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医临床专业研究生基础理论水平的探讨
发表时间:2012-12-12 浏览次数:1226次
作者 作者单位
杨华升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100069)
中医学的发展离不开高层次的中医人才,所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中医临床人才是我国中医研究生教育的重中之重。近几年,随着研究生的扩招,研究生水平良莠不齐,甚至出现研究生临床诊疗技能不如非研究生的现象[1]。笔者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发现,目前研究生临床能力薄弱的原因主要在于中医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不但是对《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掌握非常肤浅,甚至非常陌生,而且对于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等基础课程的掌握也十分薄弱。基础知识的薄弱导致中医内科研究生不仅在临床诊疗水平很难提高,而且也影响了科研水平的提高。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中医学的入门课,被列为中医专业本科教学的重点,而且通常作为中医临床专业研究生的必考课程,作为中医临床专业研究生似乎理所当然地已经对这些课程有较好的掌握,但本人在临床研究生的教学过程中发现,研究生普遍对中医基础理论理解比较肤浅、机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同时对中医基础理论缺乏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欠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医临床专业研究生的临床工作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思维的提高。现就如何提高研究生中医基础理论水平,培养研究生临床动手能力与同道进行探讨。
1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方面存在的问题
基础知识的薄弱严重限制了临床专业研究生临床水平、实践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基本功不扎实:临床带教中对研究生进行提问时,不但主要的经典著作条文不能回答,很多常用的方剂组成、常用药物功效也不能熟练背诵,《内经》中提到中医的学习需要“诵、解、别、明、彰”五个阶段,而目前很多研究生连“诵”都没有做到,谈何临床应用。②死记硬背:知识掌握过于机械,主要表现在缺乏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整体的把握,例如虽能掌握利湿的常用方剂及配伍,但对这些方剂各自的特点和临床应用的鉴别点则不能回答,只知其一,不知其二。③缺乏完整的知识体系:对于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这些基础课程之间的联系茫然无知,完全没有建立起中医学“理法方药”的知识体系。④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面对患者束手无策,不知从何下手,完全没有建立起临床思维的能力。基于这样的现实,在研究生期间还要完成开题、查文献、做实验、写论文等大量工作,有限的时间内不要说培养高层次中医人才,培养合格的中医临床人才都很困难,中医临床研究生培养目前面临非常严峻的现实。
2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欠缺的原因
造成目前的现实,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在于中医学本科教学质量的下滑和临床研究生的盲目扩招。①中医基础课程作为大学阶段的主要教学内容,由于学生处于从高中刚刚跨入大学校门的阶段,专业思想尚不牢固,对本门学科缺乏兴趣,同时中医基础理论比较抽象,且与高中阶段的数、理、化等课程缺乏联系,大学生在初学阶段往往不容易理解[2,3]。②由于诸多原因,学生对中医基础知识的学习往往习惯于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所以大学阶段很难对本门课程有较深的理解。③目前本科的课程设置及师资水平是造成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的重要原因,大学前2年的学习以基础知识为主,缺乏与临床的联系,这本身不符合中医学的教学特点。目前的中医基础课程师资一般均有很少参与临床的教师参与,不但不能把临床思维贯串到教学之中,而且很多教师自身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掌握就比较薄弱,所以很难把基础课程讲好、讲“活”。④大学阶段的临床见习和临床实习本来是一个学生将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对基础知识进行巩固、加深的阶段,但目前学生普遍把这一宝贵的时间用于准备考研,缺乏必要的实践[1]。⑤研究生的扩招必然会导致标准的降低,所以,大量高分低能的学生通过目前的应试教育体制过早进入临床研究生的队伍,而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和对基础知识的消化吸收。⑥进入研究生阶段后,多数研究生认为中医基础理论既不代表学科前沿,又没有太大实用性,不如《统计学》或《方剂学》等课程更重要,因而普遍对本门学科缺乏重视。总之,诸多原因造成目前临床专业研究生基础知识薄弱的现状,因而缺乏“悟性”和进一步提升的基础,是目前导师和研究生必须正视的问题。
3 提高中医临床专业研究生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水平的方法
基于目前的现状,作为中医临床专业研究生的导师,我们一定要注重结合实践加强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努力提高研究生中医基础知识水平。
3.1 理论联系实践 我在教学中,通常采用具体医案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讲解,并且尽量选用我们自己诊治的病例,这样学生就会有比较直观的理解。将具体病例治疗过程中的遣方用药思路和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对照,分析具体方药的选用思路,为什么用这个方剂,主要是基于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哪一个原则,给学生讲解清楚。治疗过程中有效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都注重从中医基础理论角度进行分析,这就加强了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例如我们治疗的一例难治性腹水采用宣肺的治法取得了明显的疗效,我就结合病例对肺主通调水道的功能进行了详细讲解,并比较了腹水的常用治法,加深了学生对腹水的整体治疗思路的理解。
3.2 拓展深度和广度 中医内科专业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他们已经对整个中医学知识有了一定深度的理解。所以我们对研究生的教学中就必须要在深度和广度上进行拓展、加深,使学生能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我在研究生教学中注意结合《内经》等中医经典条文进行讲解,并把相关的历代各家的经典论述进行分析,要求学生自己阅读相应的原著,并就某个具体问题撰写学习心得或者综述论文,这样就避免了单纯灌输式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地更扎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博览群书的学习习惯。例如我在教学中结合“风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经验,将《内经》中“风能胜湿”的理论、五行生克的理论以及李东垣运用“风药”的学术思想综合进行讲解,并让学生查阅所有相关论文,撰写学习体会,就加深了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整体掌握。
3.3 相关知识的有机贯穿 中医临床专业研究生已经完成了系统的本科学习,但他们不但是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理解不深,对方剂学、中医学等其它课程的理解也不够深入。所以我在临床带教中往往利用诊余时间,结合具体病例,将整个病例治疗过程中涉及的理、法、方、药,贯穿起来进行讲解,这就涉及到中药学、方剂学甚至中医各家学说等多门课程,就学生既往理解不够深入的知识点做重点讲解,这样能够较快地提升研究生的临床思辨能力和整体理论水平。我在临床教学中结合对黄疸的中医治疗,对学生讲解了黄疸的病机,《金匮要略》五种黄疸的鉴别,阴黄、阳黄的辨证,治疗黄疸的八法及常用方剂,古今疾病谱的变迁及历代医家的认识等内容,使得学生对黄疸的治疗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4 基于问题选择教学重点 教学中每个研究生对中医基础理论以及整体中医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所不同,领悟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各有不同,临床带教中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知识结构的薄弱之处,先从掌握最薄弱的环节入手,这样就会使学生进步较快。PBL教学法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理念,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独立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凭据,并交流合作,最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和能力的构建,从而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4]。在对研究生的培养中应该借鉴这种新的教学理念。我在教学中发现我的研究生主要对五行生克理论掌握比较机械,对脏象学理论理解比较肤浅,对经络循行部位和功能比较陌生,就将这些作为临床教学中的重点,并指导学生阅读《血证论》、《灵枢•经脉篇》等原文。我经常采用提问的方法进行引导,以发现学生知识结构的薄弱环节。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在对患者四诊结束后先让学生提出治疗思路,并在诊疗结束后让学生提出对老师治疗思路不理解的环节,这样就很容易发现学生掌握比较欠缺的知识点。
4 结语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作为中医学整个知识架构的基础,是中医教学的重中之重。由于诸多原因,中医临床专业研究生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既往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非常不利于中医专业研究生的临床能力培养。我们在临床带教中发现研究生普遍存在理论水平的不足,立足于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重结合具体病例,对研究生本科阶段所学课程进行有机贯穿,使他们能够尽快对中医基础理论水平得到提升,对于培养研究生的临床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临床及科研水平的提高,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愿与广大同道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1] 张书文,赵晓蕊.中医临床专业研究生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11):1005-1006.
[2] 王蕾,李春英.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调查情况分析[J].中医教育,2000,19(6): 23-24.
[3] 张庆祥.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体会[J].中医教育, 2001, 20(5):48-49.
[4] 李慧.《中医基础理论》课程PBL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4(3):451-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