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性肥胖儿童心血管系统结构和功能评价
发表时间:2011-08-04 浏览次数:372次
作者:黄梅,岳高峰,王彦玲,吴磊 作者单位:遂平县人民医院儿科,河南 遂平 463100
【摘要】 目的 评价单纯性肥胖儿童循环系统结构和功能。方法 以体重指数(BMI)≥28kg/m2的单纯性肥胖儿童45例(研究组)和BMI<25kg/m2的非肥胖儿童45例(对照组)为研究对象,进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血脂和血压。结果 研究组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和舒张末期左室后壁厚度(LVPWT)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二尖瓣舒张早期峰值血流速度(E峰)和E/A比值低于对照组,舒张晚期峰值血流速度(A峰)高于对照组(P=0.000);两组间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收缩压(BPs)和舒张压(BPd)亦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单纯性肥胖儿童已经存在心血管系统损害,加强肥胖儿童的干预和随访,对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将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 单纯性肥胖症,儿童,心血管
儿童群体中肥胖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单纯性肥胖儿童心肌脂肪浸润、高血流动力学状态以及醛固酮、血管紧张素Ⅱ等增加,成为成年期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代谢紊乱综合征等疾病的潜在危险因素。加强儿童单纯性肥胖症的相关研究,对降低成年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1 对象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儿保门诊2008年3月~2009年3月对单纯肥胖儿童45例(研究组)进行了心血管结构和功能评价,男性26例,女性19例,年龄9.3~15岁,平均(12.26±1.89)岁,体重指数(BMI)28.0~34.3(29.45±1.78)kg/m2。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史、内分泌病或药物引起的肥胖患者不在本研究范围。选择同期非肥胖儿童45例作为对照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9.0~15岁,平均(12.05±1.75)岁,BMI18.2~24.8(22.17±1.36)kg/m2,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1.2 诊断标准
单纯性肥胖诊断标准:采用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制定的标准,以BMI24和28为切割点,分别诊为超重和肥胖[1],本研究纳入的对象仅为肥胖病例。
1.3 研究方法
(1)测量体重身高,计算BMI;(2)使用美国GE公司产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仪,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舒张末期左室后壁厚度(LVPWT),多普勒检查二尖瓣舒张早期峰值血流速度(E峰),二尖瓣舒张晚期峰值血流速度(A峰),左室射血分数(LVEF),计算E/A比值;(3)清晨空腹抽肘正中静脉血测定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台式血压计测量动脉血压,测量3次,取均值。
1.4 统计分析
双输入逻辑检查建立数据库,SPSS12.0进行统计运算,以平均值和标准差(±s)描述计量资料,血脂谱和心脏结构的组间比较采用两个随机样本t检验,血压和心收舒功能的组间比较采用多变量方差分析。
2 结 果
2.1 左室形态结构评价 研究组IVST、LVPWT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1。表1 两组左室形态结构比较(略)注:与对照组比较t=11.393,P=0.000;#t=7.968,P=0.000
2.2 左室功能评价
研究组E峰和E/A比值低于对照组(F值分别为45.863和84.884,P=0.000),A峰高于对照组(F=220.378,P=0.000),而反映心室收缩功能的LVEF无统计学差异(F=0.593,P=0.443),见表2。表2 两组左室功能比较 (略)注:与对照组比较F=45.863,P=0.000;#F=84.884,P=0.000;△F=220.378,P=0.000
2.3 两组血脂谱比较
研究组TC、TG和LDL均高于对照组,HDL差异未达到统计意义,见表3。表3 两组血脂谱比较(略)注:与对照组比较,t=6.662,P=0.000;#t=2.13,P=0.014;△t=6.367,P=0.000
2.4 两组血压比较
研究组收缩压(BPs)和舒张压(BPd)分别是(107.75±12.54)mmHg和(79.44±6.54)mmHg,对照组分别是(95.19±9.36)mmHg和(70.02±5.17)mmHg,组间比较差异显著,见表4。表4 两组血压比较(略)注:与对照组比较F=40.916,P=0.000;#F=82.291,P=0.000
3 讨 论
过度肥胖者的心脏最具特征性的病理变化是左室肥厚,血液动力学因素是心肌肥大的始动因素,单纯性肥胖儿为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血容量及搏血量增加,心脏负荷加重。容量负荷加重导致心脏扩大,同时为适应室壁应力的增长而出现心室壁代偿性肥厚。本文超声多普勒检查显示:肥胖儿童左室壁及室间隔增厚,提示肥胖儿童心脏结构已经发生改变,进一步证实了肥胖儿童左室肥厚结论的正确性。单纯性肥胖儿童心脏扩大,心室壁张力增加,导致左心肌松弛性和顺应性下降,从而引起心功能改变[2]。动物研究显示:肥厚心肌在安静状态下是能够保持正常心肌的血流灌注,但在运动时血流灌注降低,特别是心内膜下的灌注更低,同时还可见到心内膜下心肌缺血引起的收缩功能不全,以及负荷时的心肌灌注低下,使肥厚心肌收缩机能产生障碍[3]。本研究结果显示:反映心室舒张功能的E峰和E/A值明显降低,A峰升高,提示单纯肥胖儿童心室舒张功能不良,与相关文献研究结果基本一致[4~5]。
高脂肪饮食[6]和脂质代谢紊乱是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其中血浆TC水平升高是冠心病的显著独立危险因素,LDL是所有脂蛋白中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首要危险因素。肥胖儿童动脉内膜脂肪浸润,动脉弹性随年龄增长而降低,缓冲血压作用减弱,脉压差加大,压力的机械刺激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使成年期患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加。本研究显示:肥胖儿童TC、TG、LDL明显高于非肥胖儿童,提示肥胖儿童惟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应引起医生、社会、家庭的高度重视。研究证实:成年血压水平与儿童的血压水平显著正相关,随着BMI值的升高,高血压的风险也在不断上升,肥胖青少年患高血压的危险性是非肥胖者的3倍[7],无论种族、性别、年龄,儿童舒张期高血压的患病率在BMI值超过正常范围后均呈直线上升[8]。本文结果表明:肥胖儿童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高于非肥胖儿童,提示单纯性肥胖儿童成年期患高血压的危险性将会增大。综上,单纯性肥胖儿童已有亚临床心脏形态、左室舒张功能、血压和血脂代谢方面的改变,尽管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多在中年以后发生,但在病变早期减少其危险因子可逆转损伤的心血管功能。所以,加强儿童单纯性肥胖症的防治是儿科工作者所面临的重大课题。肥胖的发生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9],由于遗传因素为不可控因素,预防肥胖的重点应放在可控的环境因素方面,以运动为基本处方,行为矫正为关键技术,饮食调查,健康教育贯穿始终,这对增进儿童健康,降低成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将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季成叶.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2):97~102.
[2]李亚蕊,王俊英,杨蕊华,等.单纯性肥胖儿童血浆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对心脏结构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5,5(2):93~94.
[3]孙洪涛,郭翼茹,梁国芬.心肌肥厚与心功能不全时冠脉微循环障碍[J].中国微循环,2002,6(2):120~121.
[4]米燕萍,刘 艳,李亚蕊.超声心动图监测单纯性肥胖儿童心脏改变[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5,6(6):373~374.
[5]赵晓宁,杨晓英,苏振诚,等.Tei指数评价单纯性肥胖儿童心功能的变化[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7,18(4):15~17.
[6]刘煜德,吴伟,王嵩,等.高脂饮食及CPn感染致动脉硬化协同作用[J].中国公共卫生,2009,25(1):44~46.
[7]Sorof JM,Poffenbarger T,Franco K,et al.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obesity,and hyperkinetic hemodynamic states in children[J].Pediatric,2002,140(6):660~666.
[8]Rosner B,Prieas R,Daniels SR,et al.Blood pressure differences between blacks and whites in relation to body size among US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Am J Epidemi,2000,15(10):1007~1009.
[9]Chaudry G,Navarro OM,Levine DS,et al.Abdominal manifestations of cystic fibrosis in children.Pediatr Radio,2006,36(3):233~240.