生儿100例为研究对象,男52例,女48例;年龄6~29 d,平均(11.7±1.8)d;体重3 078~5 027 g,平均(4 054.2±278.5)g,全部患儿均符合第7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新生儿黄疸病诊断标准》[1]。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两组性别、年龄、体重、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对照组采用12 h的间歇蓝光照射,1次/d,照射7 d,并口服苯巴比妥5 mg/(kg·d),分3次服用。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口服茵栀黄颗粒半包/次,2次/d,连服7 d。
1.3 疗效分级:治愈:7 d后黄疸症状完全消退,血清胆红素下 降至正常;好转:黄疸症状明显消退,血清胆红素未降至正常;无效:黄疸症状未见消退,血清胆红素未降至正常。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7.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情况对比:观察组比对照组的治疗效果良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情况对比(例)
组别 例数 治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 50 18 16 16 68
观察组 50 27 20 3 94
①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χ2=8.3,P<0.05
2.2 对照组和观察组胆红素情况对比:观察组较对照组胆红素日下降平均值显著提高,而黄疸消退平均时间则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对照组和观察组胆红素情况对比(x ± s)
组别 总例数 治疗前胆红素平均值(μmol/L) 胆红素日下降平均值(μmol/L) 黄疸消退平均时间(d)
对照组 50 260.4±58.7 30.5±15.6 6.57±2.45
观察组 50 256.5±54.7 42.1±10.6 5.03±1.97
t值 0.8 8.8 7.6
P值 >0.05 <0.05 <0.05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也叫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70%以上的新生儿出生后3~5 d即出现黄疸[2-3]。新生儿黄疸严重时易致残,亟需早发现、早治疗。西医在治疗新生儿黄疸方面侧重改善肝功能,但由于无促进胆红素排泄的特效药物,治疗不足。中医认为新生儿黄疸的产生多因孕母心境不佳,喜食辛辣肥甘,而导致湿热郁结肝胆,后移于胎胞;或由于新生儿生后外邪入侵,湿热熏蒸于内,移至肝胆,使肝失于疏泄,胆汁外溢而发为黄疸。茵栀黄颗粒中含由茵陈、栀子、金银花、黄芩4味中药,茵陈为君药,具有较强清利肝胆之功,可增加胆酸和胆红素的排泄,栀子中含有的栀子苷具有增加胆汁分泌外排的作用,金银花是清热解毒的良药,黄芩不仅能够清热利胆,更可护肝降酶,将4药合用,互相配伍,具有清热利胆,宣散热毒,除湿退黄的功效,还可促进肠蠕动,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降低胆红素的重吸收[4-5]。总之,采用中西医结合共同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良好,可以迅速降低新生儿的血胆红素水平的作用,应在基础医院进一步的推广。
4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37.
[2] 苏 娟,甘玉真.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77例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1,32(1):3.
[3] 应雅丽.大黄茵陈甘草汤联合妈咪爱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42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2,4(3):224.
[4] 柏松林.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130例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2,7(7):171.
[5] 周康良.黄疸茵陈颗粒辅助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疗效分析[J]. 中国现代药用,2011,5(21):279.
[收稿日期:2013-11-20 编校:郑英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