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结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80例
发表时间:2012-12-19 浏览次数:991次
作者 作者单位
王来群 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中医院(473000)
1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公布的CUC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的试行方案(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4);239-240)标准,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0例,男20例,女20例;年龄16~60岁,平均36.0岁;病程0.5~11年,平均3.5年。湿热内蕴型20例,脾胃虚弱型15例,脾肾阳虚型20例,肝郁脾虚型10例阴血亏虚型5例,气滞血瘀型10例。对照组70例,男30例黄子孙,女40例,年龄16~60岁,平均35.2岁;病程0.5~10年,平均3.2年;湿热内蕴型20例,脾胃虚弱型20例,脾肾阳虚型15例,肝郁脾虚型15例。阴血亏虚型5例,气滞血瘀型10例。两组病例,性别,年龄,病程,病变部位及病变程度上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中西药保留灌肠。药物组成:黄连、黄柏、苦参各10g,马齿苋、忍冬藤、地丁、蒲公英各20g,五倍子、地榆各15g,水煎、取浓汁150ml,趁热加青黛粉,白芨粉各2g,温度降至40℃,再加入氟美松2mg(针剂),甲硝唑0.4g(研末),于每晚排便后,取侧卧位,适当垫高臀部,保留灌肠,保留1~2h。加服中药。每天1剂,水煎服。湿热内蕴型以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脾胃虚弱型以参苓白术散加味,脾肾阳虚型以附子理中丸合四神丸加减,肝郁脾虚型以痛泻要方加味,阴血亏虚型以驻车丸加减,气滞血瘀者以膈下逐瘀汤加减。对照组给西药保留灌肠。药物组成:0.5%甲硝唑150m l,庆大霉素8万U,氟美松2mg,利多卡因100mg,保留灌肠方法同上。口服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2g,1日3次,强的松30mg,上午8:00顿服,1个疗程后强的松减为20m g,顿服。15d 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两个疗程,疗程结束后10d内定疗效。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治疗组80例,临床治愈32例(40.0%),显效30例(37.5%),好转14例(17.5%),无效4例(5.0%),总有效率95.0%;对照组70例,临床治愈17例(24.3%),显效18例(25.7%),好转21例(30 .0%),无效14例(17.5%),总有效率82.5%。两组愈显率比较有显著意义(χ2=14.65,P<0.01),总有效率比较也有显著意义(χ2=7.18,P<0.01)。
3 体会
从辨证分型与疗效表看,治疗组各分型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同型疗效。治疗组中湿热内蕴、脾胃虚弱和脾肾阳虚三型均无无效者,可能因灌肠方药气味寒凉以清湿热为主,脾虚肾虚及湿热为本病的早期表现,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关系。阴血亏虚型两例无效,可能因久病伤及气血,正气不足,邪气过盛有关。肝郁脾虚、气滞血瘀型各1例无效,可能与灌肠方起不到整体调整有关。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现代医学认为病因不明,但多数学者认为本病的发病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传统病例用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和肾上腺皮质激素,但长期应用易造成严重后果,停药后并易复发。单纯用西药效果往往不理想。本病虽表现为大肠局部病灶,但和机体的整体病变密切相关,因而中西医结合,可调整全身脏腑阴阳气血平衡,促进局部病灶的吸收,局部病灶的好转,又有助于整体机能的恢复,治疗本病应采取整体与局部治疗相结合的原则。本病的病机与中医的肠风、泄泻,肠僻,脏毒相类似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脾肾阳虚,健运失司,水湿不化。标实为湿热毒邪壅滞肠道,阻滞脉络,血败肉腐,以致便带脓血。我们根据唐容川《血证论卷四•便血》的“……必先治肠,后治各藏”观点,应用中西药结合保留灌肠,使药夜在病灶局部直接吸收,使肠黏膜红肿溃疡逐渐消失,达到治疗的目的。灌肠方中黄连、黄柏、苦参,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马齿苋、忍冬藤、蒲公英、青黛清热解毒、化瘀消肿,地榆、五倍子、白芨止血、收敛、去腐、生肌,氟美松减轻组织水肿,抑制炎性介质释放,促进炎症吸收;甲硝唑具抗菌功效。同时口服辨证分型的中药,调整脏腑阴阳气血平衡,扶正祛邪,标本兼治。临床观察表明口服辨证分型的中药和中西药保留灌肠治CUC能显著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 王永春.中西医结合治疗结肠炎60例[J].河北中医,2006:4.
[2] 吴光明.二黄汤治疗结肠炎31例观察[J].中医药导报,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