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64例

发表时间:2012-12-17  浏览次数:920次

作者                               作者单位

董家玉                         河南省处浚县中医院(450044)

慢性支气管炎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心病等疾病的发病基础,多反复发作,且病程较长,难以治愈。近年来,我院运用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慢性支气管炎64例,获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患者64例,均符合《内科疾病诊断标准》中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全部为门诊病人,其中男44例,女20例;平均年龄54.2岁;病程3~32年。所有病例均经血常规、胸片或CT、痰培养等检查排除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癌的等慢性咳嗽咳痰的疾病。

1.2 治疗方法 常规给予口服必漱平16mg,每日3次;氨茶碱0.1mg,每日3次;可根据病情适当给与抗生素治疗。并配服予苓桂术甘汤加减方:茯苓20g,炒白术20g,桂枝10g,苏子15g,杏仁10g,紫菀10g,款冬花10g,制半夏10g,陈皮6g,炙甘草5g。随证加减:寒象明显加细辛3g,干姜6g;咳痰量多夹有泡沫者加白芥子15g,防风6g;气滞者加枳壳10g,莱菔子15g;气虚者加炒党参15g,黄芪15g;咳喘甚者加白果10g,沉香曲10g。每日1剂,水煎2次,分上下午服用,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显效:用药1个月后,咳、痰、喘等症状基本控制,1年内未复发;有效:,咳、痰、喘等症状明显改善,有时仅需少量对症用药;无效:咳、痰、喘等症状无明显变化。

2.2 结果 治疗64例,显效41例(64.06%),有效18例(28.13%),无效5例(7.81%),总有效率为92.19%。

3 讨论

慢性支气管炎属中医咳、喘、痰、饮范畴,以肺、脾、肾虚为本,痰湿内阻是发病的关键。此病咳嗽日久,反复发作,缠绵难以彻底根治。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日久肺病及肾,肾阳亏虚,不能化气行水,水泛为痰,表现为咳嗽咳痰,甚则肾不纳气则气喘,动则更甚。肺主气,脾益气,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脾虚则气机不畅,呼吸功能失调,然则水湿停滞,停于肺则形成痰而形成此病。脾肺肾之脏受损,痰饮内生,痰又为阴邪,其势粘滞难除,虚虚实实,病程经年难愈,如处理不当,则更为难治。如《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中云“其人不渴,小便数”也。肺阳不足,阴寒内盛,故“口不渴”。上焦阳虚不能摄津,故小便反多。“饮食如故”言其胃无损。“病属下焦”言其病位也。“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言其病因。身劳汗出之后,腠理大开,寒湿之邪乘虚而入,留于腰部。因湿与阳气不两立,寒湿盛则阳气微,时日已久,腰部被寒湿痹阻不通,故阳气不能下达,且湿邪重浊趋下,故出现“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的症状。

苓桂术甘汤出自《金匮要略》,是仲景温化法治疗痰饮的代表方剂[1],属痰饮病的正治法,主要由茯苓、桂枝、甘草、陈皮等组成,主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为痰饮病而设。此病发病多与呼吸道感染、呼吸道局部防御及免疫功能低下有关,因此本病以肺脾肾虚损为本,痰阻气逆为标,治以健脾益气补肾,止咳化痰平喘为主。方中干姜、甘草二者组合即甘草干姜汤。甘草干姜汤主要功效为温补肺阳以摄津。曹颖甫《金匮发微》云:“水道虽通于下,而水之上源不能气化外出,则积日并趋于下。”汤本求真亦云:“苓姜术甘汤是胚胎于本方,所以能治遗尿,可知也。”“不渴”言其津液无伤。故用干姜配甘草温补肺阳,温通三焦水道。

白术﹑茯苓二者皆为健脾化湿之要药。仲师制苓桂术甘汤﹑五苓散﹑真武汤等皆取此义。《神农本草经》认为白术“性温,主风寒湿痹,死肌”。正合寒湿日久痹阻经络之病机。《难经》第二十九条曰:“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带脉走行环绕腰部,腰部受邪,则带脉亦不免也。李东垣认为白术可通过“利腰脐间血”达到利带脉之效。故用白术健脾燥湿以解肌。茯苓性味甘淡,甘能温中以补脾,合白术﹑干姜,取理中汤之意,温补中阳以散寒湿。淡能渗湿利窍,《本草纲目》认为“淡渗之药,皆俱上行而后下降”之功。故又合干姜甘草汤助肺宣肃,以通调三焦,驱腰间湿邪从水道而去。除此,现在药理研究认为,茯苓具有镇静及提高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作用。所以此方治疗慢性支气管具有无可取代的优势,值得临床深入研究,并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哈小博.漫谈“苓桂术甘汤”[J].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03,(11):56.

b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